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融通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思政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从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是否应该融通、是否可以融通、怎样融通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内在联系作一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思政教育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对生活的变化作出了相应及时的回应,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技能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本位价值观无疑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突出“职业”。许多学者就职业指导与德育的结合方面做了许多的研究,但对于职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关系问题涉及不多,并且,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确立了“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办学主导模式,既然双证可以融通,那么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是否应该融通?是否可以融通?怎样融通?本文拟对两者的融通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是否应该融通
  
  职业能力不仅指就业能力,从更长远的角度讲,更包括职场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教育培养,但专业教育培养的又主要是专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内涵又不一样,所以,职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而是在教育的理念上寻找共鸣的两个主要支点。
  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是无可厚非的,是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对接。现代企业对员工的人文素质要求某种程度上大于职业技能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职前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却往往单方面追求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人格的相对不完整,精神的相对不健全。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行家里手。在人的和谐发展及完整人格的形成中,职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上。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是建筑在较高的文化素养之上的,特别是文史哲素养上。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打下一定的哲学功底,才能拥有生活的智慧。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还应传授一定的人文知识。
  所以,高职教育人才教育的目标不能离开能力本位而谈人文本位,也不能离开人文本位而谈能力本位,二者整合构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素质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它的终极追求应该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人性的提升。
  
  二、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是可以融通的
  
  从本质上讲,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具有一致性,是融通的。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和重点培养内容,而职业教育的“授人以渔”的理念和思政教育的本质的一致性,那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的本质上就是融通的。
  从内容和功能的角度讲,两者也是融通的。职业能力从内容上既包括就业、择业能力,也包括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能力。再细化到择业能力,它既包括人际沟通的能力,也包括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素质在职业的领域就表现为职业道德及职业品质等内容,而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都属于职业能力的范畴。而职业教育本身也具有德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具有导向功能。它的终极价值不仅仅在于教会受教育者掌握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更在于要让他们领会掌握生存和发展技能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职业能力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怎样融通
  
  1.用科学发展观思想统领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在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导模式下,应实实在在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放到首要位置。职业院校应抛弃只追求就业率的功利性思想,树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为,一个没有真正体现教育本质的职业教育,将最终把自己引向坟墓。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2009年7月7日在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上作的题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指出:“‘1221’模式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1221’的第一个‘2’指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这一讲话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素养。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创新高职院校思政工作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不应该闭门造车,应顺应时代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把塑造职业人、提升职业能力作为思政政治教育的抓手,通过职业意识的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认证制度的推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指导的创新等具体措施和方法,探索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作为高职院校德育主阵地的两课课堂,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应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内容摆到一个显著的地位。在高职院校的两课课程建设中,可通过教育模式的先进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促进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的目的。
  3.专业建设中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专业教学中应融入思政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突出应用性、技能性的特点,体现人才规格不同于其他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人文本位思想却相对欠缺,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因此,各专业系部领导、专业课教师及行政人员的思想应有根本的转变,要认识到专业课的课堂不仅仅是授业的地方,也应是传道和解惑的场所;还应把思政教育融入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解决就业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达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主导模式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双证为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教育来说,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投入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尧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上的报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R].2009.
  [2]朱红亮.以职业素养为核心探索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04).
  [3]周大农,戚亚光.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李飞(1976—),男,在职研究生,讲师,现供职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通过工程实例,对同束中的每根钢绞线进行逐个张拉到位且夹片锁紧,当该束钢绞线张拉到位且夹片锁紧全部完成后,检测该束中头几根张拉到位夹片锁紧后的钢绞线是否发生松动和钢
6月16日,都市丽人(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主板上市计划,计划发售约4.06亿股股份,当中约3.66亿股股份将用作国际发售,其余约4065万股股份将于香港公开
在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调整,税制改革问题得到深化,且税收征管的方式也演变的越来越规范。在新时期,在从根本上降低我国企业的纳税风险,
初中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械的布置与妙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教师应该注重场地器械的布置,巧妙运用场地器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浅谈关于初中体育教学
2008年10月14日,历时100多天的兰州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评选揭晓,50名不同领域、不同界别的优秀人物从300多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这些风云人物从一定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等待”的教学主要是指创设一个独立及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思考、分析及探究,能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在
本研究通过分析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对企业投资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几点建议,保证企业能够在合理的税收筹划下,提高企业效益,获得稳定的企业发展。 By analyzing the s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时代意义也越来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