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问题反思与走向

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赫尔巴特以来,心理学就成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课程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基础的不同的课程理论,在课程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当前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存在着对心理学理论的误读或误用现象,缺乏对心理学理论相关概念、术语的批判和意义转换,关照课程实践的针对性有限,系统整合性不足,本土化程度也不高。基于此,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应该以多维的整体观把握心理学理论,在作用机制层面促进心理学理论的课程论转化,要切实关注课程改革实践,有意识开展系统化整合研究,不断推进域外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其他文献
本文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澳大利亚Mathsquest教材的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呈现方式特点:动态生成性设计,反思性实践特色,认知体验式呈现方式,强调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实施使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增强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实施《标准》的目的并不是只为测试,而重要的是要根据学
总结了11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儿的溶栓护理,选择合适的溶栓静脉通路,保证溶栓过程中血标本的采集和出凝血功能的监测,注意溶栓治疗期间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溶栓药物不良反应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生涯密切相关,学校、课堂这些专业场景是新手教师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关键场域。一方面,他们作为认知师徒制中合法的参与者,在"师傅"的指导
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到后结构主义教育研究的演变历程是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对这一历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
现行档案的案卷基本上一直是沿袭传统的“三孔一线”装订方法成册。其好处是便于保管,避免零散文件丢失。但随着档案的广泛开发利用,装订案卷已显露出其不可克服的弊端,直接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
教育改革是促进教育恰切与合理状态实现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什么样的改革都能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当的改革不仅不利于原有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引发种种新的问题。在现
新课改面临着诸多限制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学者在追问方式与归因方式上存在着对课程改革的简单性误读与误解,由此忽视与低估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逻辑。消解简单性思
我们需要对课程的内涵做严密的探讨,这基于如下背景:理论探究的混乱;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困惑;课程与教学之关系的难于把握;教育学科体系有序化的任务。探讨课程概念的内涵,在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