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信息时代的大众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本文在对厦门地区某理工科大学在校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在被西方学者形象地喻为“媒体奇观”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大众媒体和传媒现象,如何深入了解媒体的运行和生产规律,如何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这些都是值得大学生、教育者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更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目前,国内外学界普遍接受英国的学者大卫·帕金翰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界定,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现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2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先行者。纵观媒介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历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多,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果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缺乏有效的实践。笔者认为,把传媒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动的视、听形式将理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以厦门地区某理工科高校学生为个案研究,分析大学生媒体接触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教育学、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对策。
3 厦门某理工科大学在校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010年4月,通过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笔者对厦门某理工科大学在校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该校所有的院系,并兼顾了年龄层次和男女比例。调查结果如下:
3.1 媒介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
在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手机这六种媒介中,43%的调查对象承认网络是他们使用最多的媒介,居其次的是手机(23.25%),纸媒、电视、广播等使用较少。网络(49.5%)又占据了最多的份额,成为该校学生最喜欢使用的媒介。
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考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调查对象抱着“了解信息”(38.2%)的目的去接触媒介的比例最高,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占33.80%,19.3%的人认为使用媒介是为了“学习知识”。媒介的娱乐功能超出了学习功能近一半,这点发人深省。
3.2 对媒介信息的辨识力和免疫力
为考察学生对媒介信息真假性和有用性的辨识能力,设置了调查题“如果五一你选择去兼职的话,面对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兼职信息,你通常会_____”。调查显示,有54.7%的学生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有34.7%会主动去核实相关信息,有10.5%的学生表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这表明部分被调查对象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接收的能力有待提高。
另外,设置了“当你上网时遇到一些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你的态度________”一题,有77.2%的学生表明能自觉抵制或有所警觉,表现出对大众媒介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仍存在22.7%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3.3 对媒介的参与和应用
能否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消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是媒介素养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当你关注就业形势时,你是如何获取相关信息”时,30.5%的同学提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而绝大多数(63.8%)人则停留在留意相关信息或询问师长。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利用和消费的主动性尚需提高。
媒介素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34%)或观点思维(39%)有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人不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仅有14.6%的学生肯定了大众传媒几乎影响到以上各个方面,3.6%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没什么影响。
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理工科大学在人文建设方面不及文科大学,文化教育包括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对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他们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然而这种日常接触经验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亟待进行的事业。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系统化教育途径便是学校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对此,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路和建议。
①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要从课堂入手,“传媒素养”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通过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和大众传媒的支持、参与,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和基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校园传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利用这些资源办报办刊办台,开展各项媒介实践活动.
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相关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网站、网页建设中。一方面,在网站的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站建设中坚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建、学生管、学生用。搭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和媒介应用能力,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④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建立传媒素养教育的网络。我们必须注重媒体的作用,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德育整体功能的协调,坚持合力原则,以便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工程。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掌握大众传媒的规律,把握其本质,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 2006(4).
[2] 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2003(6).
[3] 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4] 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生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在被西方学者形象地喻为“媒体奇观”的信息社会中,如何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大众媒体和传媒现象,如何深入了解媒体的运行和生产规律,如何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这些都是值得大学生、教育者乃至全社会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更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目前,国内外学界普遍接受英国的学者大卫·帕金翰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界定,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现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2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中国的媒介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先行者。纵观媒介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历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多,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果少;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缺乏有效的实践。笔者认为,把传媒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动的视、听形式将理论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以厦门地区某理工科高校学生为个案研究,分析大学生媒体接触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教育学、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提出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对策。
3 厦门某理工科大学在校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010年4月,通过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笔者对厦门某理工科大学在校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调查对象涵盖了该校所有的院系,并兼顾了年龄层次和男女比例。调查结果如下:
3.1 媒介消费行为和消费倾向
在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手机这六种媒介中,43%的调查对象承认网络是他们使用最多的媒介,居其次的是手机(23.25%),纸媒、电视、广播等使用较少。网络(49.5%)又占据了最多的份额,成为该校学生最喜欢使用的媒介。
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考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调查对象抱着“了解信息”(38.2%)的目的去接触媒介的比例最高,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占33.80%,19.3%的人认为使用媒介是为了“学习知识”。媒介的娱乐功能超出了学习功能近一半,这点发人深省。
3.2 对媒介信息的辨识力和免疫力
为考察学生对媒介信息真假性和有用性的辨识能力,设置了调查题“如果五一你选择去兼职的话,面对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兼职信息,你通常会_____”。调查显示,有54.7%的学生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有34.7%会主动去核实相关信息,有10.5%的学生表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这表明部分被调查对象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性接收的能力有待提高。
另外,设置了“当你上网时遇到一些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你的态度________”一题,有77.2%的学生表明能自觉抵制或有所警觉,表现出对大众媒介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仍存在22.7%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3.3 对媒介的参与和应用
能否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消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是媒介素养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当你关注就业形势时,你是如何获取相关信息”时,30.5%的同学提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而绝大多数(63.8%)人则停留在留意相关信息或询问师长。大学生的媒介信息利用和消费的主动性尚需提高。
媒介素养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等产生广泛的影响。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大众传媒对自己的知识结构(34%)或观点思维(39%)有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人不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仅有14.6%的学生肯定了大众传媒几乎影响到以上各个方面,3.6%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没什么影响。
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理工科大学在人文建设方面不及文科大学,文化教育包括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相对比较薄弱。通过对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他们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自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然而这种日常接触经验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亟待进行的事业。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系统化教育途径便是学校教育。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对此,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路和建议。
①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要从课堂入手,“传媒素养”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通过利用现有高校的资源和大众传媒的支持、参与,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②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和基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校园传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利用这些资源办报办刊办台,开展各项媒介实践活动.
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相关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网站、网页建设中。一方面,在网站的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学生,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另一方面,在网站建设中坚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建、学生管、学生用。搭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平台,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和媒介应用能力,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④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建立传媒素养教育的网络。我们必须注重媒体的作用,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德育整体功能的协调,坚持合力原则,以便在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5 结语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工程。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掌握大众传媒的规律,把握其本质,积极探索大众传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当代传播, 2006(4).
[2] 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J].现代传播,2003(6).
[3] 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3(5).
[4] 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