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园区的贫困生心态可以分大致的为积极型、自我封闭型和敏感型。贫困生这些心态会有一定的消极的影响,但是贫困也绝不是坏事,它对贫困生也有积极的影响。园区的贫困生要想健康的成长必须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学校和社会也要做好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
[关键词] 园区贫困生 心理研究 辅导对策
随着高校的后勤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日益深入,高校园区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子学生和生活的场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高校园区的贫困生的关注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对高校园区贫困生的心理研究和分析
高校园区大学生贫困的原因又多方面。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造成的,比如有些贫困生的家庭在10大老少边穷地区,一旦来到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地区消费,收入与支出标准的差距,使生活更显拮据。第二个因素是家庭因素,比如家庭负担太重,父母无固定工作的,现挣现用,收入微薄而不稳定,较难满足学生每月固定的生活学习开支。还有就是突发的家庭变故。通过和贫困生的交流,我认为他们的心理主要可以分为:
(一)积极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相信贫困既不是错误也不是耻辱,他们相信除了经济外,其他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他们活得比普通学生都辛苦,时间比普通学生排的都要紧,但他们在辛苦的兼职工作中找到了自己,在实践的磨练中慢慢成熟起来,他们顽强的生存能力更是令很多享受优越条件的学生望尘莫及。
(二)自我封闭型
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疏离感。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态,会使他们把身边的同学的优点都看得很清楚,唯独没有了自己,因此,不能接纳自我,没有了进取的勇气,自我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三)敏感型
由于贫困,在园区的生活中,贫困生总觉得在别人面前,好像比别人矮一截,这类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参加勤工俭学,但对外只说“锻炼自我,提早接触社会”等理由,一般他们不会主动申请困难补助,即使被动申请也是悄悄进行不让同学知道。
二、贫困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贫困生的一些心态会对贫困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的来看待,我们知道贫困并不是坏事,贫困中很多大学生依然顺利的完成学业,而且有的还出类拔萃,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应该看看贫困对他们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的一方面。
(一)贫困的经历能让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激发一个人的拼搏精神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面对经济条件的压力,往往贫困生比普通学生更加现实和理性,他们往往对自己能做出准确的定位,他们没有太多的浪漫和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较强的自我认知意识,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富有经验,做起事来更容易成功。大部分的园区贫困生就说,他说自己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学业搞好,并且要锻炼自己。所以,与这两件事不相关的事他一般不会做,尽管一部分贫困生自己觉得挺功利的,可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知道这种自我意识,使得贫困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非常积极,而且也很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贫困的现实能让个人的意志更坚定,磨砺出更优秀的人格品质
几乎每个贫困生都有一段辛酸的回忆,过去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他们比普通的同学压力都要大。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的四年生活和学习,不仅使他们知识丰富起来,而且使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多彩,从而也使他们的人生成熟起来。大部分的贫困生并不觉得贫困就是一种耻辱,反而觉得是一种财富。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如果想比条件优越的同学做得更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正是在努力的过程中,磨砺出更优秀的个人人格品质。
三、对园区贫困生的辅导对策
园区贫困生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应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事件正确的认识、解释和评价,防止一些心态消极影响的扩大化。在这项工作中,需要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贫困生本人是决定性因素,他们应建构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自我
首先,园区贫困生应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新的健康的自我,建立积极适宜的生活行为模式。正确看待差距,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看到存在问题的本质,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对于一些不好的情绪心理反应要学会通过诸如代偿、转移、宣泄、求助等有效的心理调适技术给与缓舒。最后,贫困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努力掌握知识,弥补由于地区差异形成的劣势,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院系的各个部门参加学生工作,培养能力,在各种社团、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要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
(二)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应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对贫困生的工作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缓免”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学校应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贫困生能做的不应该仅仅是扫马路、洗碗这种简单的劳动,如果能帮助老师做一些课题搞一些软件开发等工作,可以让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此外,高校确实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引导贫困生分析自身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云南、上海各高校开始为入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三)园区贫困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有必要寻求多渠道的社会力量支持
园区贫困生作为各高校一个特定的群体,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让这些贫困生顺利的毕业,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前几天,著名的福特基金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和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这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这些项目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贫困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在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每一个贫困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才都无不裨益。
参 考 文 献
[1]林琼.大学生心理弱势问题探讨.社会,2003,(12).
[2]金一虹.城市特困生现状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2,(3).
[3]王滔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教研究2003(5)
[5]肖本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6)
[关键词] 园区贫困生 心理研究 辅导对策
随着高校的后勤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日益深入,高校园区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子学生和生活的场所。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对高校园区的贫困生的关注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对高校园区贫困生的心理研究和分析
高校园区大学生贫困的原因又多方面。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而造成的,比如有些贫困生的家庭在10大老少边穷地区,一旦来到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高消费地区消费,收入与支出标准的差距,使生活更显拮据。第二个因素是家庭因素,比如家庭负担太重,父母无固定工作的,现挣现用,收入微薄而不稳定,较难满足学生每月固定的生活学习开支。还有就是突发的家庭变故。通过和贫困生的交流,我认为他们的心理主要可以分为:
(一)积极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他们相信贫困既不是错误也不是耻辱,他们相信除了经济外,其他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他们活得比普通学生都辛苦,时间比普通学生排的都要紧,但他们在辛苦的兼职工作中找到了自己,在实践的磨练中慢慢成熟起来,他们顽强的生存能力更是令很多享受优越条件的学生望尘莫及。
(二)自我封闭型
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但城市本身和城市学生给了他们疏离感。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态,会使他们把身边的同学的优点都看得很清楚,唯独没有了自己,因此,不能接纳自我,没有了进取的勇气,自我封闭起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三)敏感型
由于贫困,在园区的生活中,贫困生总觉得在别人面前,好像比别人矮一截,这类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参加勤工俭学,但对外只说“锻炼自我,提早接触社会”等理由,一般他们不会主动申请困难补助,即使被动申请也是悄悄进行不让同学知道。
二、贫困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贫困生的一些心态会对贫困生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的来看待,我们知道贫困并不是坏事,贫困中很多大学生依然顺利的完成学业,而且有的还出类拔萃,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我们应该看看贫困对他们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的一方面。
(一)贫困的经历能让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激发一个人的拼搏精神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面对经济条件的压力,往往贫困生比普通学生更加现实和理性,他们往往对自己能做出准确的定位,他们没有太多的浪漫和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较强的自我认知意识,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富有经验,做起事来更容易成功。大部分的园区贫困生就说,他说自己的生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学业搞好,并且要锻炼自己。所以,与这两件事不相关的事他一般不会做,尽管一部分贫困生自己觉得挺功利的,可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必须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知道这种自我意识,使得贫困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得非常积极,而且也很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贫困的现实能让个人的意志更坚定,磨砺出更优秀的人格品质
几乎每个贫困生都有一段辛酸的回忆,过去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在承受经济、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为生计奔波,他们比普通的同学压力都要大。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的四年生活和学习,不仅使他们知识丰富起来,而且使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多彩,从而也使他们的人生成熟起来。大部分的贫困生并不觉得贫困就是一种耻辱,反而觉得是一种财富。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如果想比条件优越的同学做得更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正是在努力的过程中,磨砺出更优秀的个人人格品质。
三、对园区贫困生的辅导对策
园区贫困生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应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使他们树立起对生活事件正确的认识、解释和评价,防止一些心态消极影响的扩大化。在这项工作中,需要三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贫困生本人是决定性因素,他们应建构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自我
首先,园区贫困生应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通过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新的健康的自我,建立积极适宜的生活行为模式。正确看待差距,看到自己积极优秀的方面,看到存在问题的本质,以此找回真实的自我并建构新的自我。对于一些不好的情绪心理反应要学会通过诸如代偿、转移、宣泄、求助等有效的心理调适技术给与缓舒。最后,贫困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努力掌握知识,弥补由于地区差异形成的劣势,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院系的各个部门参加学生工作,培养能力,在各种社团、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要积极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自己的交往能力。
(二)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应不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对贫困生的工作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缓免”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学校应创设更多的勤工俭学岗位,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贫困生能做的不应该仅仅是扫马路、洗碗这种简单的劳动,如果能帮助老师做一些课题搞一些软件开发等工作,可以让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此外,高校确实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心理咨询与建立心理档案相结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引导贫困生分析自身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云南、上海各高校开始为入校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建立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三)园区贫困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有必要寻求多渠道的社会力量支持
园区贫困生作为各高校一个特定的群体,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让这些贫困生顺利的毕业,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前几天,著名的福特基金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和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项目。这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这些项目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等方式,使贫困生的各项能力得以提高,在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每一个贫困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才都无不裨益。
参 考 文 献
[1]林琼.大学生心理弱势问题探讨.社会,2003,(12).
[2]金一虹.城市特困生现状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02,(3).
[3]王滔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3,26(5).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教研究2003(5)
[5]肖本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