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趋向于“学”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所以一些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确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展趋向学生的“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知识传授趋向于“思”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在课堂上讲解得非常详尽,却不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观察的余地。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也不愿动脑。生物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不但强调学生的“学”,还强调学生的“思”。“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习的能动性。所以,教学不要只停留在要求学生对知识面上的了解和掌握上,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本质进行反省和思索。
  
  三、教学方法趋向于“导”
  
  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导”是控制整个教学的“遥控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为一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响乐,那么,教师则是这支乐队的指挥,学生则是队员,而引导和点拨则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所以,“导”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导”的艺术,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出现厌学时,教师应善于及时引导;当学生感到难学时,教师应善于及时疏导。
  
  四、培养学生能力趋向于“创”
  
  发展创新思维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多样性,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创造条件,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教育功能全面与否的主要标志,也是生物教学改革应努力达到的目标之一。
  
  五、教学对象趋向于“全”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全面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时,突出了智育,忽视了其他方面。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只抓少数学习好的尖子生,忽视甚至放弃后进生。这种“精英主义”教育,既说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所以,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应面向全班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踊跃回答问题,尽可能地做到“尖子生吃饱,后进生吃好”,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责 编涵冰)
其他文献
我校省级语言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优化的设备配置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载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三层次、八模块”的语言实验教学体系,服务于学校的“创新
<正>快乐德育是德育创新的生命。近年来,我校坚持"为学生造福谋利,让家长舒心满意"的育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技能为重、人人成才"的育人原则,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