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企改革是社会关注热点话题之一,国企改革方案何时正式出台?国企改革该如何推进?连日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把脉国企改革,并积极建言献策。
国企作用不可替代
“不能把效率低下这个词与国企划等号。”6日,在本次政协会议举行的首次记者会上,面对媒体记者抛出的“国企效率低下”之说,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迅速为国企正名。
常振明表示,2003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一共有11家,而到201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92家都是国企,这是国有企业全球实力的重要体现。
常振明认为,在评价企业效率时,除经济效益外,还应该考虑社会效益,有些行业如高铁、石油、电信主干网、北斗导航、大型运输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具有投资大、社会影响大、回报期长的特点,需要国企来完成。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做大、做好和做强国有企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太华也高度肯定国企的重要地位。他在小组发言中说,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主义的命脉,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国企问题不能回避
毋庸置疑,国有企业近年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否这样就可以一美遮百丑呢?
常振明表示,当前国企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可否认。他认为,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身管理问题,一类是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另外按照国家的要求,比如“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集体决策,另外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将反腐倡廉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还要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等。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需要深化改革进行解决。
作为国企“局外人”的王太华则认为,国企改革面临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必须下决心解决一些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地位,不能既是国有企业,又有行政职能,又有垄断地位,这样搞不好。
二是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必须界定其经营范围,限制其在一些领域发展。过度地让国有企业从事竞争性行业,是与民争利。他举例说,最典型的是房地产。“房地产为什么会到目前这个地步?原因很多,其中,国有企业放手在这个领域赚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国企官僚化,国企领导官员化是政企不分的重要原因。
四是董事会“虚化”现象非常厉害。“国企改革后都有董事会,但多少事情是真正通过董事会来决定的?特别是重大项目,重大投资,重大技术改造。”王太华说,国有企业家族化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上旬,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陆续的公布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三轮专项巡视反馈情况显示,一些企业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大行其道,“链条式腐败”成为共性问题。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此次中央巡视组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看,部分央企领导人员背靠企业这棵“大树”,通过子女、亲属或其他关系人大行关联交易,“靠山吃山”“靠船吃船”,只要手里有权力、有资源,都可以通过花样百出的关联交易方式,实现利益输送。
在2013年和2014年中央巡视组进行的五轮巡视中,每轮都安排了对央企的巡视,仅2014年就有14名央企高管落马。反腐高压之下,2014年全国超过70名国企高管落马。
国企改革有序推进
在去年底召开的国资委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2015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职能和分工,包括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预计最快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
李克强总理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使企业国际竞争力能进一步加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动力。具体应该如何推进?
常振明认为,国企改革今年应在三方面推进:一是政企分开,就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由管资产到管资本,因为资本是有属性的,资产是属于企业法人的,这样做可以给企业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国家通过资本纽带行使管理的权利。二是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进行改革。实际上国企千差万别,需要界定其功能。公益性企业应该更多侧重社会效益,而竞争型和商业类的国有企业更多侧重于经济效益。另外,根据它们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考核机制和标准。竞争型和商业型国企,既然要在市场上竞争,就要严格遵守市场化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国家也可以根据资本的收益率对国有资本进行优化和配置。三是挖掘各类资本的潜力和活力,有序推进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外,要采取市场化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体现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也十分必要,以尽可能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接受紫光阁杂志专访时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当前国企分类的方法,比较共识的意见是,国企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公益性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供热、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商业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涉及到国家安全或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一种是一般性竞争行业,完全放开竞争。他们情况不一样,经营状况也不一样,任务也有所差别,所以分类指导比较科学。涉及到国家安全、机密、军事工业等最尖端的工业,暂时还不可能让民营企业进入,要列负面清单。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民营企业担心,参与国企混改后利益得不到保障,国企体制机制僵化,入股后不会得到很好的回报。
对此,李毅中对记者表示,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参与了混改,但股本占比很小,没有决策权管理权,甚至没有话语权,投入没有回报。另外,担心投入的项目本身盈利水平不高,投入会打水漂。第二个担心是自主权被弱化淡化。民营企业机制活一是因为具有投资权,再一个是有用人权。参与国企混改后,其机制被弱化了减弱了,投资要层层审批,用人不能自己说了算,这些担忧可以理解。怎么避免?一是从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权不能受到侵犯,保护投资人的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二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要靠落实,需要很多细则和办法。(《紫光阁》杂志社两会特派记者
国企作用不可替代
“不能把效率低下这个词与国企划等号。”6日,在本次政协会议举行的首次记者会上,面对媒体记者抛出的“国企效率低下”之说,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迅速为国企正名。
常振明表示,2003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一共有11家,而到201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92家都是国企,这是国有企业全球实力的重要体现。
常振明认为,在评价企业效率时,除经济效益外,还应该考虑社会效益,有些行业如高铁、石油、电信主干网、北斗导航、大型运输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具有投资大、社会影响大、回报期长的特点,需要国企来完成。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做大、做好和做强国有企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太华也高度肯定国企的重要地位。他在小组发言中说,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主义的命脉,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国企问题不能回避
毋庸置疑,国有企业近年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否这样就可以一美遮百丑呢?
常振明表示,当前国企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可否认。他认为,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身管理问题,一类是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另外按照国家的要求,比如“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事项集体决策,另外按照中央纪委的要求,将反腐倡廉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还要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等。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需要深化改革进行解决。
作为国企“局外人”的王太华则认为,国企改革面临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必须下决心解决一些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地位,不能既是国有企业,又有行政职能,又有垄断地位,这样搞不好。
二是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必须界定其经营范围,限制其在一些领域发展。过度地让国有企业从事竞争性行业,是与民争利。他举例说,最典型的是房地产。“房地产为什么会到目前这个地步?原因很多,其中,国有企业放手在这个领域赚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是国企官僚化,国企领导官员化是政企不分的重要原因。
四是董事会“虚化”现象非常厉害。“国企改革后都有董事会,但多少事情是真正通过董事会来决定的?特别是重大项目,重大投资,重大技术改造。”王太华说,国有企业家族化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无独有偶。今年2月上旬,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陆续的公布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三轮专项巡视反馈情况显示,一些企业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大行其道,“链条式腐败”成为共性问题。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此次中央巡视组专项巡视的反馈情况看,部分央企领导人员背靠企业这棵“大树”,通过子女、亲属或其他关系人大行关联交易,“靠山吃山”“靠船吃船”,只要手里有权力、有资源,都可以通过花样百出的关联交易方式,实现利益输送。
在2013年和2014年中央巡视组进行的五轮巡视中,每轮都安排了对央企的巡视,仅2014年就有14名央企高管落马。反腐高压之下,2014年全国超过70名国企高管落马。
国企改革有序推进
在去年底召开的国资委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张毅表示,要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2015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职能和分工,包括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预计最快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
李克强总理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能够使企业国际竞争力能进一步加强,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动力。具体应该如何推进?
常振明认为,国企改革今年应在三方面推进:一是政企分开,就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由管资产到管资本,因为资本是有属性的,资产是属于企业法人的,这样做可以给企业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国家通过资本纽带行使管理的权利。二是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进行改革。实际上国企千差万别,需要界定其功能。公益性企业应该更多侧重社会效益,而竞争型和商业类的国有企业更多侧重于经济效益。另外,根据它们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考核机制和标准。竞争型和商业型国企,既然要在市场上竞争,就要严格遵守市场化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国家也可以根据资本的收益率对国有资本进行优化和配置。三是挖掘各类资本的潜力和活力,有序推进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外,要采取市场化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体现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也十分必要,以尽可能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接受紫光阁杂志专访时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当前国企分类的方法,比较共识的意见是,国企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公益性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供热、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等;商业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涉及到国家安全或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一种是一般性竞争行业,完全放开竞争。他们情况不一样,经营状况也不一样,任务也有所差别,所以分类指导比较科学。涉及到国家安全、机密、军事工业等最尖端的工业,暂时还不可能让民营企业进入,要列负面清单。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民营企业担心,参与国企混改后利益得不到保障,国企体制机制僵化,入股后不会得到很好的回报。
对此,李毅中对记者表示,这些担忧有一定道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利益。民营企业参与了混改,但股本占比很小,没有决策权管理权,甚至没有话语权,投入没有回报。另外,担心投入的项目本身盈利水平不高,投入会打水漂。第二个担心是自主权被弱化淡化。民营企业机制活一是因为具有投资权,再一个是有用人权。参与国企混改后,其机制被弱化了减弱了,投资要层层审批,用人不能自己说了算,这些担忧可以理解。怎么避免?一是从法律上,保护私有财产权不能受到侵犯,保护投资人的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二是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要靠落实,需要很多细则和办法。(《紫光阁》杂志社两会特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