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新法力图扼“强拆”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年初和岁末,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两次公开征求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拆迁成为业内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广大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几乎贯穿整个2010年。尽管中途曾流传有望出台,但最后仍留下了悬念。
  “期望立法上有大动作,征收条例改得好一点,且不能停留在该条例上,土地制度应该有重大动作,在征地拆迁实际工作中让群众分享城乡建设成果。”1月12日,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向本刊记者表示。王才亮长期从事房地产法和拆迁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公认的拆迁纠纷与群体性事件处理和从事房屋征收与拆迁法律制度研究颇有建树的专家。
  “更重要的是期待2011年社会经济结构应该发生变化,坚决制止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在他看来,如果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会加剧社会矛盾。
  
  强拆屡发酝酿“变法”
  如果要回首2010年,拆迁显然不得不提,其中宜黄拆迁引发自焚尤为外界关注。
  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官员问责,包括原宜黄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8名官员受到处分,处分人数与力度均超过数年之前的“嘉禾事件”。
  “宜黄拆迁”事件犹在昨日,“强拆”又在其它地方陆续上演,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强制或暴力拆迁也成了热词。
  “2010年,是有史以来拆迁形势最糟糕的一年。”王才亮表示,比如许多地方政府正成为拆迁人或拆迁公司,逐渐取代昔日开发商作为拆迁人上第一线与被拆迁人直接发生冲突的情况,政府与民众关系正日趋紧张。此外,2010年,通过法律渠道解决拆迁矛盾的比例正在下降,无论是行政复议还是诉讼,在北京、上海等地,“立案难”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总结这“最糟糕的一年”,王才亮和他所在的中国建设管理和房地产法研究中心制定了一份《2010年中国拆迁年度报告》,并于2011年1月9日发布,这是国内首份民间拆迁年度报告。
  针对屡发的拆迁悲剧, 2009年12月,北大五学者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对拆迁条例进行合法性审查。此举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的“两会”期间,关于拆迁法律法规的修改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专家们对立法时间做出了乐观估计,政府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然而此后却是大半年的沉默。
  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拆迁问题进行正面回应:除早先公布的正在制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外,集体土地征收中房屋拆迁立法问题将在土地管理法修改中做统筹考虑。此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新拆迁条例”中,并未涉及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问题。而由于城镇化进程,城郊集体土地拆迁已成为拆迁悲剧多发地带。
  作为上书全国人大的五学者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认为这是个好的动向,意味着中央准备实质性的解决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加速进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进程在2010年突然踩了急刹车。
  
  2011立法进程加速
  拆迁问题屡发的背后,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息息相关。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而在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为1.42397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43.2%,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
  《2010年中国拆迁年度报告》认为,2010年,拆迁矛盾继续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引发拆迁纠纷的源头没有改变。首先是土地财政的冲动,其次是问责制没有真正落实。“我认为要化解当前的矛盾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立法和政策调整上已经不仅仅是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修改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问题,而是要对整个拆迁制度进行改革。”王才亮如此表示。
  “我们在许多学者支持下起草的《不动产征收征用法(立法建议稿)》此前已经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以公文形式送交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我们希望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我国的不动产征收征用活动有法可依。”王才亮说。同时,应该注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联系实际,坚决放弃土地财政和“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在调整产业结构中,使社会管理的财源和财政收支正常化。
  落实问责制也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拆迁矛盾加剧,其中绝大部分化解不了的原因是执法者不能与人为善,没有化解矛盾的责任感。一些拆迁拆出命案的地方,责任者不受追究甚至提拔重用的现状必须尽快改变。采访中多位被拆迁人无奈地表示,希望在2011年能多一些平等协商,少一些强拆。
  就在本文最后截稿前,《民生周刊》记者获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
  会议要求,条例公布施行后,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开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条例(草案)不仅取消了行政强拆,要求补偿不得低于市场价,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同时还首提对被征收人给予“奖励”。这些新规不仅是该条例(草案)的亮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部法律是否完善,主要还得看它能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将要正式公布施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强拆”、“补偿”等现实问题,将是2011年公众对于拆迁征地民生最大的期待。
其他文献
武珞路小学,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珞珈山。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树立了和谐教育理念,坚守教育责任,用和谐教育的校园文化关爱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    教授安全知识  武珞路小学校长李天顺表示,学生的安全,牵动着家长们的心,而当今生活环境的千变万化,家庭的过多保护,使许多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无论教师、父母还是警察,都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只有学生自身具备了安全意识和能力
近日,湖北省安陆市赵棚镇中心小学的同学在课间操中跳起秧歌舞。  抗日战争初期,安陆曾经是豫鄂边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70余年后,安陆市赵棚镇将红色主题引入学生课间操等日常教育,引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又推动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图/CFP
拄着双拐吃力行走的老太太;手捧药粒费力吞咽的老大爷;面容疲倦,时不时点头瞌睡的老人家……我们每个人都曾目睹过类似的生活场景。遗憾的是,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往往因司空见惯而容易被忽视。  在全国人大公布的数据中,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499万,占总人口数的13.7%。中国已是世界上老得最快、老人最多的国家,养老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  人口红利减少,企事业养老金“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朝代,其中以发生在嘉靖三十四年腊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最为著名,史称嘉靖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陕西省华县,据历史记录,地震强度为8至8.3级,烈度为11度。由于地震于午夜(子时)发生,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因此逃生者寥寥。这次地震最终导致83万人死亡,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地震惨烈  关于这次地震,《明史》中曾有过详
杨威,这个身高一米六、肌肉发达、小眼睛配上一对“卧蚕”的仙桃男人,曾迷倒了不少女粉丝。相比上一个“全能王”李小双、晚辈滕海滨,他并不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杨威已退役3年,但仍有人笃定地认为,他会再次登上伦敦奥运会赛场,重夺全能金牌。  “李宁、李小双时代,中国国力还比较弱,一枚金牌被国家、人民看得很重。多拿一枚金牌,可能意味着在国际舞台拥有更多话语权;而今国力强了,金牌就是锦上添
随着2012年7月的临近,奥运话题逐渐升温。自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完胜后,体操队伍的后续储备力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从幼年开始训练的体操娃们。  从“娃”到“少年”,从业余体校到专业运动队,伴随着荣耀与质疑,“小萝卜头们”一批批地成长着,年复一年地训练。他们中极少数人会走上领奖台,而在生产金牌的流水线上,更多的是看不见的伤痛和坚持。    “不一样”的孩子  “明美小时候太皮了,家里
面对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限的婴幼儿,我们该如何了解他的真实需求?研究表明,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第一关系,与刚出生的宝宝进行很好的沟通,让孩子早期发展的环境质量更高,安全感更充足。  第一关系(First Relationships)这个概念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护理学院荣誉教授、婴幼儿心理健康与发展中心创始人凯瑟琳·巴纳德教授的推动下,经过该中心项目组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提示我们,如果能尽早地与孩子建
原名张京华,1962年生于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谊中心艺术总监,中国实力派年轻画家。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美术家”。全国居民身份证防伪标志设计者。中国首枚申奥邮折长卷《2008到北京》绘画作者。中国首枚(关公)特种邮票绘画作者,该邮票由中国集邮总公司于2011年9月12日在全国发行。  晁谷1987年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壁画并开始临摹《法海寺壁画》。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任务。黑龙江农垦区作为农业战线的“国家队”,作为国家“城乡一体化”的初始试验区,已经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聚焦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本刊记者实地走访,感受农场巨变。  初秋的八月,在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第九管理区的稻田里,当地
29 年来,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通过距怒江江面30多米高、100多米长的溜索来往于拉马底村,为百姓看病送药,被当地群众称为“索道医生”。过溜索、走山路、不辞辛劳地为村民巡诊治病,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已的一生。  《民生周刊》曾于2011年对邓前堆的事迹做过报道。时隔1年,记者再次来到拉马底村,采访到了邓前堆。  痛下定决心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