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模化起到的是孵化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何能让产业本身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实现自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历史,凡新兴技术成为主流,往往经历了技术与市场应用相互带动发展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对应用的需求,而应用的需求又推动技术的进步。当前,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指向了同一个根源: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脱节。
以云计算为例。近年来,虽然国内云计算中心建设浪潮风起云涌,国外巨头也加快了其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相关布局,但目前中國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当前中国建成的计算中心最大的问题是应用水平较低。以上海超算中心为例,其200万亿次的公共计算平台,拥有30720颗CPU核,但在其承担的应用作业中,占用160核以上的应用作业仅占到总作业量的1%;而美国橡树岭实验室1000万亿次的公共计算平台,拥有150152颗CPU核,占用3万核以上的作业就占总作业量的50%。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几个超算中心均以推动应用的发展为己任,如美国国家超算中心定位为工业计算支撑平台,圣地亚哥超算中心定位为生物信息、地理信息应用研究支撑平台。这些超算中心虽说规模不大,但都有由一批有经验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能够为上述应用的深度研究、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平台保障工作。而中国目前的超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多数以计算资源按机时租赁、数据存储服务为主,很少能支持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因此,没有应用的提升与拉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亦是“产无所用”。
另一个例子是多晶硅和风电设备。在2009年,这些产业被认为产能明显过剩,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经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先后数次进行调研摸底发现,尽管我国在风电设备和多晶硅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产能,但真正在运转的产能尚不及已有产能的一半。全国80多家风电设备厂家中,大部分的生产率都低于50%,许多公司生产的叶片都放在仓库里生锈;多晶硅方面,尽管规划产能超过8万吨,但产能建成率只有55%左右,实际产能利用率则更低,只有25.8%。这些现象背后都是使用成本过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商用,以至于“产无所用”。
因此,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不单需要在技术上推动创新,更需要在应用上推动创新,从实际意义上赋予产业自主生长的能力,做到“产有所用”,这也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成都市政府利用传感网技术,在2009年11月实行“电脑猪肉”试点工程,即通过电子溯源芯片、读卡器、可以打印小票的电子秤、企业身份识别卡、销售小票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猪肉质量隐患。高科技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活跃了传感网市场,使产业生命力得以延续。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我们更应转变发展方式,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并举,注重培育产业自身生命力,全面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迹,为迎接“十二五”开启灿烂的篇章。
以云计算为例。近年来,虽然国内云计算中心建设浪潮风起云涌,国外巨头也加快了其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相关布局,但目前中國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当前中国建成的计算中心最大的问题是应用水平较低。以上海超算中心为例,其200万亿次的公共计算平台,拥有30720颗CPU核,但在其承担的应用作业中,占用160核以上的应用作业仅占到总作业量的1%;而美国橡树岭实验室1000万亿次的公共计算平台,拥有150152颗CPU核,占用3万核以上的作业就占总作业量的50%。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几个超算中心均以推动应用的发展为己任,如美国国家超算中心定位为工业计算支撑平台,圣地亚哥超算中心定位为生物信息、地理信息应用研究支撑平台。这些超算中心虽说规模不大,但都有由一批有经验的、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能够为上述应用的深度研究、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平台保障工作。而中国目前的超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多数以计算资源按机时租赁、数据存储服务为主,很少能支持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因此,没有应用的提升与拉动,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亦是“产无所用”。
另一个例子是多晶硅和风电设备。在2009年,这些产业被认为产能明显过剩,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经过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先后数次进行调研摸底发现,尽管我国在风电设备和多晶硅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产能,但真正在运转的产能尚不及已有产能的一半。全国80多家风电设备厂家中,大部分的生产率都低于50%,许多公司生产的叶片都放在仓库里生锈;多晶硅方面,尽管规划产能超过8万吨,但产能建成率只有55%左右,实际产能利用率则更低,只有25.8%。这些现象背后都是使用成本过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商用,以至于“产无所用”。
因此,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不单需要在技术上推动创新,更需要在应用上推动创新,从实际意义上赋予产业自主生长的能力,做到“产有所用”,这也是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根本途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成都市政府利用传感网技术,在2009年11月实行“电脑猪肉”试点工程,即通过电子溯源芯片、读卡器、可以打印小票的电子秤、企业身份识别卡、销售小票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猪肉质量隐患。高科技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活跃了传感网市场,使产业生命力得以延续。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我们更应转变发展方式,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并举,注重培育产业自身生命力,全面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迹,为迎接“十二五”开启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