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加强创新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和谐理念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次,制定了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和谐理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72-01
就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焦心、家长揪心的一件事,同时,还是社会密切关心的问题。它与所有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一 和谐理念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个拥有创造活力、所有利益关系都能够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以及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几个方面,这里提到的公平正义,指的是对社会中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及时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安定有序指的是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机制与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秩序正常有序,群众生活美满,社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述所述的这些均和就业问题间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对就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该问题有效处理,以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的非自愿失业、高失业率的现象,这完全背离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际要求,严重的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高校实行了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所有高校的在校人数不断增加,笔者从相关调查中看到,目前我国将有近千万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關系到社会大家庭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构建小康社会的根本。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快大学生就业步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推动大学生全面就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
1.择业观念的创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和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需要创新,譬如,(1)部分毕业生存在自负现象;由于被传统观念所影响,总是认为书读得多,自己的身价就特别高,选择工作时经常挑来挑去,不是单位不好,就是办公条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对工资、待遇不满意等,更有甚者挑起了单位领导的错;(2)存在很强的虚荣心;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仅有较高的学历,而且所学专业好,不会放下面子,主动的推销自己,总怕自己的“身份”降低;(3)过于依赖;觉得父母、亲朋好友乃至社会政府不会对自己坐视不理;(4)攀比心严重;在得知同学进入到了大企业上班后,自己也非得找比同学更好的或者相近的单位,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条件,也没有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5)自卑心重;择业过程中经常是怕前怕后的,自信心较低,缺乏必要的竞争精神,听天由命。上述所述的情况都是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不断加大的根本性原因,进而使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并且还导致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上进心不断削弱,发生了各方面的矛盾问题,引起不安定因素。所以,必须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和谐理念下高校毕业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尤其要创新择业观、科学合理的评估自己,明确自己的具体就业位置,严抓机遇,主动择业和创业,认真就业,这是现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创新择业观、创业观以及灵活就业观。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他们都会面临着择业与创业这两方面的问题。择业主要指的是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创业指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己创办事业,拓宽工作范围,创造新业绩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择业和创业两者间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灵活就业主要指的是不同于传统的有稳定单位与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的诸多就业形式的总称。现阶段,我国的灵活就业形式具体涵盖了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有的就业人员不会受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自己完全利用投入劳动、资本、知识等诸多的要素独立的进行一些经济活动,提供产品给市场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同样在灵活就业范畴内,比如,金融、保险等诸多的企业。
3.整合机制。 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一致的组织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首先,积极构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到党政工作领导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管理,要求分管领导具体抓,由主管部门带头,职能部门协作,院系高效执行就业机制,从而达到一个有序运行、良好协作、共同管理、全员参与的就业格局。其次,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详细全面的编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益评估标准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形成一套硬指标。另外,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方式各渠道收集大量的就业信息,并第一时间告知给学生,还要定期查看用人单位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加强指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
4.创新方法。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除了要传授就业技巧外,还必须注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他们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把就业指导贯彻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各角落。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就业指导,校园文化构建中引入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等中引入就业指导。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高校应提供一定的人力、财力、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尽快构建完善相匹配的工作机构,建立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感强、尽职尽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推动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花.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以高职院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6期
[2]曾南雁,张义,孔凡达.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4期
[3]罗兰.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杨春平.谈如何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郭松朋,王忠东,刘文辉.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关键词:和谐理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72-01
就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焦心、家长揪心的一件事,同时,还是社会密切关心的问题。它与所有大学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更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一 和谐理念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和谐社会指的是一个拥有创造活力、所有利益关系都能够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以及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它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几个方面,这里提到的公平正义,指的是对社会中各方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及时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安定有序指的是拥有完善的社会组织机制与社会管理,社会发展秩序正常有序,群众生活美满,社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的是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述所述的这些均和就业问题间是密切相连的。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对就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该问题有效处理,以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的非自愿失业、高失业率的现象,这完全背离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际要求,严重的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高度重视,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高校实行了扩大招生以来,我国所有高校的在校人数不断增加,笔者从相关调查中看到,目前我国将有近千万以上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需要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就业问题直接關系到社会大家庭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构建小康社会的根本。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快大学生就业步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推动大学生全面就业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策略
1.择业观念的创新。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和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一致,但是仍然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的观念需要创新,譬如,(1)部分毕业生存在自负现象;由于被传统观念所影响,总是认为书读得多,自己的身价就特别高,选择工作时经常挑来挑去,不是单位不好,就是办公条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对工资、待遇不满意等,更有甚者挑起了单位领导的错;(2)存在很强的虚荣心;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仅有较高的学历,而且所学专业好,不会放下面子,主动的推销自己,总怕自己的“身份”降低;(3)过于依赖;觉得父母、亲朋好友乃至社会政府不会对自己坐视不理;(4)攀比心严重;在得知同学进入到了大企业上班后,自己也非得找比同学更好的或者相近的单位,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条件,也没有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5)自卑心重;择业过程中经常是怕前怕后的,自信心较低,缺乏必要的竞争精神,听天由命。上述所述的情况都是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不断加大的根本性原因,进而使得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些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并且还导致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上进心不断削弱,发生了各方面的矛盾问题,引起不安定因素。所以,必须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和谐理念下高校毕业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尤其要创新择业观、科学合理的评估自己,明确自己的具体就业位置,严抓机遇,主动择业和创业,认真就业,这是现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创新择业观、创业观以及灵活就业观。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他们都会面临着择业与创业这两方面的问题。择业主要指的是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创业指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自己创办事业,拓宽工作范围,创造新业绩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择业和创业两者间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择业的内在要求;灵活就业主要指的是不同于传统的有稳定单位与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的诸多就业形式的总称。现阶段,我国的灵活就业形式具体涵盖了以下几种: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有的就业人员不会受任何用人单位的限制,自己完全利用投入劳动、资本、知识等诸多的要素独立的进行一些经济活动,提供产品给市场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同样在灵活就业范畴内,比如,金融、保险等诸多的企业。
3.整合机制。 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一致的组织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机制。首先,积极构建完善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到党政工作领导的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管理,要求分管领导具体抓,由主管部门带头,职能部门协作,院系高效执行就业机制,从而达到一个有序运行、良好协作、共同管理、全员参与的就业格局。其次,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详细全面的编制毕业生就业工作效益评估标准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形成一套硬指标。另外,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方式各渠道收集大量的就业信息,并第一时间告知给学生,还要定期查看用人单位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加强指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
4.创新方法。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除了要传授就业技巧外,还必须注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他们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把就业指导贯彻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各角落。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就业指导,校园文化构建中引入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社团活动等中引入就业指导。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高校应提供一定的人力、财力、工作环境与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尽快构建完善相匹配的工作机构,建立一批专业水平高、责任感强、尽职尽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推动和谐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花.对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以高职院校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6期
[2]曾南雁,张义,孔凡达.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4期
[3]罗兰.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杨春平.谈如何做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郭松朋,王忠东,刘文辉.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