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扫描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数字化中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_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3D扫描技术在口腔正畸临床数字化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来本院接受正畸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模型收集工作,实施数码近摄测量以及3D激光扫描测量,分析结果。结果:3D激光扫描测量ANB角和数码测量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者测量U1-NA角差异明显,P<0.05。数码测量法以及3D激光扫描测量法所测定的远中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3D激光扫描技术于夹角测量方便优点突出。可见,在开展口腔正畸工作中利用3D激光扫描
其他文献
建立了基于目标函数最优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采购定位模型,以利润影响和供应风险两个维度对医用耗材进行分类,按其重要性大小在Kraljic矩阵中进行定位,并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医用耗材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考虑供应风险后的耗材定位更全面有效,可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订货依据,帮助管理者建立高效的采购模式。
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后透析患者治疗中应用远红外治疗仪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术后透析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7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接受远红外治疗仪照射治疗,观察组接受远红外治疗仪照射40min,对比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透析时血流量、内瘘使用时间、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观察组具有明显劣势,组间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