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水稻稻飞虱在上海市崇明地区大发生频率明显增高,稻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上暴发性害虫之一,大发生年份如果防治不力,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于2020年进行了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11%阿维三氟苯等7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速效性、持效期、安全性等试验,以期为大面积防治水稻稻飞虱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20%三氟苯嘧啶;药剂;田间防效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9-002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志码: B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崇明地区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有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3种。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水稻生产上稻飞虱为害大、发生面积广,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威胁粮食的丰产丰收。
生产部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综合防治技术,其中,药剂防治仍是综合防治的关键[1-2]。目前,稻飞虱对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药剂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掌握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寻找较适应绿色防控、农药减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要求的药剂,于2020年进行了相关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为扬粳805(苏审稻201307),栽培方式为机直播。试验地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壤性质良好、肥力均匀一致、水稻长势较好的跃进23大队18号北田块进行,试验前后采用常规农事操作。
1.2 供试药剂
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诺普信,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0%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沙图,瑞士先正达植物保护有限公司),11%阿维三氟苯悬浮剂(瑞德丰先锐,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呋虫胺悬浮剂(拓护,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爱谷,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吡蚜酮悬浮剂(植保佳稻优,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50 g/L吡虫啉悬浮剂(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667 m2用量): 处理A为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10 mL;处理B为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8 g;处理C为11%阿维三氟苯悬浮剂20 mL;处理D为20%呋虫胺悬浮剂35 mL;处理E为60%烯啶蟲胺可湿性粉剂8 g;处理F为25%吡蚜酮悬浮剂25 mL;处理G为350 g/L吡虫啉悬浮剂6 mL;处理H为清水(CK)。
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不小于667 m2。
1.3.1 试验方法
由于2020年特殊的气候原因,导致水稻稻飞虱大暴发。本试验用药时间为9月10日上午,天气多云,微风,适宜施药,此时田间3种稻飞虱均有,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为辅、灰飞虱零星发生。田间虫龄以若虫为主,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施药,用水量不少于50 kg/667 m2。
1.3.2 调查方法
1.3.2.1 药效调查
药效调查共6次,施药前(9月9日)调查稻飞虱的基础数量,用药后3 d(9月13日)、7 d(9月17日)、15 d(9月15日)、21 d(9月21日)、32 d(10月2日)各调查1次田间虫量并统计残留活虫量,与对照区比较,计算防效。
具体公式为:防效(%)=(对照区虫量-处理区虫量)/对照区虫量×100%。
1.3.2.2 具体调查
具体调查采用盆拍法,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点(去除小区边缘,防止边际效应,提高试验准确性)。调查时间固定在8:00~10:00 AM,每次调查固定调查人员(减少调查误差),调查时把搪瓷盘放在水稻下部,用力向搪瓷盘方向拍打3下,使稻飞虱掉入搪瓷盘中,统计活虫数量(1~3龄低龄若虫;4~5龄高龄若虫;成虫数量)。
1.3.2.3 药害调查
药害调查每天都要进行,调查记录各小区水稻植株是否有因施药引起的叶枯、植株矮化、叶片畸形等药害症状。
2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药后不同天数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详见表1。
2.1 安全性
每天观察试验区域水稻长势,用药后7个处理小区水稻长势都很正常,没有出现叶枯、植株矮化、叶片畸形等现象,没有产生药害或其他不良的影响,表明采用的7种药剂在本试验的用量条件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防治效果
施药前虫口基数范围31.9万~40.5万头/667 m2,平均36.825万头/667 m2。虫龄比为低龄若虫(1~3龄若虫)48.0%,高龄若虫(4~5龄若虫)32.8%,成虫19.1%。
药后3 d调查显示,各处理防效差异显著,详情见表1。由表1可知,60%烯啶虫胺的速效性较好,防效达到84.0%;处理20%呋虫胺的效果较差,防效仅为34.0%;其他5个处理速效性一般,防效为41.6%~72.4%。药后7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上升,均达到75%以上;处理D和处理G的防效低于50%以下;处理E和处理F的防效在70%以上。药后15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的防效继续上升,达到80%以上;处理G的防效直线下降,药后15 d的防效仅为22.2%。药后21 d、药后32 d调查结果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仍保持在80%以上,处理D和处理G的虫量快速上升。
施药前虫龄比例为低龄若虫48%,高龄若虫32.8%,成虫19.1%。药后3 d,处理E和处理G低龄若虫占比低于20%,处理E高龄若虫占比15.3%,说明60%烯啶虫胺对低龄、高龄若虫速效性好。药后7 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E、处理F的低龄、高龄若虫占比均在50%以下,说明药效明显;药后15 d,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低龄若虫占比均在25%以下,高龄若虫占比均在35%以下,说明这4种药剂仍在保护期内。
药后21~32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低龄若虫占比均在28%以下,高龄若虫占比均在40%以下,说明这4种药剂持效期长。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以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60%烯啶虫胺、25%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60%烯啶虫胺的速效性最为突出,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的持效性可长达30 d, 20%呋虫胺和吡虫啉两个药剂的速效性、持效性均不理想。
4 讨论
在实际运用中,考虑到农药成本、农药减量、生态效益和防效多种因素,推荐使用60%烯啶虫胺、25%吡蚜酮并交替使用;从兼治和延缓抗药性的角度考虑,水稻穗期或3种飞虱大发生年份使用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在稻飞虱虫量高时,可适当增加药剂用量。
参考文献:
[ 1 ] 黄怡兵,王娟,胡宇舟,等.三氟苯嘧啶(伍靓珑)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J].湖北植保,2018(4):10-11.
[ 2 ] 李壬湘,徐向东,高琛,等.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7(8):61-63.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20%三氟苯嘧啶;药剂;田间防效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9-002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志码: B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崇明地区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有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3种。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水稻生产上稻飞虱为害大、发生面积广,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威胁粮食的丰产丰收。
生产部门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综合防治技术,其中,药剂防治仍是综合防治的关键[1-2]。目前,稻飞虱对三代烟碱类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药剂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掌握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寻找较适应绿色防控、农药减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要求的药剂,于2020年进行了相关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为扬粳805(苏审稻201307),栽培方式为机直播。试验地选择在地势平坦、土壤性质良好、肥力均匀一致、水稻长势较好的跃进23大队18号北田块进行,试验前后采用常规农事操作。
1.2 供试药剂
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诺普信,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0%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沙图,瑞士先正达植物保护有限公司),11%阿维三氟苯悬浮剂(瑞德丰先锐,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呋虫胺悬浮剂(拓护,江苏华农生物化学有限公司),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爱谷,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吡蚜酮悬浮剂(植保佳稻优,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50 g/L吡虫啉悬浮剂(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每667 m2用量): 处理A为19%氯虫·三氟苯悬浮剂10 mL;处理B为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8 g;处理C为11%阿维三氟苯悬浮剂20 mL;处理D为20%呋虫胺悬浮剂35 mL;处理E为60%烯啶蟲胺可湿性粉剂8 g;处理F为25%吡蚜酮悬浮剂25 mL;处理G为350 g/L吡虫啉悬浮剂6 mL;处理H为清水(CK)。
各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不小于667 m2。
1.3.1 试验方法
由于2020年特殊的气候原因,导致水稻稻飞虱大暴发。本试验用药时间为9月10日上午,天气多云,微风,适宜施药,此时田间3种稻飞虱均有,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为辅、灰飞虱零星发生。田间虫龄以若虫为主,使用东方红18型喷雾施药,用水量不少于50 kg/667 m2。
1.3.2 调查方法
1.3.2.1 药效调查
药效调查共6次,施药前(9月9日)调查稻飞虱的基础数量,用药后3 d(9月13日)、7 d(9月17日)、15 d(9月15日)、21 d(9月21日)、32 d(10月2日)各调查1次田间虫量并统计残留活虫量,与对照区比较,计算防效。
具体公式为:防效(%)=(对照区虫量-处理区虫量)/对照区虫量×100%。
1.3.2.2 具体调查
具体调查采用盆拍法,每个小区随机调查5点(去除小区边缘,防止边际效应,提高试验准确性)。调查时间固定在8:00~10:00 AM,每次调查固定调查人员(减少调查误差),调查时把搪瓷盘放在水稻下部,用力向搪瓷盘方向拍打3下,使稻飞虱掉入搪瓷盘中,统计活虫数量(1~3龄低龄若虫;4~5龄高龄若虫;成虫数量)。
1.3.2.3 药害调查
药害调查每天都要进行,调查记录各小区水稻植株是否有因施药引起的叶枯、植株矮化、叶片畸形等药害症状。
2 结果与分析
各处理药后不同天数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详见表1。
2.1 安全性
每天观察试验区域水稻长势,用药后7个处理小区水稻长势都很正常,没有出现叶枯、植株矮化、叶片畸形等现象,没有产生药害或其他不良的影响,表明采用的7种药剂在本试验的用量条件下对水稻生长安全。
2.2 防治效果
施药前虫口基数范围31.9万~40.5万头/667 m2,平均36.825万头/667 m2。虫龄比为低龄若虫(1~3龄若虫)48.0%,高龄若虫(4~5龄若虫)32.8%,成虫19.1%。
药后3 d调查显示,各处理防效差异显著,详情见表1。由表1可知,60%烯啶虫胺的速效性较好,防效达到84.0%;处理20%呋虫胺的效果较差,防效仅为34.0%;其他5个处理速效性一般,防效为41.6%~72.4%。药后7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上升,均达到75%以上;处理D和处理G的防效低于50%以下;处理E和处理F的防效在70%以上。药后15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的防效继续上升,达到80%以上;处理G的防效直线下降,药后15 d的防效仅为22.2%。药后21 d、药后32 d调查结果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的防效仍保持在80%以上,处理D和处理G的虫量快速上升。
施药前虫龄比例为低龄若虫48%,高龄若虫32.8%,成虫19.1%。药后3 d,处理E和处理G低龄若虫占比低于20%,处理E高龄若虫占比15.3%,说明60%烯啶虫胺对低龄、高龄若虫速效性好。药后7 d调查,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E、处理F的低龄、高龄若虫占比均在50%以下,说明药效明显;药后15 d,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低龄若虫占比均在25%以下,高龄若虫占比均在35%以下,说明这4种药剂仍在保护期内。
药后21~32 d调查显示,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F低龄若虫占比均在28%以下,高龄若虫占比均在40%以下,说明这4种药剂持效期长。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以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60%烯啶虫胺、25%吡蚜酮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60%烯啶虫胺的速效性最为突出,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的持效性可长达30 d, 20%呋虫胺和吡虫啉两个药剂的速效性、持效性均不理想。
4 讨论
在实际运用中,考虑到农药成本、农药减量、生态效益和防效多种因素,推荐使用60%烯啶虫胺、25%吡蚜酮并交替使用;从兼治和延缓抗药性的角度考虑,水稻穗期或3种飞虱大发生年份使用19%氯虫·三氟苯、11%阿维三氟苯、20%三氟苯嘧啶,在稻飞虱虫量高时,可适当增加药剂用量。
参考文献:
[ 1 ] 黄怡兵,王娟,胡宇舟,等.三氟苯嘧啶(伍靓珑)防治水稻稻飞虱试验[J].湖北植保,2018(4):10-11.
[ 2 ] 李壬湘,徐向东,高琛,等.三氟苯嘧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7(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