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美关系的忧心因何而生”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w335471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26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访问湛江港之后,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井冈山”舰举行以舰艇编队运动、海上联合搜救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演练。

  7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的“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期间,本刊记者遇到了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系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学者陆伯彬(ROBERT S. ROSS),对他进行了专访。陆伯彬是美国战略学界知名的“中国通”之一,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侧重于安全问题,著有《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1969~1989):在谈判中合作》一书。世界知识出版社曾于2012年12月出版他参与主编的《中美欧关系:构建新的世界秩序》一书。早在2005年,陆伯彬就提出运用“现实主义政策”管理中美关系。2014年7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中国崛起与亚洲紧张局势令中美关系进入螺旋式下降》的报道中引用陆的谈话指,中美关系“处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最糟糕时刻,自冷战结束以来,现在的东南亚比任何时候都不稳定。”这一观点的提出,比美国另一位“中国通”蓝普顿的“中美关系处于临界点”之说早了整整一年。 ——编者手记
  《世界知识》: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结束后,您是否仍然认为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或者说螺旋性下降的趋势中?
  陆伯彬:本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结果反映了美中关系的总体趋势:虽然双方在非安全性的双边领域以及全球性问题上加强合作的努力取得了可观成绩,但美国对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方式仍保持强烈抵触。尽管美中在安全问题上的分歧在扩大,两国仍能保持总体的合作态势,这表明当下的美中关系同当年美苏在冷战中的关系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然而,安全关系始终是大国关系的最重要方面,近来东亚国际关系当中对抗性的增多仍令人深感担忧。
  《世界知识》:您认为中美关系中的海上安全问题将如何发展变化?它们会成为两国关系的核心风险吗?
  陆伯彬:我认为,海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美中关系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具风险性的问题。它事关美中各自的防务预算、武器装备升级、同盟伙伴关系,以及动态危机管控。美中两国在南中国海的利益关系将是不稳定的,要想彻底扭转目前的对立并将其转化为协调合作的趋势就更加困难。美中双方若想增进彼此安全关系,需要尽量延长各自克制的时间弧,这种克制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在东亚海上的战略意图,增进相互信任。
  《世界知识》:能否请您解释一下“克制”的具体涵义?中美双方各需向对方和国际社会显示怎样的“克制”?美国是否需要承认中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
  陆伯彬:应对中国崛起对所有强国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中国外交寻求“更加积极有所作为”,美中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地增多。美中必须相向而行,努力避免在东亚地区出现不必要的紧张,寻求双边关系稳定性的最大化。对中国而言,是更好地利用自身能力,使之与中国成功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相适应。中国寻求扩大在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使之与自身不断增长实力相匹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想避免引发全地区的担忧,防止美国将中国解读为一个好斗的、想要挑战美国同盟体系的国家,北京必须展示克制和耐心。“要得太多,走得太快”(“Too much, too soon”)难免导致崛起阻力的上升。中国崛起必然谋求更多的海上安全,但真正能在大国关系中显效的是外交的力量。
  对美国而言,它必须意识到,要想减少不必要的美中冲突,美国的对外战略需要因应中国崛起作出调整,要对中国进行“战略接触”(“strategic engagment”)。这可能需要与中国进行谈判,全面认知中国重要的安全利益在哪里,并且适应(accommodate)地区安全秩序的变化。一个自信的美国领导层应当明白,即使华盛顿向一个崛起的中国作出让步,美国仍将继续拥有显著的海上优势,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将继续与美国开展合作。美国不能把中国的每一条倡议都视为必须加以阻止的挑战。妥协并非时时皆有可能,但华盛顿应乐于向北京显示克制,与中国相互包容。
  《世界知识》:您是否对近来中美两军交流所进取的进展、特别是两国军方制订舰机海空避碰规则所取得的进展感到鼓舞?
  陆伯彬:美中军事外交的确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双边军事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这种趋势当然有助于扩大、丰富两军之间的沟通管道,减少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危机升级风险。但是,即便两军交往得到扩大,美中海上安全关系仍在不断恶化,这种矛盾显示出军事外交对大国安全关系影响的局限性。
  《世界知识》:回到南海问题,从目前局势看,您是否认为中美之间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对立?您对中国政府在新形势下处理与邻国的领土海洋争端有何建议?
  陆伯彬:在南中国海发生更紧张、更严重对立的可能性不容低估。中国在有关海域采取的进一步行动将对美国在本地区的同盟关系和海洋利益构成更大压力,导致美国采取更多被中国视为挑战的措施。这样的互动将会形成巨大的、更广范围的对抗趋势。要中止这一趋势,中国可以考虑与各方共同努力寻求一个相对较长的“外交稳定期”,也就是说,在南中国海地区的行动以维持现状为主,而不是谋求新的所得。有关各方如能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对稳定局势当然是有助益的,问题在于,多数地区国家可能不愿签署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最重要的是,即使各方强化多边承诺,致力于构建合作为主的地区关系,地区局势中的不稳定根源将始终存在。
  《世界知识》:有学者相信未来世界秩序的基本架构将是一个“新两极格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妥协”(Grand Bargain)将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您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陆伯彬:虽然许多力量参与全球政治,但是美中两极格局将主导东亚战略结构。日本将继续依赖于美日同盟关系,俄罗斯将被持续的经济下滑和美俄在欧洲的紧张关系牵扯大部分精力。我预计,美中难以达成“大妥协”,即便达成也难持久。东亚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是中国的崛起。这不会是一种静态的局面,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美中关系的挑战将是持续不断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的相对能力继续增长,美国和中国就必须围绕彼此战略关系和地区秩序反复进行新的谈判。这将是一个充满竞争、艰难延宕的过程。
  《世界知识》:美国对华政策重审的序幕似乎已在华盛顿拉开,其表现就是正在进行的对华政策讨论。您对此有何评论?美国战略学界有人呼吁,美国政府不宜对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努力发出强硬拒绝的信号,您对此是否赞同?
  陆伯彬:美国国内正在进行的讨论,主要反映了各界对2009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明显而持续的外交强势的广泛关切,这种外交强势对地区稳定和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构成影响。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准备放缓攻势。因此,人们主要讨论的是美国应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以牵制(CURTAIL)中国的地区雄心。在这场讨论中,没有多少人认为是美国导致了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也没有多少人把主要精力用来强调美中相互适应的重要性,那些主张美国应对中国单方面显示宽容的专家所言,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世界知识》:您对习近平主席9月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有何预期?
  陆伯彬: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为两国元首9月会晤打下重要基础。我预计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届时将就美中加强在全球问题和非安全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从而有力促进两国关系。但在小范围的私密讨论中,美方还是会继续敦促中方澄清其在南中国海的立场和意图,要求中方放缓有关行动。相较于2012年6月两国元首加利福尼亚安纳伯格庄园会晤的亲密氛围,习主席9月即将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可能因美中围绕海上安全问题的分歧而显得更为正式。
其他文献
2月1日,国务委员、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坚持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 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杨洁篪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保持我国外交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基础上,把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确立了行动指南,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特色、新风格、新气
“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近期因这家网站连续披露美国总统选举“内幕”而再次名声大噪,但其自身依然难逃一桩旧案的调查。瑞典检方日前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对阿桑奇展开问讯,迈出对阿桑奇提请刑事诉讼的重要一步。  据外媒报道,问讯预计持续数天时间,期间如征得阿桑奇同意,瑞典检方还将采集他的DNA样本。待问讯结束,厄瓜多尔将向瑞典检方提交一份详细的问讯报告。  2010年11月,就在阿桑奇藏身英
当地时间3月2日,2016美国大选“超级星期二”尘埃落定。根据各州计票结果,民主党参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共和党参选人、地产大亨特朗普各在两党举行初选的11个州中拿下7个州,扩大党内领先优势。但双方能否站上决战擂台难以预料。  民主党方面,希拉里与桑德斯在预选州分配的党代表席位差距扩大至百余票。依据历史经验,一旦差距超过百票,落后的民主党候选人很难在之后再追上来。  美媒分析,希拉里在美国
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约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通电话,就世界和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李克强表示,当前,处于深度调整中的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复苏动力不足,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调整结构、加强合作已成为国际共识。  李克强指出,中国的发展关键要靠改革。面对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国内的深层次矛盾,我们既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将综合施策,运用好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
2月4日,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非洲途中调整日程,前往英国伦敦出席第四次叙利亚人道捐助会议。2月12日,王毅前往德国慕尼黑出席叙利亚国际支持小组第四次外长会。  在叙利亚人道捐助会议期间,王毅指出,中国人民对叙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此次中国政府将提供粮食援助,用于缓解叙难民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中国将继续向叙人民包括境外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为缓解叙人道危机做出积极贡献,继续为推动叙危机政治解决
泰国制宪委员会3月29日向总理巴育及“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提交新宪法草案确定版本。草案将于今年8月进行全民公投。  制宪委员会当天提交的草案综合了各方意见,在今年1月底公布的初拟版本基础上专门增加了“国家改革”一章。草案共17章279个条款。制宪委员会发言人诺拉集在当天的记者会上介绍说,“国家改革”一章中规定的改革内容涵盖七个部分:政治、行政、立法、司法、教育、经济及其他。改革目的在于维持和平
今年9月,以“分享投资促进经验,共创中非合作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对非投资论坛在广州成功举行。这一论坛是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的重要成果,已列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行动计划(2016-2018)》。在习主席提议下,中非关系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非洲共同推动“三网一化”建设(非洲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航空“三大网络”及基础设施工业化
美国《福布斯》杂志近日发布400名最富美国人排行榜,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连续第22个年头位列榜首。  这份新出炉的400名最富美国人排行榜显示,上榜者的总财富达到2.34万亿美元,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比2014年增长500亿美元;上榜者的人均财富为58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亿美元。微软公司创始人盖茨凭借760亿美元净资产,连续第22年高居榜首,不过这一数额比去年减少50亿美元。“股神”沃伦·巴菲特
4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  李克强表示,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稳定繁荣。这几年中日关系走了一段弯路,当前两国关系有改善势头,但基础仍然较为脆弱,双方要以应有的责任感把握中日关系正确方向。事关中日邦交正常化政治基础的原则问题不能动摇。李克强强调,中日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基础深厚。中方愿同日方拓展
斋月过后发生在法国尼斯的严重暴恐袭击,无法遮蔽斋月期间的众多事件。在刚刚结束的伊斯兰教斋月的最后几天,发生在美国奥兰多、孟加拉国达卡、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等地的恐怖袭击屡屡搅动世界,幕后黑手都指向盘踞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不在其老巢专注“建国大业”,转而在外围“小打小闹”,反映其正在根据战略态势变化进行战术调整。“斋月攻势”或许是“伊斯兰国”在由盛转衰过程中改变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