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我国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能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方法,使用对江西省年鉴的数据使用和根据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且综合反应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江西省
一、引言
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除观光游憩海域、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2种外的153种,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A级景区99个等,是国内旅游专家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但江西省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旅游业总量偏小、品牌影响力弱;旅游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匹配等。因此,需要对江西省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因子进行分析,反映其可持续性,从而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概念的界定。WTO认为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能满足当前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1]。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太过含糊,也没给旅游可持续发展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对其概念的争论不断,且其还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自1992年WTO开始从事旅游指标的研究后,Yianna Farsari针对地中海的情况建立了包括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消费和废弃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把旅游纳入发展规划和负责人的市场营销、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当地社区、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人员培训、旅游研究工作[2] 8个方面的地中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李滨[3]等学者认可世界旅游组织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旅游就是要“跋扈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这也是旅游学界所公认的;自90年代初,国内学者致力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如吴人韦提出由七个指标组成的旅游规划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规模及内在质量,具有可操作性[4],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尚未有人对该类型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江西旅游业为例,对赣北、赣南、赣中进行实地考察,收集2002、2005、2008、2011、2014年的相关数据,综合指标的所有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准确的了解其发展情况,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3.研究意义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课题融入地理时空观,选取了五个代表年份分别对江西省赣北、赣南、赣中地区的旅游业进行分析,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江西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及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为构建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打好基础。
(2)层次分析法。通过收集江西旅游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将总元素分解成多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构建旅游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3)实证研究法。以江西为例,对赣北、赣南、赣中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对江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认识,构建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赣南、赣北、赣中旅游业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是被全世界所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发展其理论使人们能够明白和理解旅游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提高人们在旅游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原则
1.定性与定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定量性为主;为了便于指导和操作,以定性描述作为指导方法。两者相结合强化了可操作性。
2.相关性原则
根据指标的相关性原则,将指标进行分析、归类。
3.实用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选取一些容易获取、容易计算的因素,能够更好反应地区旅游系统实际情况的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更易于定性与量化,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在有限指标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评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
4.总体原则
在建立以江西省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总能力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准则层由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环境支持和接待能力四个要素层构成,下设旅游总收入等24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
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准则层由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环境支持和接待能力四个要素层构成,下设旅游总收入等24个指标对江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评价判断。
2.评价指标权重的確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多目标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目标决策结果值量化,也就是应用一定的方法、技术、规则将各目标的实际价值或效用值转换为一个综合值;按一定的方法、技术将多目标决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决策问题。然后,按单目标决策原理进行决策。指标权重是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反映,是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
3.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4.建模步骤
(1)建立层次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個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一一相对权值。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开始定量化。针对上一层的准则构成不同层次的两两判断矩阵,利用评分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优劣。通过引入比例标度(见表2)来反映对各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全部的各层次的初始判断矩阵。对每一层的要素按一定的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3)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与最大特征根
(4)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系对本层次的每个因素与上一层的某个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步骤;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因素的乘积;计算乘积的n次方根;对n次方根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最大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计算程序如下: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值的越大,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之,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②对于不同阶的判断矩阵,需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若CR=0,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若00,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一致性。
(三)指标标准化采用的方法
③评价标准 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论与发展阶段论,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综合评价值Z(<50% 准备阶段)(50%~70 %初步发展阶段)(70%~85 %基发展阶段)(>85 %可持续发展阶段)
四、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江西省旅游业的背景研究
1.江西省地理位置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北纬 24°29’14”-30°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与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接壤。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全省南北长约620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1.综合评价结果
(1)综合分析结果 确定各单项指标在本层次的相对重要度和对上一层次的综合重要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加权。根据3.4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评价标准①和②中的公式计算出2002年-2014年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2)综合评价分值的分级 根据3.4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评价标准中③的评价标准得出2002年-2014年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情况,如下表
2.结果分析
(1)旅游经济:2002-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021增加到0.063。总体来看,旅游经济系统中的指标值呈增长趋势,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6.54%。旅游经济系统的发展主要在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又要提高服务水平,还要协调各相关部门,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这一标准。(2)旅游资源:2002-2014年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105增加到0.269。总体看来,旅游资源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27.6%。这反映出江西省旅游资源系统需要继续完善,不仅要开发资源,更要优化资源,并提高其知名度,加大管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环境支持:2002-2014年环境支持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150增加到0.551。总体看来,环境支持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环境支持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56.1%。这反映出环境支持系统受到了重视,但对其依然要严格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治理能力。(4)接待能力:2002-2014年接待能力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031增加到0.092。总体看来,接待能力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接待能力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9.42%。这反映出江西省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正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等的发展。因此,亟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江西省的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三)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旅游资源条件
江西省旅游资源虽丰富,但较为单一,景点多以湖光山色和历史文化为主,缺少民族特色,无法满足当代游客的要求。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的转变没有使旅游产品成为优势,因此在拉动旅游消费上有抑制作用。
2.交通条件
景区交通状况较差,如有的到达的道路比较崎岖,需要换乘好几次才能到达;有的道路设计不合理,只能走单道,容易造成道路堵塞;有的景区道路没有维修只能从山脚走向山上,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3.旅游区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在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地情况下,旅游业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来适应旅游业不断壮大的要求。但旅游景点中处于一线的服务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其中有些不讲卫生、不讲礼貌、态度生硬,有时甚至还会和游客发生肢体冲突。因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1)突出主题形象、搞好江西景区建设。江西省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昌、九江、上饶、井冈山、赣州。南昌作为英雄城就是红色江西的第一站,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因此必须结合南昌市历史特色,推出红色怀旧的主题形象;井冈山素有“革命摇篮”之称,应结合湖光山色突出井冈山红色自然的主题形象。江西省的旅游景区在突出原有的特点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实现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2)加强政府引导、扩宽旅游业发展。政府在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中,应重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业,出台一系列旅游产业战略规划方案,反对毫无目的地开发和不规范的建设。逐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拓宽旅游发展思路,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起来,在适应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做到旅游结构和布局合理。
3)加強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渠道。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省、县、市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在省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城市创办旅游办事处、旅行社进行宣传,建立稳定的客源网络市场。一些富有当地特色且季节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也要积极宣传。
4)提高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落后,会使江西省旅游业平均消费水平低于其它省,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不再明显。在旅游业中,游客在旅游中的饮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那么在娱乐、购物等的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大,因此,旅游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业越大,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消费的结构。
六、结论
本课题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入手,根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状况,成功构建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应用,分析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不足在于论文中专家找的是与之领域有关的导师。由于本团队都只是本科学生,所以数据的处理、分析等等能力有限。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2] Li H Q, Hou L C. Evalu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Zone Based on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Case Study of Yellow Crane Tower in Hubei Province,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26(5):145-151.
[3]李滨,张志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理论[J].学术交流,2001(5):167-168.
[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指标设置[J].旅游规划,1999(4):46-48.
[5]程小娟.河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6]陈洁.益阳市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4.
[7]张敏娜. 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毕晋锋.五台山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2(01):16-17.
[9]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曾昭斌.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2007(06):16-17.
[11]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1):67-70.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江西省
一、引言
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除观光游憩海域、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2种外的153种,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A级景区99个等,是国内旅游专家公认的旅游资源大省。但江西省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旅游业总量偏小、品牌影响力弱;旅游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匹配等。因此,需要对江西省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因子进行分析,反映其可持续性,从而为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概念的界定。WTO认为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能满足当前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未来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的需要[1]。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太过含糊,也没给旅游可持续发展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对其概念的争论不断,且其还扩展到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自1992年WTO开始从事旅游指标的研究后,Yianna Farsari针对地中海的情况建立了包括资源可持续利用、减少过度消费和废弃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把旅游纳入发展规划和负责人的市场营销、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当地社区、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人员培训、旅游研究工作[2] 8个方面的地中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李滨[3]等学者认可世界旅游组织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旅游就是要“跋扈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这也是旅游学界所公认的;自90年代初,国内学者致力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如吴人韦提出由七个指标组成的旅游规划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规模及内在质量,具有可操作性[4],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尚未有人对该类型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江西旅游业为例,对赣北、赣南、赣中进行实地考察,收集2002、2005、2008、2011、2014年的相关数据,综合指标的所有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准确的了解其发展情况,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3.研究意义
可持续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课题融入地理时空观,选取了五个代表年份分别对江西省赣北、赣南、赣中地区的旅游业进行分析,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江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江西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影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及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为构建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打好基础。
(2)层次分析法。通过收集江西旅游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等相关数据,将总元素分解成多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构建旅游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3)实证研究法。以江西为例,对赣北、赣南、赣中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对江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认识,构建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赣南、赣北、赣中旅游业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是被全世界所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因此,发展其理论使人们能够明白和理解旅游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提高人们在旅游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原则
1.定性与定量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定量性为主;为了便于指导和操作,以定性描述作为指导方法。两者相结合强化了可操作性。
2.相关性原则
根据指标的相关性原则,将指标进行分析、归类。
3.实用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选取一些容易获取、容易计算的因素,能够更好反应地区旅游系统实际情况的指标,使评价指标体系更易于定性与量化,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在有限指标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评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
4.总体原则
在建立以江西省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总能力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准则层由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环境支持和接待能力四个要素层构成,下设旅游总收入等24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
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准则层由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环境支持和接待能力四个要素层构成,下设旅游总收入等24个指标对江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评价判断。
2.评价指标权重的確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多目标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目标决策结果值量化,也就是应用一定的方法、技术、规则将各目标的实际价值或效用值转换为一个综合值;按一定的方法、技术将多目标决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决策问题。然后,按单目标决策原理进行决策。指标权重是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反映,是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
3.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4.建模步骤
(1)建立层次模型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個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当准则过多时,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一一相对权值。根据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开始定量化。针对上一层的准则构成不同层次的两两判断矩阵,利用评分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优劣。通过引入比例标度(见表2)来反映对各因素的综合考虑,得出全部的各层次的初始判断矩阵。对每一层的要素按一定的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3)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与最大特征根
(4)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系对本层次的每个因素与上一层的某个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步骤;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因素的乘积;计算乘积的n次方根;对n次方根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最大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计算程序如下: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值的越大,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之,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②对于不同阶的判断矩阵,需要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若CR=0,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若0
(三)指标标准化采用的方法
③评价标准 根据事物的不断发展论与发展阶段论,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综合评价值Z(<50% 准备阶段)(50%~70 %初步发展阶段)(70%~85 %基发展阶段)(>85 %可持续发展阶段)
四、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江西省旅游业的背景研究
1.江西省地理位置
江西省,简称赣,位于北纬 24°29’14”-30°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与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接壤。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全省南北长约620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1.综合评价结果
(1)综合分析结果 确定各单项指标在本层次的相对重要度和对上一层次的综合重要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线性加权。根据3.4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评价标准①和②中的公式计算出2002年-2014年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2)综合评价分值的分级 根据3.4 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评价标准中③的评价标准得出2002年-2014年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情况,如下表
2.结果分析
(1)旅游经济:2002-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021增加到0.063。总体来看,旅游经济系统中的指标值呈增长趋势,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6.54%。旅游经济系统的发展主要在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又要提高服务水平,还要协调各相关部门,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这一标准。(2)旅游资源:2002-2014年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105增加到0.269。总体看来,旅游资源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旅游经济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27.6%。这反映出江西省旅游资源系统需要继续完善,不仅要开发资源,更要优化资源,并提高其知名度,加大管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环境支持:2002-2014年环境支持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150增加到0.551。总体看来,环境支持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环境支持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56.1%。这反映出环境支持系统受到了重视,但对其依然要严格管理加强对环境的治理能力。(4)接待能力:2002-2014年接待能力系统综合评价数值从0.031增加到0.092。总体看来,接待能力系统中的指标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接待能力系统得分占评价总分的9.42%。这反映出江西省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正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等的发展。因此,亟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江西省的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三)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旅游资源条件
江西省旅游资源虽丰富,但较为单一,景点多以湖光山色和历史文化为主,缺少民族特色,无法满足当代游客的要求。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的转变没有使旅游产品成为优势,因此在拉动旅游消费上有抑制作用。
2.交通条件
景区交通状况较差,如有的到达的道路比较崎岖,需要换乘好几次才能到达;有的道路设计不合理,只能走单道,容易造成道路堵塞;有的景区道路没有维修只能从山脚走向山上,天气不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3.旅游区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在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地情况下,旅游业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来适应旅游业不断壮大的要求。但旅游景点中处于一线的服务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其中有些不讲卫生、不讲礼貌、态度生硬,有时甚至还会和游客发生肢体冲突。因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1)突出主题形象、搞好江西景区建设。江西省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昌、九江、上饶、井冈山、赣州。南昌作为英雄城就是红色江西的第一站,拥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因此必须结合南昌市历史特色,推出红色怀旧的主题形象;井冈山素有“革命摇篮”之称,应结合湖光山色突出井冈山红色自然的主题形象。江西省的旅游景区在突出原有的特点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的特色,实现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2)加强政府引导、扩宽旅游业发展。政府在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中,应重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业,出台一系列旅游产业战略规划方案,反对毫无目的地开发和不规范的建设。逐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拓宽旅游发展思路,将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起来,在适应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做到旅游结构和布局合理。
3)加強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渠道。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省、县、市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在省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城市创办旅游办事处、旅行社进行宣传,建立稳定的客源网络市场。一些富有当地特色且季节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也要积极宣传。
4)提高经济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落后,会使江西省旅游业平均消费水平低于其它省,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不再明显。在旅游业中,游客在旅游中的饮食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那么在娱乐、购物等的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大,因此,旅游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业越大,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消费的结构。
六、结论
本课题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入手,根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状况,成功构建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加以应用,分析出江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不足在于论文中专家找的是与之领域有关的导师。由于本团队都只是本科学生,所以数据的处理、分析等等能力有限。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Tourism[M].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
[2] Li H Q, Hou L C. Evalu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Zone Based on 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 Case Study of Yellow Crane Tower in Hubei Province, China[J]. Energy Procedia, 2011,26(5):145-151.
[3]李滨,张志明.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应有理论[J].学术交流,2001(5):167-168.
[4]吴人韦.旅游规划的指标设置[J].旅游规划,1999(4):46-48.
[5]程小娟.河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6]陈洁.益阳市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度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4.
[7]张敏娜. 陕西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毕晋锋.五台山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12(01):16-17.
[9] 万幼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0]曾昭斌.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2007(06):16-17.
[11]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