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张瑞莲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事事顺心,相反,每个人却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深受家长的宠爱,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主人”,“众星捧月”,从小娇生惯养、不合群,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表现出自私、孤僻、嫉妒心强,受不得一点挫折。所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利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通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当我们学到《长征》这课时,通过看录像来引导学生重点去分析、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感悟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经过认真的学习、讨论,大家终于明白教师的用心良苦,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一个人只要有不怕困难的坚强毅力,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这样就无意识的让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耐挫折的辅导课。
  
  二、用名人效应,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
  对于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利用班级活动课、思品课等,对同学们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如:我国汉代的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作《史记》;意大利的伽利略屡遭打击、磨难。甚至被判终身监禁仍旧坚定地说:“地球仍旧是动的!”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布鲁诺更是因为坚持真理被烧死。同时,还讲一些现实生活中战胜困难的动人事迹。如:张海迪姐姐虽然她双脚残废了,但她却用一双手与一支笔攀上学海高峰,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上,当然,今天的环境比之过去天翻地覆了。但种种不如意、种种失败、种种挫折随时会出现,这时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变挫折为动力,勇敢地面对挫折。
  
  我们并不故意追求挫折、失败、打击,要正确对待,及时解脱出来,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有的家长也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了。依赖性强,吃不了苦,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可是让孩子真的去吃点苦,家长又牵肠挂肚,身不由己地担心起来。
  孩子的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来是普遍现象,竞争会使孩子们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曾用夏令营、野炊和义务劳动等形式,创设挫折情境教育,培养学生吃苦精神,通过这种活动,的确受益匪浅。但是.有不少家长在这种活动中打电话给举办单位,给带队教师,要求特别关照等等。活动结束,来接孩子时,心疼得不得了,孩子晒黑了、瘦了。其实孩子玩得不知有多开心。
  在日本有一些幼儿园。每逢冬天,让赤身的孩子在风雪中滚爬摔打,瑟瑟的冷风,冻得孩子发抖,嘴唇也发紫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长一个个“硬心肠”地看着,不动声色。
  在美国,小学生在学习期间,给他人送报、送奶、修理草坪等劳动,来挣自己的零花钱,从小就体验劳动的艰辛。
  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们在家长无微不至地关怀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如果我始终是太慈爱、太心软,不放手让孩子去锻炼,那么就有可能剥夺了孩子本该获得的幸福,更不利于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随时随地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加强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呼吁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中培养自主性学习品质初探
  胡旭东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常见的是:烦琐的讲解,频繁的提问,大量的板书。真如一些人把这种种现状概括为“教师的嘴巴,学生的耳朵”或是“少数学生当演员,多数学生当观众”。这样的课堂,高耗低效,无法实现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试图探索把目标教学与“自主、合作、创造”教学模式相糅合。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自主性学习品质。经过一年多来的教学尝试,我感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可行的、有效的。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目的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就是在充满自主、合作、创造氛围的学习化课堂里,使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实现自己可能达到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指学科知识、学习本学科的能力和发展个人的智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课堂情境与操作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我每次步入课堂,总以和蔼的微笑、良好的情绪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课前谈话、富有趣味性的导语、引人入胜的电教片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二)引导主动参与,确定自主性的学习目标
  我认为,课时目标对教师而言,是教学目标,起导教作用,对学生而言,是学习目标,起导学作用,而教与学的效果如何,它则发挥导测评的作用。所以,课时目标应有明确的操作性。我在帮助学生确定课时学习目标时,时常是通过“导思”唤起孩子们的参与意识,将目标问题化。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一个“扶”的过程,主要是抓好课前预习,找出本课学什么?思考课后练习题解决了没有?个人还有什么学习收获?经过一段时间,小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从课题入手,或从课文中心句,或结合课后思考、练习,或参考语文学习辅导,提出问题化的学习目标,只要教师从旁做一做筛选、增减、归纳,具自主性的学习目标并不难产生。
  (三)注重学法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提供应用机会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法迁移。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法的渗透,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使其有很强的操作性。在独立阅读、课外阅读、看图作文等学习实践中相对独立地应用。如学习看图课文《晨读》时,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三个学生的穿着、动作、神态各是怎样的?”从中归纳看图的一般方法:初看全图知大意、再看重点明图旨、三看细节找依据。有了具体的学习方法作指导,使学生有效地克服了学习中的盲目性。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在接受、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属于其个人的问题和疑惑,而不是被动的“照单全收”。虽然有些疑问并无实际意义,但它反映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怀疑现有的结论,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怀疑的精神正是萌芽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土壤。
  其次,要鼓励学生“创新性地问”。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大致可以理解为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多样化,问题的结果也可能有多种结论,这就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小组学习,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探索性。在这样的学习形式中,不同的想法、见解、态度都可以得到相互交流或影响,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还能培养学生“民主、合作”的意识。学习小组一般是固定的,有学习组长组织学习、讨论,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救助车夫”一段,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救助车夫之后,伯父那么严肃,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沉吟了半天,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到底在想些什么?”的问题。随后我让学生先仔细、深入地读一读这一段,然后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找你的好朋友或你信任的同学讨论,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思索,最后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练读了这一段,让学生深刻感受鲁迅先生当时复杂、痛苦的心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抓住契机,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因课制宜,灵活应用,就一定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一点决定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的广泛性。例如:在智力方面,要进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方面,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能够健康、文明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发展健康个性,锻炼坚强意志。《品德与生活》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突出了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农村幼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有趣的活动场所。作为农村幼儿教师,我们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摆脱书本的限制,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养料”。一、知而不答:留给幼儿思考、想象的空间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呈现给
活动目标  1.学习团、压、捏、切、剪等彩泥创作基本技巧,提高造型能力。  2.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能愉快地根据球滚出的形状进行想象,大胆添画。  2. 能大胆想象与创造,进一步萌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KT板上铺上画纸、PPT、画笔、颜色盘、球、墨汁。  经验准备:幼儿了解并知道森林里的动物特征。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森林里“玩球”  1. 自由展示如何玩球。(通过自由玩球,调动幼儿对玩球的兴趣。)  师:带着球到森林里做游戏吧,球可以怎么玩?  2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出生在德国纽伦堡,13岁时,他画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形象生动、逼真。19岁时,他为父亲画的肖像,充分显示出成熟的素描功力。丢勒博学多才,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在德国,丢勒享有很高的声誉。  一、娃娃读画  面对丢勒的作品,我去感受:  大师的作品描绘的是什么样人的手?  你观察过工人、农民的手和我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吗?  你了解人手的结构
博物馆纵横千年历史,囊括万物世界,是人类文明和自然发展的缩影,收藏了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带孩子走进博物馆,看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如何生活,看不同时代同样题材的不同呈现,能让幼儿萌发对文物、对艺术的尊崇亲近之情,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怎样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点燃幼儿心中的小宇宙呢?本文结合聚焦文物“牛”开展的走进南京博物院之旅,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新鲜事,发现生
春之爱/陆莉超  无锡市五爱实验幼儿园  爱之窗/蔡海月  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爱之溢冉/凌云  无锡市善德幼儿园  爱·温情/刘金辉  无锡市稻香实验幼儿园  分享·友爱/邵艳  无锡市杨市中心幼儿园  爸爸吃糖葫芦喽/王巧连  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分享爱/周日方  无锡市机关幼儿园
这幅画表现的是节日里热闹欢快的场面,龙的形象夸张生动,人物造型多面,错落有致,构图饱满。
端木秀梅,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幼儿园教师,本科学历,从事学前教育已有24年,一直深深喜爱着幼儿美术教育。指导的幼儿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所撰写的文章也多次发表在《早期教育》《幼教博览》等杂志上。  貪吃的小老鼠  倪湑睿(6岁)  孩子的话:小老鼠在她的房间里放了许多好吃的食物,有花生、玉米、苹果、西瓜和樱桃,你们看出来了吗?  教师点评:该作品充满了童趣。首先
杨凌,九三年毕业于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现担任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崇文分园副园长。她曾先后被评为泰州市优秀班主任、泰州市教学能手、靖江市师德标兵、靖江市十佳青年教师,获得“泰州市区角游戏比赛大班组第一名”“靖江市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绘画单项第一名”。  她热爱美术,潜心钻研儿童美术教学,遵循“让身边美的一切,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渠道”,利用瓶瓶罐罐、木块、泥沙、报纸、水管等多种材料和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