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刍议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人们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差异,又有某种联系。德治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同时法治也可以补充德治的缺陷。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的安定团结。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法治 德治
  〔中图分类号〕D92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1-0192-02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古今中外都有论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回答也不尽相同。在古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以“礼”“法”关系的形式表现的,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则表现为宗教与世俗法的关系形式。学者们有的主张法治,有的主张德治;有的主张德主法辅,有的主张法主德辅,还有的认为德与法无主辅之分,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拟从对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的分析入手,就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以及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方略过程中应注意解决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基本构成要素,道德以善恶、荣辱、正义与非正义为构成要素;法律具有统一性、确定性,道德具有多层次性、不确定性。阶级社会只有统治阶级的法律,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各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根据个人处理人己关系的不同方式,可以将道德水平分出不同的层次来,比如大公无私者、利己不损人者、损人利己者,但是法律却要求至少在一国范围内的统一。从调整范围看,道德的调整范围要广泛得多,有些关系如朋友间的友谊、情人间的恋爱关系只能由道德加以调整;法律调整人们的行为,不调整或不直接调整人的动机、思想,道德直接调整人们的内心活动,从而间接调整人们的行为。从实施保证看,法律的实施固然需要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但更根本的还有赖于国家强制力量如法庭、监狱等作保证,主要表现为“他律”;道德靠舆论、习俗、内心信念保证,靠“内心法庭”、“道德法庭”来保证,表现为“自律”。
  2.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又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在阶级社会里,法律和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共同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法律和道德相互渗透,统治阶级把维护阶级统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的要求,此即所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和道德在一定情况下互相转化,由于社会道德观念的改变,原先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可能只需要道德的调整就可以了,而原先由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则可能需要借助于法律加以调整。法律和道德各有其特点,用于社会调整,一方的不足,可以由另一方来补救。法律和道德相互作用,道德作用于法律,分别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上。立法上,解决法无德的问题,法律并不仅仅是主权者的命令,确立秩序也不是法律的唯一目的,法律应体现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道德准则;执法上,“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不是“自动售货机”,执法者是否拥有和法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影响着法律的执行,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上;在法律的遵守上,社会道德观念和法律要求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法律能否得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和道德只有互相适应对方的变化,才能相辅相成地发挥社会调整的作用。
  
  二、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概念。1959年的《德里宣言》对法治阐述了这样的看法:“(1)根据‘法治’原则,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2)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3)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法治特别对权力提出要求,要求立法民主;要求所制定的法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良法;要求依法行政;要求司法公正(独立是公正的条件)。由于法律具有局限性,如果单纯依靠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社会成本就比较高,因而必须注意发挥道德的社会调整作用。道德调整具有灵活、简便、成本低的特点,在特定地区,道德甚至还发挥着法律难以替代的社会调节作用。因此,法治国家还须重视道德的作用。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古已有之。《论语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性举措,而权力下放是推动“放管服”改革的应有之义。本文在对权力下放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冲击—反应”的解释框架,阐释了权力下放过程中改革效能提升的逻辑体系,并引入自由贸易实验区的案例,用行动逻辑分析了权力下放的历史阶段,用建构逻辑剖析了改革效能的提升难点,进而,从强化主体行动以及互动的社会性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权力下放过程中改革效能提升
内容提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西方近代哲学是工业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而生态哲学则是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变革呼唤着哲学观念的变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离开具体时代抽象地谈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根”,离开了物质文明,哲学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哲学则是物质文明的灵魂,离开了时代的哲学,物质文明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僵尸”。生态哲学不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篮球联赛的教练们发现,通过演讲来激励球员会让他们在训练时的表现更加出色。“演讲激励战术”一时间成了督促训练的主流方法。然而到了40年代末,一位名叫约翰·伍登的教练却改变了这种情况。  一天,伍登的朋友来球队参观,发现伍登从不说与训练无关的话,只是不断地纠正球员的动作,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这是对的”“这是错的”。等到训练结束,朋友疑惑地问:“这样的指导真的对球
談到学数学这个话题,小编可是深有体会。从小到大,小编学得最烂的一门学科就是数学。我也承认,我有“猪一般”的头脑,但是更可怕的是,我有“虎一般”凶狠严厉的数学老师。每一次考试不及格,我都会被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长达一个小时。最后的最后,小编我也没有因为这位数学老师的“谆谆教导”学出个样子来,而是从理科班灰溜溜地转去了文科班~~想起来就无比心酸啊~要是小编我当年也能遇到文章中所说那么“有爱”的数学
内容提要 “记忆”作为人类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条件,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便对“记忆”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假说,近代科学的发展则把定量分析和实验法引入对记忆的研究之中。作为对这种思潮的批判和反思,巴特莱特认为应该运用人类真实生活环境的语言材料,把记忆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功能加以研究。他把“图式”这一哲学术语引入心理学,用以表达经验在记忆过程中的主动组织作用,从而把抽象的记忆过程具体化,加深了我们对记忆等
Reporter:We just heard a few arguments there in favor of cursive writing. Here’s another one you may hear, that learning cursive helps young brains grow more than basic printing does. So we thought we
“决定努力的时候,好像已经迟了。”这是我步入高三后最直观的感受。愣愣地盯着窗外空無一人的操场,夜幕低垂,如果细心感受,甚至能听到风从耳边掠过的声音。可是我没有心思去感受这样的温柔,耳边更加真切的,是周围笔尖在作业纸上跳舞的“唰唰唰”声。  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快下来了。坐在前面的同学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自己为什么会丢分。老师面色凝重地走进门来,教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我不
什么是“脑洞大开”?  看完本文,你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脑洞大开”!首先,主人公是一个人,然后他假设自己是一个机器人,住在英格兰海岸边的一个农舍里,梦想着成为一只猫咪,一只不被主人赏识的猫咪。很奇特吧?这样奇葩的脑回路,加上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描写,让这曲机器人狂想曲显得欢快激昂。  If I were a robot, I would probably not kill all humans.
〔中图分类号〕 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010-10  中国共产主义的萌芽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她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不但受到国内政治需求、思想传播、阶级基础、文化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国际因素的重要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予中国早期的
内容提要 伴随世界文明的生成与转换,城市与伦理历来相互关联、相互生产,城市-伦理生态具有多样性、非自足性、变迁性。当代城市化的深化使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使这个世界的伦理图景与伦理生态,发生了重要改变。分化与纠缠、变化与固化、多样与单一等诸多矛盾表明,当代城市社会正在遭遇深刻的康德悖论式的伦理冲突。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为伦理转换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任务;另一方面,伦理的自觉、现实推进,又将为城市化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