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审美角度上看,制衣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衣服制作是否合身、得体,然后是漂亮、有品位。所以制衣的过程要求“量体裁衣”“量身定做”。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裳就是一件艺术品。“量体裁衣”同样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堂好课,必然是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情感现状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量体裁衣;以人为本;细节;高效
一、量体裁衣——以人为本
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服,一定是根据穿衣服的人的身材制作的。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这同课堂教学非常类似。高效的音乐课必须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必须跟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段时间一位初中教师送教下乡,上的是八年级的《猎人合唱》。在赏析作品后,教师分声部教学,在学生跟琴哼唱两次旋律后,教师要求两声部进行合唱。学生傻了,因为他们连单声部旋律都还没有唱对,怎么可以进行合唱。但是上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的设计,硬是“赶鸭子上架”,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傻了,瞠目结舌;教师慌了,不知所措;课堂乱了,教学失效。很明显这件衣服尺寸量得过大了。
平日的音乐课中,教师常常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教案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却难以落实到现实课堂。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课堂与设想截然不同。衣服是别人的,看着大小差不多,穿起来未必就合身,“张冠李戴”是要不得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量得不标准,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浪费“布料”!
二、量体裁衣——取长补短
人有高矮胖瘦,好的裁缝一定会根据人的特点,揚长避短,设计最适合客人的衣裳,音乐课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能够发掘学生才能的最佳生长点,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歌剧艺术”这一课,以中国歌剧为主要内容,旨在把握我国新歌剧创作的特征。《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选自两部歌剧的独唱选段,两者都具有特定历史年代的烙印和浓郁的地方音乐特点。但是学生对地方音乐了解甚少,加上地方音乐与学生普遍的欣赏口味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讲起来就有难度,如何化难为易?在反复钻研教材中,笔者抓住教材中《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的音乐特点,巧用方言,扬长避短,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歌剧艺术。课一开始,笔者先用一口地道的湖北方言演唱了其中的一个选段《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请学生说说在咬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顿时兴趣高涨,一下子来了精气神。接下来用方言读,用方言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对于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方言在歌曲中的运用有什么意义?学生各抒己见,借助学生回答,笔者做了简单的总结:“中国歌剧融入了地方特色。音乐取材于地方的民间音乐和民间音调。演唱者在演唱时加入地方方言的口音,使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教学重点不攻自破。取学生对方言的兴趣之“长”,补学生对地方音乐欣赏能力之“短”,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三、量体裁衣——关注细节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个好裁缝一定会时刻关注衣服的每个细节,不放过一针一线。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细节。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关注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完善,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次高中音乐优质课评比中,笔者设计了一堂越剧欣赏课。考虑到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抵触心理,课前笔者特意穿一身戏服绕着学生走了一圈,学生看了可兴奋了,开始交头接耳。从学生交头接耳的细节中,笔者抓住时机,见机设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教师的一身戏服,从一开始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小小的一个细节设计,吸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球,更是学生那颗好奇的心。抓住细节,见机设疑,留给学生悬念,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下文,整堂课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这不仅打破了师生间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越剧艺术的距离。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唱”“念”“做”中,处处体现越剧的韵味,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课堂教学效果。看着学生入迷的样子,笔者不禁感慨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怪不得有人说:“把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
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裳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是裁缝毕生的追求。同样的一堂高效又艺术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件艺术品,它是教师的毕生追求。但是,课堂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学对象不是静止不变的,是活动中的人。因此,教师在“量体裁衣”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以人为本”“取长补短”“关注细节”,精益求精,让音乐课堂教学多一点成功,少一点遗憾,像音乐本身一样散发着美的韵味。
参考文献:
姚思源.论音乐与音乐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堂教学;量体裁衣;以人为本;细节;高效
一、量体裁衣——以人为本
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服,一定是根据穿衣服的人的身材制作的。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这同课堂教学非常类似。高效的音乐课必须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必须跟学生的心理、生理、情感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段时间一位初中教师送教下乡,上的是八年级的《猎人合唱》。在赏析作品后,教师分声部教学,在学生跟琴哼唱两次旋律后,教师要求两声部进行合唱。学生傻了,因为他们连单声部旋律都还没有唱对,怎么可以进行合唱。但是上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的设计,硬是“赶鸭子上架”,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傻了,瞠目结舌;教师慌了,不知所措;课堂乱了,教学失效。很明显这件衣服尺寸量得过大了。
平日的音乐课中,教师常常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教案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是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却难以落实到现实课堂。真是印证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课堂与设想截然不同。衣服是别人的,看着大小差不多,穿起来未必就合身,“张冠李戴”是要不得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量得不标准,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浪费“布料”!
二、量体裁衣——取长补短
人有高矮胖瘦,好的裁缝一定会根据人的特点,揚长避短,设计最适合客人的衣裳,音乐课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定能够发掘学生才能的最佳生长点,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歌剧艺术”这一课,以中国歌剧为主要内容,旨在把握我国新歌剧创作的特征。《清粼粼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选自两部歌剧的独唱选段,两者都具有特定历史年代的烙印和浓郁的地方音乐特点。但是学生对地方音乐了解甚少,加上地方音乐与学生普遍的欣赏口味有着很大的差距,教师讲起来就有难度,如何化难为易?在反复钻研教材中,笔者抓住教材中《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的音乐特点,巧用方言,扬长避短,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歌剧艺术。课一开始,笔者先用一口地道的湖北方言演唱了其中的一个选段《这一仗打得真漂亮》。请学生说说在咬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顿时兴趣高涨,一下子来了精气神。接下来用方言读,用方言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对于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地方方言在歌曲中的运用有什么意义?学生各抒己见,借助学生回答,笔者做了简单的总结:“中国歌剧融入了地方特色。音乐取材于地方的民间音乐和民间音调。演唱者在演唱时加入地方方言的口音,使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教学重点不攻自破。取学生对方言的兴趣之“长”,补学生对地方音乐欣赏能力之“短”,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三、量体裁衣——关注细节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一个好裁缝一定会时刻关注衣服的每个细节,不放过一针一线。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也应重视细节。教学过程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关注教学细节,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断改进完善,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次高中音乐优质课评比中,笔者设计了一堂越剧欣赏课。考虑到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抵触心理,课前笔者特意穿一身戏服绕着学生走了一圈,学生看了可兴奋了,开始交头接耳。从学生交头接耳的细节中,笔者抓住时机,见机设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教师的一身戏服,从一开始就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小小的一个细节设计,吸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球,更是学生那颗好奇的心。抓住细节,见机设疑,留给学生悬念,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急切地想知道下文,整堂课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这不仅打破了师生间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越剧艺术的距离。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唱”“念”“做”中,处处体现越剧的韵味,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课堂教学效果。看着学生入迷的样子,笔者不禁感慨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怪不得有人说:“把细节做到极致就是完美。”
一件合身又漂亮的衣裳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是裁缝毕生的追求。同样的一堂高效又艺术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件艺术品,它是教师的毕生追求。但是,课堂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学对象不是静止不变的,是活动中的人。因此,教师在“量体裁衣”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以人为本”“取长补短”“关注细节”,精益求精,让音乐课堂教学多一点成功,少一点遗憾,像音乐本身一样散发着美的韵味。
参考文献:
姚思源.论音乐与音乐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