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更识字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热播的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栏目中,有一期节目是人类笔迹鉴定专家与一款名为笔记精灵的人工智能软件对人的手书笔迹的真伪进行PK。题目是由演员韩雪签名,然后由中央美院的几名笔记临摹专家一起模仿韩雪的笔迹,再写出4份签名,然后由双方鉴定出哪一个为真迹。结果,有近30年鉴定经驗的专家落败给一个才问世3年的人工智能。
  不仅如此,笔迹精灵的研发者介绍,这款智能软件已经获得多个订单,准备应用在银行、电子商务、手机解锁等领域。这足以证明,笔迹鉴定已经从人工鉴定走向智能鉴定,而且后者凭借自身的精准和高效,将很快取代人类笔迹鉴定师。
  发明文字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飞跃,每个人书写的文字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抑或拉丁文和阿拉伯文,简单而言,这些在书写中形成的所有个人特点都可以是笔迹鉴定的依据。尤其是对于汉字,我们经常称笔迹为手迹、手书、墨宝……这不仅说明了笔迹赋予了文字更多价值,更体现出笔迹具有的特异性和识别价值。正因如此,笔迹也成为除相貌、身材等外观识别之外,第一个被法律领域认可的识别证据。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签字画押”这样的剧情,这并非是编剧虚构,其实中国早在秦朝时期,就开始采用笔迹鉴定来解决诉讼纠纷或决狱断案,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龚如心生前是香港华懋集团主席,其身价超过30亿美元,曾是亚洲排名第十五位、全球排名第一0九位的富豪,是亚洲最有钱的女人,因其平时装扮酷似日本漫画人物“小甜甜”,被香港传媒昵称为“香港小甜甜”。2007年4月,龚如心病逝,按照其2002年签署的遗嘱,她将近千亿港元财产的绝大部分赠予香港华懋集团的华懋慈善基金,用于慈善事业。
  但是,2007年10月,与龚如心生前有密切交往的香港风水师陈振聪上诉中国香港特区高等法院,称自己持有龚如心2006年签署的一份遗嘱,是龚遗产的“唯一继承人”。由此掀开了华懋慈善基金与陈振聪对龚如心巨额遗产的争夺案,双方诉诸法庭的重要证据便是龚如心留给陈振聪的遗嘱是真是假,其中关键因素是龚如心和见证人的签名的真伪。
  在2006年的遗嘱上确有龚如心的签名,还有一位见证人王永祥的签名。华懋慈善基金聘请了中、英两国笔迹专家进行鉴定。
  英国专家拉德利要求见证人王永祥提供了35个签名样本,之所以要对方写这么多次,是因为笔迹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使是受到情绪、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它仍然具有很强的辨别作用。所以,量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反复研究每次笔记的细节,找到共性和不同,才能找到哪些是同一笔迹的偶然不同,哪些是有人刻意模仿。
  经鉴定,拉德利发现遗嘱上王永祥的签名与其签名样本有18处不同地方。例如,在2006年遗嘱上王永祥的英文签名Winfield的“W”字弯曲非常顺畅,似是以手指力度签出;签名样本中的弯位却像“V”形一样弯曲,似是以手腕力度签写;遗嘱上“F”字的直线,也比样本上直线较为垂直。这些是从文字中鉴别出的笔者动作特征。另外,2006年遗嘱上的王永祥签名收笔比较用力,而且笔画划较长,相反,其他签名样本的收笔则较细致,力度较轻。还有,样本上身份证号码的数字和英文字母比较顺畅,但遗嘱上的字母文字如“D”字及“0”字出现极大差别,显然是冒签者需要经过思考后才写出的。
  这些证据涉及笔迹中字体的外型轮廓、起笔与收笔、运笔流畅程度、运笔的力度和速度、标点符号及阿拉伯数字特征,在这些方面,遗嘱上的签名与样本签名都有很多不同。
  不仅是英文鉴定师提出了证据,中国香港的笔迹鉴定师李志强通过对遗嘱中龚如心的中文签名鉴定之后,也发现了9处异常,这与龚如心生前的188个签名样本不符,这些不同点不仅排除了龚如心签名时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甚至连笔纸这样的介质因素也考虑了,因而认定,2006年遗嘱上龚如心的签名是冒仿或伪造。一场价值30亿美金的遗嘱悬案,就此告终。
  在龚如心的遗产案中,笔迹鉴定确实圆了逝者的心愿,但这桩官司打了近5年时间。期间,原告与被告都请出了多位笔迹鉴定专家,期望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证据,甚至有位鉴定专家因其以虚假信息误导判决,而身败名裂。
  人的鉴定太容易被学识、经验、立场……这些条件干扰,所以《机智过人》节目中的笔迹精灵与人类笔迹鉴定专家PK之前,观众们就把更多的支持率交给了笔记精灵。结果也不负众望。
  不过,为何笔迹精灵高过人类笔迹鉴定者一筹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如同处理其他问题一样采用的是大数据分析。笔迹精灵是把韩雪签字的笔划分解为1秒200个点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根据每个点的压力值、书写时顺序的清晰度等,将所有点的数据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识别率、速度和准确性都胜过人类笔迹鉴定专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科学家就设想教会人工智能来识别笔迹,首先是让人工智能来识别手写的数字。1989年,一名叫杨立昆的法国科学家把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他发明的智能软件能更准确地识别手写数字。
  每个人手写的数字是各不相同的,首先研究人员收集无数人手写的0到9的数字,并分类拍摄下来,输入计算机。后者采用大数据分析,对大量的数字的特征进行归纳,逐渐地把数字的特征识别出来。此外,研究人员再让计算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帮助识别手写数字。卷积神经网络有很多层,每一层会识别手写数字的不同特征,层数越多,识别的特征也会越来越细致,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区分这些数字。当计算机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技术对手写数字进行无数次识别之后,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这样的笔迹识别技术就像是摄影的像素,像素越多,图片越清晰。智能软件获得的数据和分析的点越多,对笔迹的识别就越准确。现在,这样的智能软件不仅能识别手写数字,还能识别各种笔迹,甚至已经广泛应用于识别物体和图像领域。
  当然,无论是人类专家还是智能软件对笔迹的识别,只是证据之一种。在司法实践中,笔迹鉴定结论还需要与其他证据互相印证,只凭笔迹鉴定孤证是不能定案,而且笔迹鉴定结论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作为间接证据使用。
  在华懋慈善基金与陈振聪争夺龚如心财产的案件中,即便认定陈振聪出具的2006年龚如心的遗嘱签名是仿冒的,也并非只是根据唯一的笔迹证据判定陈振聪败诉,而是根据其他证据,如龚如心的一贯为人与其遗嘱是否相符,遗嘱是否在当事人清醒状态下所立,立遗嘱人是否对遗嘱内容存在重大误解等。
  书写需要通过大脑指挥手操作,因此右撇子和左撇子写出来的字有一些笔画并不一样,这是生理学的基础。
  由于大脑在指挥书写,人在热恋兴奋时写的情书会龙飞凤舞,在悲愤时候写的字又可以力透纸背,这是心理学的基础。
  人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大脑皮层接受一定顺序出现的复合刺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反射,经过反复的书写练习刺激,形成书写动力定型。
  所以,笔迹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双重表现,即便我们每次写出的字都会有所不同,这些字的大量细节,仍然不会改变。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员工素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选择素质达标的员工作为晋升人员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日益关注的事情。就员工本身来说,获得晋升也是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肯定。本文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将员工晋升所需的素质进行研究分类和整理,为企业和员工和晋升活动提供支持。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素质结构 晋升机制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个企业都更加重
智能完井技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油藏动态变化,远程控制油气井的生产,实现无调整运行条件下油气威尔斯远程生产层的再分配,减少或消除TI.M
Biological doses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yields of dicentrics plus rings(dic+r) and 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i (CBMN) for two victims of the 60Co radiati
司法权作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权力,其运行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及时的实现.在司法改革的过程,司法权力的正确运行是其中的改革重点,要保障司法权力的有序
期刊
φ20×14m高效沉降槽,结构形式特殊,安装难度较大,采取下部锥体正装,上部结构倒装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安装.
自从社会主义在20世纪第一次由科学理论变为社会现实以来,社会主义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富民问题.这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大局的两大主题.邓小平立足
生物传感技术是当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一项高新检测与监控技术,具有选择性好、无需试剂、操作简便等突出的优点,而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生
现代传媒是一种社会的动态力量,它体现的是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话语权力”,它对社会大众的社会心理和个人思维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习惯性支配作用.现代传媒曾经揭开了监狱的
摘要 本文首先对粘性知识转移的三个学派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粘性的相同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技术转移 粘性知识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  粘性知识转移的三个学派对于粘性知识的研究各有侧重:技术创新过程学派主要关注的焦点是粘性知识对技术创新过程及绩效的影响,优点是他们的研究使技术创新过程与企业绩效紧密联系,缺点是粘性知识成因及转移过程剖析不足;组织内转
有风景也有陷阱rn胡巍所在的工作组主要负责国网北票市供电公司供电区域内630kV · A及以上电能计量装置与国网朝阳经济开发区供电公司供电区域内315kV·A及以上高压电能计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