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古文博大精深,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感染力强,能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文章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彰显人文,熏陶品德,以先进的理念统领课程;二是强化素质,突出能力,以明确的目标设置课程;三是注重文意,融合古今,以创新的课堂深化课程;四是精选名篇,整合内容,以优化的教材实施课程。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医古文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琴(1965-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学科教学。(江苏盐城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00-02
卫生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卫生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要重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由于学制短,课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必须对人文学科课程实现大刀阔斧的改革,或精简优化,或整合开发,构建卫生职业院校人文学科课程新体系,设置医学人文选修课新平台,以合理新颖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医古文博大精深,有关医德的论述和名医风范的记述很多,它不仅糅合了中国古代的医学道德观、传统文化知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展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风范、仁厚的诊疗作风、精深的医学造诣。医古文远离空洞的政治说教,以感性事实说话,价值取向明确,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感染力强,能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一、彰显人文,熏陶品德,以先进的理念统领课程
医古文孕育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中医、历史古代文献、古代汉语、古代自然科学、古代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博大精深的集中体现。它既姓医,又姓文,是一门文、医交叉的基础课。以医古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道德品质的熏陶、提高,体现了该门课程的设置理念。
1.傳授人文知识。医古文教材中蕴涵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习惯、儒释道各家的思想文化,处处渗透着古人对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把医古文教学放在继承接纳古代文化知识的大背景下,吸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人文素质。让学生着重了解中医文化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思想;了解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了解医著写作的背景、过程、内容、沿革、价值;了解医论涉及的阴阳五行、形神关系;了解中药的采摘、炮制、辨别、性味、功能等。
2.提高道德修养。医古文是对医学生进行优良传统与医德医风教育的最好教材。“厚德以载物”,历代许多医药大家都重视个人的道德品性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后人树立了道德典范。华佗、扁鹊、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李时珍……他们不仅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其淡泊名利、忠信笃诚的高尚品质,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为医之道,志存救济、造福民众的行医风范,舍己忘我、兼爱众生的人格情怀,在医古文著作中都得到了强调和体现。学习关于他们的篇章,可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医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对民众的拳拳爱心;仿佛正在亲耳聆听古代大医们谆谆的教诲,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思想上得到高度的升华。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其强烈的感召力与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远非空泛、枯燥的说教可比。
二、强化素质,突出能力,以明确的目标设置课程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它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卫生职业院校把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开发,在医学生刚入学的一、二学期开设,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是强化人文素质,突出创新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提高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触类旁通的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明确的目标定位设置教学的各个环节。
1.提高人文素质。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要开设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还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医古文作为一门以医学人物传记、医史、医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成为沟通医学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成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以义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关乎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的理想与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等等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在医古文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①”例如医圣张仲景,本来是堂堂的长沙太守,因看到同时代人轻视医药,追逐荣势,又目睹瘟疫流行,人民生命惨遭涂炭,于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著名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功及千秋。就是通过一篇又一篇这样的医学古文学习,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古代医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确立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创新能力。纵观我国医药发展历史,就是无数医药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历史。他们“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并能理论结合实际,走出书斋走向自然,在理论和实践中去芜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和完善医药。明代著名科学家、医药家李时珍集医药发展之大成,“凡二十八年而成书”,在前人本草基础上,“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增药三百七十四,增方八千一百六十一,为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②。
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经常总结所学的医学知识、医疗实践经验,还要勤于发幽探微,勇于探索创新,以弥补“医之所病,病道少”的不足。作为一名良医,更应该深入现实进行探究,不能完全拘泥于医书。丹溪翁朱彦修在大量研读古方后得出结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于是他广泛游历,遍访名医,一边学习一边积累实际经验,最后尽去旧学,成为一代名医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是成良医、大医的必备品格,长此以往,其医必神,其神必备。古代名医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注重实践的治学原则是现代医学发展所必备的创新能力。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学习,提高医学生的综合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文意,融合古今,以创新的课堂深化课程
医古文相对于一般古文来说,有些篇章较深,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理解、掌握,采取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课堂教学必定枯燥沉闷,这也与课程设置的理念背道而驰。加上课时的限制,其教学活动、过程也就不同于传统的医古文教学。
1.注重文意,“不求甚解”。每篇文选的学习,侧重于文意的理解、内容的介绍,不拘泥于字、词、句的讲解、翻译,而是先让学生了解文选内容、文章主旨,采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古人读书方法,重在讲授文旨,兼顾医理,揭示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所传达的学术信息,在医学、文化层面上钻研教材。“着力展示其语言风貌、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以增兴趣,以授知识,以启心智,以存教化”。在教学方法上学会抓“牛鼻子”,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并且多变换角度,力求多样化,从而达到“授之渔”而非“授之鱼”的要求,产生灵活生动的教学效果④。“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体会医古文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⑤”
2.融合古今,博采众长。作为选修课程,医古文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医学专题、一篇篇医学人物传记,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于现代医学课堂,通过古今对比,古今演变,古今联系,了解医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创新。让医学生在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的学术见解、不同的医学手段中去伪存真、博采众长。
“医古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及诊疗技术的介绍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充实拓宽医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增加医学生对中国医学的纵向联系,使广大医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活化思维,完善知识结构。⑥”
3.借助网络,丰富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医古文课堂教学。编写电子版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内容和空间,为学生查询医史文献资料,了解医古文的研究、发展情况,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在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信息量教學的基础上,穿插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破过去医古文学习分上编“文选学习”、下编“基础知识学习”的常规,使文选、基础知识的学习合二为一。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规律,培养学生一定的医古文阅读能力。
四、精选名篇,整合内容,以优化的教材实施课程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作为卫生职业院校的选修课程,其教材或讲义可在各版《医古文》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名篇,优化整合,自编校本教材,力求通俗、简明、易懂。
1.精选文论,文白对照。选择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中医学相关的古文,主要是著名医学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不但选编这些文章的原文,更重要的是也选编与原文对照的医古文译文,文白对照,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有重点地学习。这也是职业院校医古文选修教材与中医药本科院校医古文教材的最大不同。
2.穿插基础,例证结合。根据文选和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编排上,不但选编医古文原文和译文,还补充相关基础知识。根据每篇文选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多少,确定重点,将相关的古汉语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编写介绍,附在每篇文选的后面。结合本篇文选的例句,讲解分析,不求全面、高深,只求让学生了解、知晓,总结规律,在感性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提高阅读医古文能力。
3.文医并重,领悟提高。设计与文选内容相符的文义理解思考题进行拓展训练,旨在使教学内容从原先单纯的字词教学逐步向篇章理解、旨意探讨转变,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理、医理并重,使“医古文”在教授古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
4.超级链接,拓展阅读。在每篇文论的最后,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网站超级链接,为学生的拓展训练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信息量。让学生站在较高的历史高度,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融会贯通,为专业学习提供广阔的文化背景。
[注释]
①毛建雄.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63.
②④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2004,20(1):44,45.
③季春元,邹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高职教育,2007,25(12):29.
⑤胡三如.医古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1009.
⑥于雪梅.试论医古文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
20(2):27.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医古文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琴(1965-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学科教学。(江苏盐城22400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6-0100-02
卫生高职教育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有机补充和完善,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卫生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尤其要重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由于学制短,课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素质,必须对人文学科课程实现大刀阔斧的改革,或精简优化,或整合开发,构建卫生职业院校人文学科课程新体系,设置医学人文选修课新平台,以合理新颖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有效形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医古文博大精深,有关医德的论述和名医风范的记述很多,它不仅糅合了中国古代的医学道德观、传统文化知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展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风范、仁厚的诊疗作风、精深的医学造诣。医古文远离空洞的政治说教,以感性事实说话,价值取向明确,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感染力强,能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一、彰显人文,熏陶品德,以先进的理念统领课程
医古文孕育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中医、历史古代文献、古代汉语、古代自然科学、古代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博大精深的集中体现。它既姓医,又姓文,是一门文、医交叉的基础课。以医古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道德品质的熏陶、提高,体现了该门课程的设置理念。
1.傳授人文知识。医古文教材中蕴涵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古代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习惯、儒释道各家的思想文化,处处渗透着古人对天文、气象、地理、生物、心理以及哲学的理解,把医古文教学放在继承接纳古代文化知识的大背景下,吸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人文素质。让学生着重了解中医文化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思想;了解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了解医著写作的背景、过程、内容、沿革、价值;了解医论涉及的阴阳五行、形神关系;了解中药的采摘、炮制、辨别、性味、功能等。
2.提高道德修养。医古文是对医学生进行优良传统与医德医风教育的最好教材。“厚德以载物”,历代许多医药大家都重视个人的道德品性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后人树立了道德典范。华佗、扁鹊、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李时珍……他们不仅为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其淡泊名利、忠信笃诚的高尚品质,慈悲为怀、救死扶伤的为医之道,志存救济、造福民众的行医风范,舍己忘我、兼爱众生的人格情怀,在医古文著作中都得到了强调和体现。学习关于他们的篇章,可以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古代医学家们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医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对民众的拳拳爱心;仿佛正在亲耳聆听古代大医们谆谆的教诲,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思想上得到高度的升华。医古文教学中涵盖的这种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其强烈的感召力与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远非空泛、枯燥的说教可比。
二、强化素质,突出能力,以明确的目标设置课程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课程,在中医药院校,它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卫生职业院校把它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选修课程开发,在医学生刚入学的一、二学期开设,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是强化人文素质,突出创新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提高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觉悟、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触类旁通的领悟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明确的目标定位设置教学的各个环节。
1.提高人文素质。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仅要开设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还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医古文作为一门以医学人物传记、医史、医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成为沟通医学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成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以义为上、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关乎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的理想与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等等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在医古文著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①”例如医圣张仲景,本来是堂堂的长沙太守,因看到同时代人轻视医药,追逐荣势,又目睹瘟疫流行,人民生命惨遭涂炭,于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著名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功及千秋。就是通过一篇又一篇这样的医学古文学习,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古代医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树立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医学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确立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创新能力。纵观我国医药发展历史,就是无数医药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的历史。他们“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并能理论结合实际,走出书斋走向自然,在理论和实践中去芜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改进和完善医药。明代著名科学家、医药家李时珍集医药发展之大成,“凡二十八年而成书”,在前人本草基础上,“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增药三百七十四,增方八千一百六十一,为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②。
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经常总结所学的医学知识、医疗实践经验,还要勤于发幽探微,勇于探索创新,以弥补“医之所病,病道少”的不足。作为一名良医,更应该深入现实进行探究,不能完全拘泥于医书。丹溪翁朱彦修在大量研读古方后得出结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于是他广泛游历,遍访名医,一边学习一边积累实际经验,最后尽去旧学,成为一代名医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是成良医、大医的必备品格,长此以往,其医必神,其神必备。古代名医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注重实践的治学原则是现代医学发展所必备的创新能力。也正是通过一篇篇这样的文章学习,提高医学生的综合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文意,融合古今,以创新的课堂深化课程
医古文相对于一般古文来说,有些篇章较深,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理解、掌握,采取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分析,课堂教学必定枯燥沉闷,这也与课程设置的理念背道而驰。加上课时的限制,其教学活动、过程也就不同于传统的医古文教学。
1.注重文意,“不求甚解”。每篇文选的学习,侧重于文意的理解、内容的介绍,不拘泥于字、词、句的讲解、翻译,而是先让学生了解文选内容、文章主旨,采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古人读书方法,重在讲授文旨,兼顾医理,揭示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所传达的学术信息,在医学、文化层面上钻研教材。“着力展示其语言风貌、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以增兴趣,以授知识,以启心智,以存教化”。在教学方法上学会抓“牛鼻子”,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并且多变换角度,力求多样化,从而达到“授之渔”而非“授之鱼”的要求,产生灵活生动的教学效果④。“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体会医古文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⑤”
2.融合古今,博采众长。作为选修课程,医古文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医学专题、一篇篇医学人物传记,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于现代医学课堂,通过古今对比,古今演变,古今联系,了解医学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创新。让医学生在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的学术见解、不同的医学手段中去伪存真、博采众长。
“医古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及诊疗技术的介绍等,可以从不同角度充实拓宽医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增加医学生对中国医学的纵向联系,使广大医学生在接受祖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了解古代中医学的有关知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活化思维,完善知识结构。⑥”
3.借助网络,丰富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医古文课堂教学。编写电子版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内容和空间,为学生查询医史文献资料,了解医古文的研究、发展情况,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在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信息量教學的基础上,穿插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破过去医古文学习分上编“文选学习”、下编“基础知识学习”的常规,使文选、基础知识的学习合二为一。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规律,培养学生一定的医古文阅读能力。
四、精选名篇,整合内容,以优化的教材实施课程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作为卫生职业院校的选修课程,其教材或讲义可在各版《医古文》教材的基础上,精选名篇,优化整合,自编校本教材,力求通俗、简明、易懂。
1.精选文论,文白对照。选择先秦至清代文理丰富、医理明易,并能反映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概貌的与中医学相关的古文,主要是著名医学家的传记、医著序文、医论、医话、医案等。不但选编这些文章的原文,更重要的是也选编与原文对照的医古文译文,文白对照,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在有限的课时内有重点地学习。这也是职业院校医古文选修教材与中医药本科院校医古文教材的最大不同。
2.穿插基础,例证结合。根据文选和基础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编排上,不但选编医古文原文和译文,还补充相关基础知识。根据每篇文选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多少,确定重点,将相关的古汉语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编写介绍,附在每篇文选的后面。结合本篇文选的例句,讲解分析,不求全面、高深,只求让学生了解、知晓,总结规律,在感性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提高阅读医古文能力。
3.文医并重,领悟提高。设计与文选内容相符的文义理解思考题进行拓展训练,旨在使教学内容从原先单纯的字词教学逐步向篇章理解、旨意探讨转变,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理、医理并重,使“医古文”在教授古文化知识的同时,成为展示古文献风貌和中医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
4.超级链接,拓展阅读。在每篇文论的最后,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网站超级链接,为学生的拓展训练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信息量。让学生站在较高的历史高度,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融会贯通,为专业学习提供广阔的文化背景。
[注释]
①毛建雄.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17(1):63.
②④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2004,20(1):44,45.
③季春元,邹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高职教育,2007,25(12):29.
⑤胡三如.医古文教学中增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1009.
⑥于雪梅.试论医古文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
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