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应基于高中不同学段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演史料教学,不同学段,历史细节,大通史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42-05
  新课程改革以来,将史料引入课堂,形成了“无史料不成课堂”的现状。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新授课和第一轮复习、第二轮复习时运用相同史料的情况,导致学生课堂效率低下,复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在目前高中文理分科模式下,每一学段的历史课堂达成的目标是不同的。因此,高中历史课的史料教学要充分考虑三个学段的特点展开。一般来说,高中第一学段(即新授课)更加注重的是历史基础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性地认知历史,同时兼顾能力培养。高中第二学段(即第一轮复习)则重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通贯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更加侧重于历史理性知识学习。高中第三学段(即第二轮复习),更加注重大历史的贯通,根据阶段特征,形成认识规律。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为例试加以说明。
  一、第一学段:注重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讲概念、讲背景、讲过程。
  布鲁纳认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维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所以,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①这里所讲的“某种形式”就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课程基本结构、概念或原理。②作为高一新生,虽然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但比较系统深入学习历史仍然是从高中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就是第一学段史料教学的追求。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包含三目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本课概念多,时间跨度大,教材上结论性语句多。如教材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为改革的背景,个人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岂是一次会议就能决定的?除了给学生强烈的领导人英明印象外,则无他。再如邓小平南巡的背景,教材仅以一句“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概之,前面讲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火如荼开展,怎么到了90年代初就有阻力了呢?又如概念,什么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联合生产吗?什么叫“市场经济”?如此之多的结论性历史知识,学生怎能有兴趣?尤其对于城市里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天书般难懂。由此,我精心选择取了一些史料:
  1.补充叙事性史实: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故事性的,还原历史史实,回到历史现场,学生才能理解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我运用了以下三则史料。
  (1)从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次数看改革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的四个月中,出访总次数为79次,平均每月20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的八个月中,出访总次数为252次,平均每月32次。与前一年度相比,1977至1978年度的出访活动增长了27%,此后两个年度又分别增长了17%和19%。1977至1978年的各类出访活动中,科技教育类增长率最高;1978至1979年,副部级以上的高层出访增长率最高。从出访的目的地国来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中,年均增长最快的是联邦德国,其次分别是英国、美国、日本;社会主义国家中,年均增长最快的是南斯拉夫,其次是罗马尼亚。出访活动的内容也从最初主要服务于技术引进的需要,逐步转变为服务于改革开放启动大局的需要。
  ——黄一兵《出访活动与中国改革开放
  决策的酝酿和提出》
  (2)从改革决策者邓小平出访日本看改革
  1978年10月22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领导人首次对日本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
  A.参观日产公司汽车工厂
  24日下午,邓小平到达了日产汽车的座间工厂。日产汽车公司创建于1933年,1978年已成为日本仅次于丰田的第二大汽车公司,有职工58000多人,在国内有7个工厂,在国外有12家子公司。座间工厂是日产公司的主要装配厂之一。在公司董事长的陪同下,邓小平乘坐敞篷车参观工厂。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工厂里除几个管理人员外,见不到工人。有48个机器人代替了人工操作。对于机器人焊接生产,邓小平既好奇又惊讶。当他了解到,日产汽车每月的产量是44000辆,生产效率是长春一汽的近100倍时,说道:“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欢迎工业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日本产业界的朋友们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合作。”
  B.参观松下公司电器厂
  28日邓小平前往大阪,参观松下公司的茨木工厂。茨木工厂是松下电器公司最主要的工厂,主要组装20、22、26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月产能力7万台。邓小平参观了双画面电视机、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排装置、录像机等产品。他最感兴趣的是“自动插件机”。当时中国国内家电产品的生产还多处于手工时代,集成电路板需要工人把无数个电子元件逐一焊接,但松下公司通过流水线的精密器械,可以自动将元件插到电路板上。邓小平赞叹道“:很好,进步了。”
  工作人员还展示了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微波炉。当邓小平看到仅仅几秒钟一块烧卖就冒着热气从微波炉里被端出来时,他拿起就放到了嘴里,边吃边说:“味道不错。”
  在随后的会谈中,邓小平说,“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们见面的”,“今后我们要搞现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准备吸收外国的技术和资金。没有电子工业,现代化无法实现,因此我希望你们的电子工业到我们那去”,“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邓小平还应邀给工厂题词:“中日友好前程似锦。”
  ——山旭《1978:邓小平和他触摸的世界》
  (3)从思想理论界的争论看改革   1977年2月7日,华国锋批准由《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发表文章,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
  4月10日,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名义给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5月3日,中共中央转发此信,肯定了邓小平的正确意见;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内刊物《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转载并评论,次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全国范围内掀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度评价此场讨论。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肯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材料呈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家领导人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了充分有益的探索。文字虽然多,但是学生看完这三则材料后,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改革开放的决策理解无须老师多言了。
  2.补充当事人的亲历感想: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只有走进当事人的心里,才能做到对历史的“同情了解与尊重”。
  (1)对于1978年思想上的破冰,我运用了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一段回忆录:
  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文化大革命”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2)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企业一潭死水的现象,我引用了当时美国记者马修斯考察中国工厂后的一篇报道:
  同中国大多数工厂的情况一样,桂林丝厂的工人看来并不是干劲十足的。就业保障、退休金保证以及其他一些好处促使中学毕业生拼命挤进工厂去工作。因此,许多人都挤进了本来就已经过多的工人行列。生产线上工人过多使工人长时间地闲着。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在名女工聊天。我一进去,她们就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然后交叉着双手坐在那里,好奇地朝我张望。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
  中国工人把他们的工作看成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机会。工厂管理人员对于工人阶级中的成员不敢压制。在这种企业里,工人的身份是可以世袭的,当一名工人退休时,他或她可以送一个子女到这家工厂工作。桂林丝厂有2500多名工人,从来没有解雇过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及当时农民的心理,我运用了侯永禄一段口述史。
  1982年7月19日一大早,永禄和丰胜去认给自家分下的4亩7分2的责任田。量了一下,责任田东西宽10.22米。上午生产队用“抓阄”的土办法分牲口、农具。永禄只分到一条口袋、一个六股衩、一个木锹和刮板。而他1954年入社时却入了27亩地,并按地交了207斤籽种和631斤饲料,又入了一头牛和一头驴。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有人说“辛辛苦苦一夜回到30年前。”……为了大干,永禄7月27日在路井街上以22元价,买了一个又轻又巧的架子车箱。虽然已经50多岁的人了,还是准备为自己的小家庭好好大干一场哩!
  ——侯永禄《农民家史》
  总之,在第一学段教学中,侧重选用叙事性史料和当事人的亲历记,把历史细节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正像叶小兵老师所说: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①
  二、第二学段:侧重于理性较强的史料,注重史实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轮复习突出四个关键词:体系、深挖、拓宽、提高。体系即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点整合,建立知识体系,并分析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深挖是基于高中历史教材专题编写,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全面,自然也就不够深入。一轮复习中要适当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拓宽即补充相关知识及学者观点,对知识进行外延式拓展。提高即教会学生史论结合,把对史实的分析和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本课历史阶段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转折时期,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当以本课为切入点,向前延伸掌握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成效,向下拓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选用以下史料。
  材料1:
  设问:图表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分别是1957年、1985年、1995年,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并指出1952年至2000年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几次变革的内容。
  我们也可以运用下则材料,通过设问,让学生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2:包产到户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让中国农民摆脱了遏制劳动积极性的人民公社制度,从而解放了生产力,它的推广在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口粮产能问题。而在另一个方面,它让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土地严重缺乏而观念较为领先的东南沿海地带,大量闲散人口开始逃离土地,他们很自然地转而进入工业制造领域寻找生存的机会,这群人的出现直接地诱发了乡镇企业的“意外崛起”。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民间公司的庞然生长,在逻辑根源上也可以从小岗村的那个冬夜开始追寻。
  ——吴小波《激荡三十年1978—2007》
  设问: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并分析原因。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以上两则材料及其设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夯实史实基础上,联系前后史实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老师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将1949年后中国经济形态形成一个整体体系:1949年至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其特点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力低下。1956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僵化了体制,影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1978年至1992年为改革开放时期,即探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中国经济体现为计划性的商品经济。1992年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时期。当然,在建构知识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可将1949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作一探讨,探讨变了什么,不变的是什么?相同的,可将城市企业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时,分析变与不变。在深挖的同时,知识得到拓展,继而要提升,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对资源配置的不同:计划经济下是行政对资源进行严密的配置,市场经济下是市场对资源遵循市场规律进行配置。
  三、第三学段:侧重于多角度史料,寻找“小切口”,构建大通史观。
  谭方亮老师对二轮复习提出多维视野,宏观考察与微观深入相结合;超越教材,实现政治、经济与思想内容全渗透;跳出知识,注重阶段特征和历史规律的归纳与总结。第二轮复习重在构建中外同一阶段史实之间的关联,注重以某一史实作为“小切口”,不同角度不同史观进行分析,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提高能力。本课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寻找史料,构建大通史,提高学生能力。
  1.以世界三种经济改革模式作对比,系统掌握经济体制改革。
  如果把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用到此处,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题目如下: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当然,我们也可从1978年中国决策者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这个角度出发,以“政府决策”角度分析三个国家的经济模式的转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探讨。
  2.以不同史观分析本课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如果说上述世界三种经济模式对比是一种史实间的横向联系的话,那么,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们还可以用多元史观对这段史实的前后发展进行纵向分析。
  现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形态以自然经济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呈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直至1978年后,改革开放决策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上,才真正觅得曙光。
  社会史观角度:中国步入近代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随着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而变化。1978年后,最终走向世界化、多元化。
  全球史观角度: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世界经济体制改革的殊途同归,极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
  唯物主义史观角度: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一国两制等民主制度的提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文明史观角度: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制度文明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中国创造新的工业文明,等等。
  通过以上多角度分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深刻揭示历史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了能力,也把历史读活了。
  英国历史学家蒂姆·洛马斯说:“对于不同的课题和时期,史料的可用性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史料。”①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差异,充分发掘和运用不同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实现课堂的高效,同时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简介】席长华,江西省南丰人,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学校德育工作。
  【责任编辑:李婷轩】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材,疑点问题,教学价值,探究活动  [中国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63—03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对教材内容质疑和指误的文章,但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这类内容却少有涉及。前些日子,笔者曾就一例这类内容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大家指教。  先来看一道试题: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列场
史料教学法的运用营造出新的教学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历史课堂的面貌。对这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史料教学法的兴起和推广,原因很多,诸如学术界实事求是学风的弘扬,历史教师对历史学和历史学科特征认识的深化,历史思维方式从“以论代史”到“论从史出”的转换,英美等国史料教学法的引介等。除此之外,不必讳言的是,历史高考也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①为避
[关键词]教学立意,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37-05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必须要有灵魂,这种灵魂不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体现教学者的主观认识,贯穿于历史课堂始终的历史教学价值。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开创外交新局面》两课,按时间顺序展现了新中国外交发展历
采访时间:2021年3月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中国社会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伟庆  问:吴老师您好!感谢您于百忙之中接受此次采访。首先想请您分享下早年的求学经历,谈谈您为何选择历史研究这条道路?   答:我走上历史研究的道路应当说是在各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结果。我从小辗转生活在西安、南京等文化古城,在这些古城浓郁的历史氛围熏陶下,我对历
【关键词】学术新成果,扩展教学,历史大线索,两极格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1—0019—04  历史学科的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关注社会热点,同时也反映在跟随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新的史学观念和学术成果上。论及学术,中学历史教师往往觉得高深莫测,但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显然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高考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术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林肯,联邦统一,解放奴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12—08    一、设计思路    《美国南北战争》是初中九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人教版教材从战争的爆发和北方的胜利两个方面,介绍了这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内战,文字浅显易懂,线索清晰明了。教材受版面的限制,有关战争的规模及其细节无法展开,因此,如何开发教学资源,使略显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资源,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9)11—0023—03    初中九年级面临毕业,功课紧张,世界史的课怎么上?是抢时间、赶进度,还是应付、并课?湖北宜昌市第十四中学王英姿老师的《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研究教材,聚焦课堂,以教促学,保证质量。她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富有创意,贴近学生,令
摘 要:受五四新潮的影响,在1922~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年会上,历史教学组的学者,针对当时中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历史教育的议案。分析这些改革案,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历史教育在史学“科学化”新潮影响下,出现了“人的隐去”的新取向,以及“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不过,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对史学新取向不是激进地“全盘照搬”,而是多少保留了一些“传统”的。  关键词:五四
关键词 历史教育,新课程,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2)19-0027-06  史料教学是源于英国的一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即“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1]。其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史料教学逐渐被国内中学历史教学界所接受,并广泛地应用
编者按: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教学与考试面临很多相似性的问题。台湾也有应试教育,叫升学主义;台湾的中国史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台湾的“高考”对中学也有指挥棒的作用;台湾的“高考复习”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市场”。近年来,台湾的高校招生考试及其历史命题的改进,有很多亮点,使考试更趋向于公平、合理。本刊曾经收到过关于台湾历史试题的研究文稿,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作者因工作关系,与台湾相关专业人士有较多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