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原创题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题。
  生命的超越——孔林随想(节选)
  李木生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孔子的后代们遇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祖先孔子与孔伋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严酷,皇帝们从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接着便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以求他们的帝业永固,传至万代千秋。老百姓如果稍不注意,尤其有什么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行,就可能脑袋搬家,甚至被灭门三族。
  在孔门后代中,首先遇到这种危险的,便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曲阜的孔鲋正在专心致志地诵读《论语》,他的朋友陈馀突然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着急地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呢,你却一门心思地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
  陈馀说:“秦朝将要烧毁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又藏有这么多的书籍,难道还不危险吗?”
   “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将把书籍收藏好了,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经过陈馀的一番劝说,孔鲋最终还是有了顾虑,于是在陈馀告辞之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当我面对那一堵厚厚的墙壁,面对那一堵曾经藏过《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书籍的墙壁的时候,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孔鲋完全可以把那些书付之一炬,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陈馀完全可以盘算着金钱官位去朝廷邀功请赏,但他不是卖友求荣之徒。假如他们都像李斯那样奴颜媚骨地匍匐于专制统治之下,又想借专制制度的力量为自己获得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他们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高风亮节。而这种高风亮节,就是知识分子不屈从于权势、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试想,如果没有陈馀的及时通知,如果没有孔鲋的聪明的举动,我们如何知道那“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如何知道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至理名言,如何知道那“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又何来后世那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焚书的滚滚烈焰,不知拷问过多少人的灵魂;坑儒的惨烈场面,不知又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李斯如厕所老鼠般发达的嗅觉,和秦始皇疯狂的权力欲望相互勾结,共同演出的那场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惨剧,也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但在历史让人民记住秦始皇和李斯的时候,会有两座人格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的面前——孔鲋和陈馀。
  在孔庙里,我曾久久注视着那堵被称做“鲁壁”的墙壁,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临别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它而去。我甚至怀疑它在冥冥之中带了孔子的什么灵性或者是接受了孔子的什么使命,因为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发淫威的时候,是它与孔鲋和陈馀共同保护了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使中华文明逃脱了灭顶之灾。
  据传,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扩建宫室,在拆孔子故宅时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才使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这堵为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墙壁,被人们称为“鲁壁”。
  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注定要通过那堵 “鲁壁”来昭示天下,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
  1.请分析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請举例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结尾一段表达了强烈的爱与憎,赞美与鞭挞,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是对陈馀文化良知的肯定,是对孔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文化的赞美。(3分)(2)肯定了他们为后代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3分)
  2.(1)升起悲怆之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竟然遭遇过如此浩劫,竟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下来;升起敬意是因为孔鲋和陈馀甘冒危险保护了传统文化,使之薪火相传,使后人受益。(2分)
  (2)赞美“鲁壁”,更赞美具有独立人格的孔氏家族。(2分)
  3.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3分)
  (1)孔鲋和陈馀这些具有良知和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与投机钻营的李斯的品行与行为的对比;(1分)
  (2)孔鲋和陈馀的保护文化与秦始皇的毁灭文化进行的对比;(1分)
  (3)后人对孔鲋、陈馀和秦始皇、李斯的不同评价的对比。(1分)
  4.(1)结尾一段,作者饱含情感,批判了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高度赞美了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2分)
  (2)作者用“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来警示后人,是对毁灭文化者的警告。(2分)
  (3)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类似的破坏文化的人和事,也是对这些人的鞭挞。(2分)
  【作者简介】
  刘洪涛,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参编“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一部,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其他文献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最多愁的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
一、  送梓州高参军还京  卢照邻  京洛风尘远,褒斜烟露深。  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别路琴声断,秋山猿鸟吟。  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  【思想内容】  好友高参军北还,可喜可贺,一路上,纵然山高路险,他也会觉得“驿路开花处处新”;我南滞在此,形单影只,实在痴愚,即便有鸿鹄之志也是枉然。高参军将从我当年南游蜀地的来路还京,真为他提心吊胆:这一路上,风尘滚滚,关山重重,那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