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数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不仅是数学知识与方法比起其他学科更为基础些,而且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能力,同时数学学科对其他学科又有着巨大的迁移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揭示人类知识的宝库,使学生学有专长,奉献于社会,而且要为学生打开人类智慧的闸门,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在当前,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争论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属于两类:传统教学法与发现教学法。前者以教师重点教授为主;后者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对话为主。我认为,在高中阶段,努力由传统教学法逐步向发现教学法过渡,以便让学生适应在接受高等教育或在工作中自学的需要。
  在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中,结合我的实践和体会,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提问与启发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否真的想起来了、学生是否确有所得呢?提问不等于启发,问得越多并不意味着启发得越多。我认为要看提的什么问题及提问题的火候。问题提浅了不易引起重视,提得过深,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只有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新情况,产生了新问题,这时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获得新的认识。
  提问为制造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前提根据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灵活组织提问。有时,提一系列问题,一问一答,穷追不舍,直至把问题解决。有时,只提一二个关键性问题,以解决主要矛盾。有时,引而不发,让学生深思。有时,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让学生回答。有时,自问自答是否效果更好些?
  总之,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回顾与思考,且应该具有两个功能:第一,提问作为信息输入于学生的大脑系统,使学生获得信息后进行信息加工,形成思维活动,以利于培养思维品质;第二,为了获得反馈信息,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回答问题、笔记、作业等)输出信息,从而评价信息,使学生不断调整教与学。
  2、满堂讲授与精讲多练
  讲与灌是有质的区别。教师讲授要讲处问题所在,揭示矛盾,分析与解决矛盾,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讲要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
  该讲的应该讲够、讲透,甚至满堂讲也在所不惜。在教学上遇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或一个较难接受的概念或解题方法时,硬让学生去自学或讨论,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引起混乱。此时,教师应该讲够讲透。正因为学生遇到全新的概念或较难的方法,才需要教师去引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少走弯路。
  可不讲的,一定不讲,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该少讲的,就决不多讲,尽可能用几句精辟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便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学生最厌烦教师在课堂上唠唠叨叨,说不到问题的点子上,使学生得不到有用的或新的信息而促使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只有讲得精,才有条件安排较多时间让学生练。精讲多练不只是在数量上的多寡而已,更重要的是在于课堂教学中,能形成一个小的信息通道的闭合回路,及时评价信息,使信息的传递及时得到调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
  我认为不能把这两种教学方法对立起来,既不能绝对肯定,也不能绝对否定,应当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对话与群体交流来实现。教师要讲的不一定直接由教师都讲出来,可以不断引导与启发,通过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引而不法,却让学生去探讨,发表各种猜测与想法,围绕主题,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最后得到一条明确的结论。
  4、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完全用学生自学就来替代教师课堂讲授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从学生年龄特征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一定的自学活动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还应把学生的自学因素逐步扩大,使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得到锻炼与提高。
  教师的讲授不仅为了传授知识与方法,还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只要当启发到了一定程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并组织课堂讨论,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我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实质内容的改革。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应当提倡百花齐放,既要勇于探索创新,勇于实践,又要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节课,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随机应变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争取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