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源流考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盲人摸象”起源于佛经故事,鉴于部分工具书对其注释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着重从故事来源、词形流变和定型成因三个方面着重探讨“盲人摸象”的来源和演变问题。
  
  一、故事溯源
  
  成语“盲人摸象”的故事来源,通行的说法源自“《大般涅槃经》三二”,《成语大词典》《佛教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工具书都持此观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特意指出,它所引用的“《大般涅槃经》三二”经文引自“延寿集《宗镜录》卷三”。
  经考证,我们认为,“盲人摸象”故事最早应出现在三国吴支谦译《义足经·镜面王经第五》中;是阎浮利地有王,名曰镜面。时教使者:“令行我国界无限人,悉将来至殿下。”王敕大臣:“悉将是人去,示其象。”臣即将到象厩,一一示之。令捉象,有捉足者、尾者、尾本者、腹者、胁者、背者、耳者、头者、牙者、鼻者,悉示已,便将诣王所。王悉问:“汝曹审见象不?”对言:“我悉见。”王言:“何类?”中有得足者言:“明王,象如柱。”得尾者曰:“如扫帚。”得尾本者言:“如杖。”得腹者言:“如埵。”得胁者言:“如壁。”得背者言:“如高岸。”得耳者言:“如大箕。”得头者言:“如臼。”得牙者言:“如角。”得鼻者言:“如索。”便复于王前,共诤讼象:“谛如我言。”(《义足经》卷上,4/178b)
  
  二、词形流变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认为,此成语还写作“三盲摸象”、“众盲摸象”、“盲人说象”、“摸象众盲”等形式。考察佛经和四库全书,我们发现,除了《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指出的五种形式外,历史上还出现过“如盲摸象”、“合眼摸象”、“群盲摸象”、“六盲摸象”、“二盲摸象”等四字格形式,与之同义的还有双音节词“摸象”。
  为了揭示“盲人摸象”的词形流变,我们以这些形式的出现时间为序,将其九种四字格形式(“摸象众盲”与这九种形式意义相差较远,未选人)列举如下:
  (1)盲人摸象彼四颠倒足处,慢者是心举,如共相扑。彼三种足处,见者是心取执,如盲人摸象。(梁优波底沙造共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十,32/448a)
  (2)三盲摸象或有三盲摸象,得象耳者,争云象如簸箕,得象鼻者,争云象如春杵。虽获象一方,终不得全象之实。(梁僧佑撰《弘明集》卷八,52/51c)
  (3)众盲摸象解谛义有四家不同……今明,四解并是并非,如众盲摸象,不得象体,然不离象。(隋吉藏撰《大乘玄论》卷一,45/16a)
  (4)如盲摸象 随情执见则乖圣旨,如盲摸象,不全见象,然不离象。(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一,36/241a)
  (5)六盲摸象 又涅槃经明六盲摸象,各说异端,虽说不谛,亦不离象。(北宋延寿撰《宗镜录》卷八十,48/858b)
  (6)合眼摸象后来学诗者,时有妙句,譬如合眼摸象,随所触,体得一处,非不即似,要且不是。若开眼,则全体见之……(北宋黄庭坚撰《山谷集》卷六)
  (7)群盲摸象群盲摸象,是人各说异同,除非眼根见得分明,方始舌头语无欺诳。(南宋王炎撰《双溪类稿》卷二十七)
  (8)盲人说象吾侪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品评,正如盲人说象……一语不契,便成聚讼,岂不发先生泉下一晒也哉?(元黄晋撰《书袁通甫诗后》)
  (9)二盲摸象或有二盲摸象,得耳者争云象如簸箕,得象鼻者争云象如舂杵。虽获象一方,终不得全象之实。(清王士稹撰《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三十)
  上述九种形式中,“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群盲摸象”、“如盲摸象”四种形式出现频率较高,其中“盲人摸象”形式最早出现在梁优波底沙造共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十。汉地“禅宗”僧人常用“盲人摸象”表示“各说异端”。上述九种形式多为此义。但也有个别词形的意义不再囿于对佛教经义的理解,如例(6)中的“合眼摸象”,其本体“学诗者”已突破佛教故事中“盲人”的原型,词义由此得到进一步引申,抽象为片面地感知事物,必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与此意义类似的还有双音节词“摸象”,如:
  (10)大抵读《易》如摸象,不过得其一支半节,但须揆诸于理而当反诸心,而安考诸圣,言而不甚乖谬,方可以管见备一斑。(明张次仲撰《周易玩辞困学记》卷四)
  例(10)中的“摸象”喻指读书人阅读《易经》一知半解,也突破了对佛教经义的理解范围,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涵义。
  
  三、定型成因
  
  我们认为“盲人摸象”在众多词形的竞争中取胜,很可能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1、声韵和谐、通俗概括,具备广泛传播的有利条件。“盲人摸象”是一个典型的二二韵步结构,符合汉语语词双音化的倾向。其音节上的突出优点在于声韵和谐,首先,声母排列是(mrmx),两个韵步首字声母重复,造成了前后呼应的双声效果。其次,韵母排列是(ang en o iang),首字和尾字出现相同的韵母,也达到了回环照应、和谐悦耳的押韵效果。另外,“盲人”二字显得既通俗概括又清楚明了,在民间口语中的传播也较广,如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排调》中“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盲人骑瞎马”后期发展为熟语)的说法可以为证。
  2、相比“摸象”而言,有鲜明的示差性。虽然上述例(10)中的“摸象”表示片面地理解事物,但是“摸象”在有些文献中还有“摹仿、效仿”之意。如“乐府者为乐讽,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为古词,体实乐流而止于摸象”。(《唐文粹·元稹·续诗寄乐天书》卷八十四)。此例中的“止于摸象”即指性情者写作古词,只停留在摹仿、效仿古人阶段。为了区分上述“摸象”一词的两种不同意义,“盲人摸象”因具有鲜明的示差性,而在凝固过程中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附注
  [1][3]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94,
  [2]本文所举佛经用例均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经名后标出卷次,其后的阿拉伯数字为大正藏的卷页数,英文字母abc各表示每页的上中下栏。
  [4]朱瑞玟,佛教成语,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263。
  
  参考文献
  1、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刘振前,邢梅萍,四字格成语的音韵对称与认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3)。
  3、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成都:巴蜀书社,1993。
  4、赵世举,汉语研究管见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由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交通大学辞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7月9—11日在大连交通大学召开。议题包括:1.双语词典学理论研
2011年7月4日,上海市辞书学会首届中青年学术沙龙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召开,来自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辞海编纂处、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近五十位中青
语言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黄金时期,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策略诱导孩子想说、敢说、会说,让他们在自由表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提升自身口语课程学习效率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对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还需要高校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师在进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才有利于学生在恬静与
2010年8月1—3日,教育部语信司与鲁东大学共建汉语辞书研究中心第二届汉语辞书论坛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召开。论坛以我国辞书研究队伍建设、辞书编纂现代化、语文辞书现状调查
网络教学作为新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进行有效的网络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多感官的刺激学
文章对《新编小学生字典》(第4版)进行了评述,对其修订后产生的新变化、具有的强大学习功能、其着力追求和体现的教育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生用户等方面做了分析,同时
文章探讨了汉英惯用语词典惯用语词目的翻译策略,认为惯用语词目的英译不但要遵守翻译学原理,而且要遵守词典学原理,有直接翻译法、释义翻译法、套用翻译法,然而最根本的是综合翻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