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雨季时节,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暴雨不断,闪电和滚雷长了眼睛似的频频袭击抚仙湖西南面的李家山。雷电通常喜欢袭击最高最突出的物体,李家山是群山中最矮的一座。为什么被雷电如此偏爱呢?
在李家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叫早街村,村民们怕遭雷击,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敢上山了。终于有一天,雨过天晴,几个村民拿着工具爬上李家山修梯田。被暴雨连续冲刷后的山体十分松软。几个人挖着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露了出来,虽然已经严重破损或锈蚀,但依稀还可辨认出是锅盖、剑、斧、铠甲碎片之类的东西。是什么人把这些东西埋在山上的呢?出于好奇,村民把它们带下了山。
在李家山上挖出奇怪东西的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上山寻找,几乎没有人空手而归。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李家山之所以频遭雷击,原来是地下的金属把雷电引向了山顶。
后来,不断有村民把这些东西拿到县城当废铁卖,以至于县供销社一下子就收了上千公斤的“废铜烂铁”。云南省博物馆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专家前往鉴别,结果查明这是一个古墓群,村民们发现的“破铜烂铁”其实都是陪葬物,是青铜器。
在李家山上发现了古墓葬群,但这些墓葬究竟修建于什么年代,谁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从战国到汉代期间,云南有过一个叫“滇国”的地方邦国,创造了后人难以想象的辉煌,甚至还上演了一段与汉朝抗衡的传奇故事。大约在公元前86年,滇国神秘消失,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再也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古滇国的消失成为一个著名的千古之谜。不过,自古以来,当地民间就有“抚仙湖湖底有一座古城,它就是消失了的古滇国的国都”的传言。李家山距离抚仙湖不到10公里,山上挖到的东西会不会和古滇国有关呢?
早在1956年,在江川县的邻县——晋宁县的石寨山上,考古发掘了一座古墓葬。在出土的陪葬物中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滇王之印”,经考证是公元前109年由汉武帝赐给古滇国国君的金印,它代表着中央政权对于地方政权的承认和肯定。当时,这枚印章的出土令学界为之一震,认为古滇国消失之谜终于可以解开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这枚金印,这座墓葬中出土的其他陪葬物并不能给出更多的信息。现在,在李家山又发现了古墓葬群和众多的青铜器,而且李家山距离石寨山仅30多公里,这是否意味着两者同属于一个文明?
一支考古队开始了对李家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出27座古墓葬,其中的陪葬物的数量之多让人目瞪口呆:一共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差不多是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数量的一半,而且很多器物如储贝器、葫芦笙和铜枕头等,在中原地区还从来没有见过,制作也极其精美。
数以千计的青铜器的出土,使李家山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座“金”山。可是,这笔巨大财富的主人是谁呢?如此富可敌国者会不会是滇王呢?
在李家山一座标记为24号的墓中,出土了一个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造型十分奇特。关于它的含义,学界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它反映的是老牛为了保护小牛宁可自己被老虎咬,象征老牛舐犊之情。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生殖崇拜,象征生命勃勃不息。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件祭祀用器,是用来供奉祖先的。
如果牛虎铜案是一件祭祀用器,这是否意味着古滇国的国家核心就在附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祭祀祖先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古话说“国之大事在祭在戎”,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国家,只有祭祀和征战才能称得上是大事。北京的天坛不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吗?如果李家山是古人祭祀的地方,那么,墓主人会不会就是古滇国的国君呢?
由于这次考古发掘最终没能发现可以证实墓主人身分的文字,人们对古墓葬的兴趣渐渐消退,李家山复归于平静。
时间到了1991年。一支硅矿开采队来到李家山探矿,结果在李家山西南坡的一个山顶上又发现了一个古墓葬群。经考古发掘,清理出60座古墓葬,有2000余件青铜器重见天日。再次发现大规模古墓葬群,使平静了20多年的李家山风云再起。
尽管这次考古仍然没能找到滇王墓,却发现了一些王族成员的墓,而且还出土了上面刻有船和人划船图案的铜鼓。专家据此认为,这一带应该是滇王的行宫,滇王可能经常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人们在清理墓葬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李家山先后两次共发掘了87座古墓葬,它们的方向无一例外地都朝着一个方向——远处两座山之间的一个狭小的豁口,通过这个豁口,抚仙湖隐约可见。
中国古人为逝者选择安葬地,讲究靠山面水。在李家山的南面,星云湖的大片水面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墓葬放弃朝向近在咫尺的星云湖,反而朝向遥远的抚仙湖呢?中国古人有一个习俗:让躺在墓葬中的逝者面向家乡。这是否意味着,在墓主人与抚仙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1986年8月的一天,家住抚仙湖西岸牛摩村的渔民刘权像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下湖打鱼了。在天亮收网时,他感觉网特别沉,心想:会不会网到大鱼了?可是,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网拖到船板上时才发现:哪里是大鱼,分明是一个人的尸体!
在抚仙湖里打捞到尸体的消息很快传开,当地公安人员闻讯赶来,可他们看到尸体时不禁愣住了:这是一具无头尸,没有手臂,腿脚也不全;整个尸身呈粉白色,缩成一团,硬邦邦的,敲起来还“咚咚”作响。由于尸体表面被一层类似石灰的物质所包裹,所以保存得相当完好。显然,这不是一桩最近发生的谋杀案。那么,死者是谁?生活在什么年代?这时,有人想起了在抚仙湖地区流传已久的一个传说。
由于在抚仙湖落水的人大多都找不到尸体,于是民间传说:在抚仙湖的湖底有一座水下城市,那些落水的人至今依然好好地生活在那里,他们不仅身体保存完好,还会随着湖水的荡漾而来回走动,不过都保持着奇怪的姿势——男尸朝前倾,女尸向后仰。甚至还有人说,只要天气晴朗,下湖打渔的人就有可能看到人们在水下城市上街买菜、街头卖艺的情景。从湖中打捞上来的这具无头尸体,更让一些人对此传说深信不疑。
当然,这纯属无稽之谈,而且后来的调查也证实,死者是在几十年前落水后一直没有找到尸体的一个村民。尽管这样,当地人还是宁愿相信那些落水者依旧在抚仙湖底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的理由是:尸体怎么可能在水下几十年不腐烂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从地质学角度给出了几点解释:第一,抚仙湖湖水富含重碳酸钙,属硬水。抚仙湖周围多石灰岩,岩石中的碳酸钙经湖水侵蚀后变成碳酸氢钙溶于水,碳酸氢钙释放二氧化碳后又变成碳酸钙。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第二,抚仙湖深水区的水温基本上保持在13摄氏度左右,由于在这一温度下细菌很难生长,因此很适合尸体冷藏。第三,当尸体掉到很深的湖底时,随着周围的碳酸氢钙发生化学变化,尸体原来的组织被逐渐钙化, 最终就变得硬邦邦的了。
关于抚仙湖还有很多传说,“水怪”就是其中之一。
抚仙湖湖岸周围的居民中,不止一人称曾在水中发现过巨大的不明生物体。一位老人回忆说,1954年的一天,父亲领着7岁的他在湖边用网围鱼,突然他们围到了一条个头特别大的“鱼”,“鱼”尾摆动拍起的浪头足有两米多高。父亲对他说,“围着‘海鬼’了!”然后拉着他头也不回地朝岸上狂奔。他出于好奇,想知道“海鬼”是什么样子,就回头看了一下,结果看到:“海鬼”从网上飞出,腹部好像长着黑毛。等他长大,见过海豹后,联想起小时候在抚仙湖上见到的“海鬼”,觉得“海鬼”很像海豹。
抚仙湖中真的有“水怪”吗?抚仙湖湖水最深处达159米,足以淹没一座50层的大楼,在幽深的水下,或许真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距抚仙湖不远处有一座山,叫帽天山。1987年,帽天山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古生物界的大事——古生物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经考证,这些古生物生活在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时期。由于发现的古生物种类众多,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这一著名事件被称为“澄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即抚仙湖),帽天山因此声名远播。
如此看来,会不会有远古遗存的生物隐藏在抚仙湖深深的湖水中呢?答案是:“不可能。”因为一种动物持续存在的时间最多不过几千万年,所以5亿多年前的古生物不可能还生活在今天的抚仙湖里。那么,人们看到的“水怪”又是什么呢?据当地人说,在夏日的清晨,“水怪”出现极为频繁。
在清朝康熙年间记录的《澄江府志》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意思就是,有人在抚仙湖里见过像马一样的动物,经常在水面游动,凡是见过这种动物的人都会有好运。至今,抚仙湖地区还流传着有关“海马”的传说。有人称,在清晨打渔时看到过“海马”。还有人称,在天气晴朗时看到水中的石头上有圆孔,像马蹄印。当地人相信,这就是“海马”留下的“脚印”。抚仙湖里真的有“海马”之类的“水怪”吗?
在抚仙湖一带,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有人打捞到巨型鱼,最大的长165厘米,体重达64千克。如此巨大的鱼在其他湖泊是极其少见的。湖中有一种鱼叫大青鱼,其体色基本为白色。日出或日落时,阳光斜照水面,大青鱼从水面划过,经空气折射的阳光会让大青鱼身上泛出金色,看上去十分绚烂。大青鱼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呢?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1992年5月的一天,一个名叫耿卫的年轻人在抚仙湖东北水域潜水时,无意间发现水里有一排石条。石条看起来很规整,像是人工凿造的。从上面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石条在水里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在随后的几次潜水中,耿卫又发现了很多石条和石块,都像是人工凿造的。耿卫是在抚仙湖边长大的,从小就知道“抚仙湖湖底有座古城”的传说,偶然的发现让他联想到:这会不会就是湖底古城遗迹呢?
4年后,为了探明真相,耿卫和当地的一些潜水爱好者组成“抚仙湖探秘协会”,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水下探秘征程。
抚仙湖水域不大,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但蓄水量却占到中国的10%,是中国第二深的淡水湖。耿卫知道,单靠十几名潜水员每天每人工作3小时,要想对宽阔深邃的水域有一个整体认识是很难的。他决定先用声纳进行探测。
所谓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对物体进行定位探测的一种仪器。当超声波在介质中运行时,遇到物体会发生回波反射,物体的大小、材质及位置等不同,回波信号就不同。借助计算机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还原物体的图像及位置等情况。
声纳探测显示,在抚仙湖东北水域仿佛有一大片建筑物,总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水下“遗迹”(因为不知道它究竟是不是人造的,姑且称作“遗迹”)由8个突出的部分组成。声纳还探测到一条大约宽7米、长380余米的石板“路”。
这个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码头、水坝,有人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人认为是古城。当然,也有人指出,它并非人造,很可能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耿卫并不理会人们的议论,他根据声纳描绘结果绘制了一张“水下遗迹分布图”,把水下“遗迹”分成12个区域。利用这张“探宝图”,耿卫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拉网式的全方位水下探测。
有一天,当耿卫在水下用手指触碰那些石条时,他注意到在石条之间有很多黏稠的东西。这是什么呢?他取了一点黏稠物送到云南大学进行分析,结果证明是碳酸钙物质。碳酸钙,这不正是石灰的主要成分吗?它能证明水下“遗址”是人造的吗?专家说,它既可能是人工烧制用来填充石块缝隙的石灰,也可能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这一发现没能提供更多的证据。
对于水下“遗址”,有专家质疑:根据声纳扫描结果,“遗址”的面积为2.4平方公里,虽然与当今的城市面积相比小太多,但在古代却算得上非常大了(要知道,1900多年前,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物埋葬的庞贝古城,其面积也不过1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在古滇国时期,中原地区县城的面积通常为0.25平方公里,省城为0.64平方公里,国都则为1~2平方公里。而这座水下“遗址”的面积达到了2.4平方公里,难道古滇国的国都有这么大吗?专家还有一个疑惑:即使能够证明那些石头系人工凿造物,可中国古代的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大多为土木建筑,并无全石料的建筑。
如何解释面积的庞大?如何解释建筑材料的特殊?面对权威考古专家的种种质疑,耿卫反复地研究声纳图:到底哪里才是揭开谜团的通道?一天,声纳图上的一个特殊图像引起了他的注意——9根“矮桩”。那是什么?耿卫决定下水探查。很快,他在水深35米处找到了那9根半露出湖底泥面的“矮桩”。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矮桩”都是木头的。他本想取些样本上岸研究,但他的手一触及木桩,它们就像浮泥一样顺水漂走了——木桩在水里呆得太久了,早已被湖水侵蚀变得腐朽不堪了。
接着,耿卫和他的同伴们在水下又有了新的发现——石板。石板上有圆孔,有的圆孔中还插着木桩。如果用线把木桩连起来,正好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这些石板和木桩是做什么的?到过北京圆明园遗址的人,可能在废墟上看到过一些石礅。石礅为圆形,中间凿有圆窟窿,叫做“柱杵”。在修建房屋时,为防止木头柱子直接埋在土里被腐蚀,就将柱子立在柱杵里。抚仙湖水下的石板不就是“柱杵”吗?其实,这正是“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何谓杆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专为适应南方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发明的。建筑物的下层是空的,要通过楼梯才能上到上面的房间里。在云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采用杆栏式建筑了。
十多年来,耿卫和他的同伴们不懈地沿着 水下平坦而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一点点地探索,如今,他们终于找到了抚仙湖水下有人工建造的城市的证据——那些在水下发现的石板,不就是杆栏式建筑的基础吗?而人们所见到的“海马脚印”,不就是石板上的圆孔吗?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是一座人造城市,它为什么会在水下?在欧洲有人发现过水下古城遗址,在我国也有地震造成巨大裂缝将村落整个吞噬的历史记载。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城市沉陷。那么,抚仙湖水下古城是否也是因为天塌地陷而沉入水中的呢?
据地质资料,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界,有一条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震分布带,即著名的小江断裂带。据《澄江府志》记载,仅公元1500年以来,小江断裂带上就发生过几十次破坏性地震,最大达到8级。抚仙湖位于小江断裂带南端,属于地震断陷湖,大约形成于地质年代第三世纪末,距今约300万年。
在抚仙湖东南面的华宁县,曾经有一个叫矣渡的村子。2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次大地震使这个村子整体下滑陷入抚仙湖。当时是深夜,除了两三个外出的人外,其他的人都葬身抚仙湖。至今,在抚仙湖边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还立着一座石碑,上面记载了那次恐怖地震。抚仙湖水下的古城会不会也是因为某次太地震而沉入湖底的呢?带着这种猜测,云南省地震局专家对抚仙湖东岸的地质情况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滑坡体,而抚仙湖水下古城遗迹正好就在这个古滑坡体的底部。
人们终于可以证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由来了:强烈的地震引发巨大的山体滑坡,将一座城市整个推入抚仙湖中。
水下无头尸体、“水怪”、湖底古城遗址……抚仙湖深邃的水下究竟还隐藏着什么秘密?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摄制小组来到抚仙湖,与耿卫及有关专家一起,准备对抚仙湖水下古城遗址进行一次水下探测。抚仙湖再次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
在耿卫的“探宝图”上,有一个被标记为“F16”的区域。F16的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足球场,看起来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相对独立。专家认为,这个区域的地况最为复杂,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揭开抚仙湖水下古城之谜的“钥匙”。
按照计划,这次水下探测从F16区的边缘开始,一直延伸到区域的中心。参加水下探测的人,除了耿卫,还有熟悉古滇国历史的专家和中央电视台的专业水下摄像师。考虑到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潜水训练,不能下水,决定由水下摄像师在水下进行拍摄,然后将拍摄到的画面传回水面上的工作船,由呆在船上的专家对画面进行解读。
2006年6月16日,所有准备工作就绪,随着水下摄像机被放入水中,又一次抚仙湖水下考古开始了。
从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可以看到,随着潜水员潜入水下越来越深,湖底的巨大石条也越来越规则。这些石条上布满青苔,显然已经在湖底沉睡很长时间了。突然,潜水员在一堆巨石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石块,上面布满复杂的像是花纹的图案。这是什么呢?经船上的专家鉴定,所谓的“花纹”不过是湖底的附着物。为了保证水下遗迹的完整,石头被放回了原处。
潜水员继续向位于F16区中心的最高平台前进。搜寻工作进行得非常缓慢,每搜寻一处。不仅要寻找人工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且还要在经过的地方用绳子做上标记,目的是测量数据,同时尽量维持湖底的原貌。人们在地面上做这些工作已十分费力,何况在水下,不但呼吸困难,而且每一个动作都要承受巨大的阻力。
两天过去了,除了巨石,潜水员并没有在F16区发现值得注意的东西。难道原来的猜测错了?所有的人都在等待。
到第三天,当搜索到接近F16区的最高点时,突然,水下摄像师在镜头前做了一个发现目标的手势,然后用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块石头。镜头逼近那块石头,一个怪异的符号出现了!
所有在场的人都从屏幕上看到了这个怪异的符号:看上去很像是文字,巨石也明显像是被人工打磨过的。通过摄像机镜头还可以看到,这里的地形十分平坦。会不会是人工铺设的?会不会像古玛雅人在金字塔之上修建神庙那样,在这上面也有祭祀或观测天象的建筑?随后,符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石块上,不过专家却始终无法弄明白它们的含义。
对F16区的探测已接近尾声,建筑物的原貌也渐渐显露了出来:这是一个高台式的建筑,全部由石块和石条组成,高19米,底边周长90米,其中第l级和第2级台阶上雕刻有一些符号。在一座建筑物的墙面上刻有一张“人脸”,眼睛细长,牙齿呈锯齿状。根据这些发现,专家猜测,这座建筑物应该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而“人脸”则代表着神灵。
水下祭台的发现,最终证明了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存在!那么,水下古城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古滇国都城呢?一般而言,一座典型的古代城市通常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在宫城附近还有专门用来祭祖的太庙。如果抚仙湖湖底的这座建筑也是一座祭祀建筑,那么它距离整个城市的权力中心——宫城应该就很近了。专家建议,扩大搜索区域,继续寻找宫城。
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摄像师带着一个水下机器人上了一艘小船,朝着F16区的西北方向进发。这是一片全新的、耿卫等人此前的水下探测活动尚未到达的水域。声纳探测显示,湖底似乎有很多形状各异的石块。这里的湖水比F16区还要深,就连潜水者也难以到达,不过却是水下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地方。
水下机器人从水下将画面传了上来。画面显示,水底有碎石零散分布,仿佛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大路。沿着这条“大路”,水下机器人艰难而缓慢地向湖底深处走去……
地震,滑坡,千年的时光磨砺,抚仙湖水下古城早已面目全非,而迄今人们所进行的所有探测活动还未能揭示它最后的秘密——它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古滇国的国都?不过,在水下机器人带领下,执着的探索者们正一点点地逼近事实真相,抚仙湖水下古城的秘密终将大白于天下。
在李家山脚下有一个村子,叫早街村,村民们怕遭雷击,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敢上山了。终于有一天,雨过天晴,几个村民拿着工具爬上李家山修梯田。被暴雨连续冲刷后的山体十分松软。几个人挖着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露了出来,虽然已经严重破损或锈蚀,但依稀还可辨认出是锅盖、剑、斧、铠甲碎片之类的东西。是什么人把这些东西埋在山上的呢?出于好奇,村民把它们带下了山。
在李家山上挖出奇怪东西的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上山寻找,几乎没有人空手而归。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李家山之所以频遭雷击,原来是地下的金属把雷电引向了山顶。
后来,不断有村民把这些东西拿到县城当废铁卖,以至于县供销社一下子就收了上千公斤的“废铜烂铁”。云南省博物馆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专家前往鉴别,结果查明这是一个古墓群,村民们发现的“破铜烂铁”其实都是陪葬物,是青铜器。
在李家山上发现了古墓葬群,但这些墓葬究竟修建于什么年代,谁也说不清楚。据史料记载,从战国到汉代期间,云南有过一个叫“滇国”的地方邦国,创造了后人难以想象的辉煌,甚至还上演了一段与汉朝抗衡的传奇故事。大约在公元前86年,滇国神秘消失,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再也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古滇国的消失成为一个著名的千古之谜。不过,自古以来,当地民间就有“抚仙湖湖底有一座古城,它就是消失了的古滇国的国都”的传言。李家山距离抚仙湖不到10公里,山上挖到的东西会不会和古滇国有关呢?
早在1956年,在江川县的邻县——晋宁县的石寨山上,考古发掘了一座古墓葬。在出土的陪葬物中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滇王之印”,经考证是公元前109年由汉武帝赐给古滇国国君的金印,它代表着中央政权对于地方政权的承认和肯定。当时,这枚印章的出土令学界为之一震,认为古滇国消失之谜终于可以解开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这枚金印,这座墓葬中出土的其他陪葬物并不能给出更多的信息。现在,在李家山又发现了古墓葬群和众多的青铜器,而且李家山距离石寨山仅30多公里,这是否意味着两者同属于一个文明?
一支考古队开始了对李家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一共清理出27座古墓葬,其中的陪葬物的数量之多让人目瞪口呆:一共出土了2000多件青铜器,差不多是河南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数量的一半,而且很多器物如储贝器、葫芦笙和铜枕头等,在中原地区还从来没有见过,制作也极其精美。
数以千计的青铜器的出土,使李家山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座“金”山。可是,这笔巨大财富的主人是谁呢?如此富可敌国者会不会是滇王呢?
在李家山一座标记为24号的墓中,出土了一个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造型十分奇特。关于它的含义,学界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它反映的是老牛为了保护小牛宁可自己被老虎咬,象征老牛舐犊之情。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生殖崇拜,象征生命勃勃不息。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它是一件祭祀用器,是用来供奉祖先的。
如果牛虎铜案是一件祭祀用器,这是否意味着古滇国的国家核心就在附近?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祭祀祖先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古话说“国之大事在祭在戎”,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国家,只有祭祀和征战才能称得上是大事。北京的天坛不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吗?如果李家山是古人祭祀的地方,那么,墓主人会不会就是古滇国的国君呢?
由于这次考古发掘最终没能发现可以证实墓主人身分的文字,人们对古墓葬的兴趣渐渐消退,李家山复归于平静。
时间到了1991年。一支硅矿开采队来到李家山探矿,结果在李家山西南坡的一个山顶上又发现了一个古墓葬群。经考古发掘,清理出60座古墓葬,有2000余件青铜器重见天日。再次发现大规模古墓葬群,使平静了20多年的李家山风云再起。
尽管这次考古仍然没能找到滇王墓,却发现了一些王族成员的墓,而且还出土了上面刻有船和人划船图案的铜鼓。专家据此认为,这一带应该是滇王的行宫,滇王可能经常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人们在清理墓葬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李家山先后两次共发掘了87座古墓葬,它们的方向无一例外地都朝着一个方向——远处两座山之间的一个狭小的豁口,通过这个豁口,抚仙湖隐约可见。
中国古人为逝者选择安葬地,讲究靠山面水。在李家山的南面,星云湖的大片水面一直延伸到山脚下。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墓葬放弃朝向近在咫尺的星云湖,反而朝向遥远的抚仙湖呢?中国古人有一个习俗:让躺在墓葬中的逝者面向家乡。这是否意味着,在墓主人与抚仙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1986年8月的一天,家住抚仙湖西岸牛摩村的渔民刘权像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下湖打鱼了。在天亮收网时,他感觉网特别沉,心想:会不会网到大鱼了?可是,当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网拖到船板上时才发现:哪里是大鱼,分明是一个人的尸体!
在抚仙湖里打捞到尸体的消息很快传开,当地公安人员闻讯赶来,可他们看到尸体时不禁愣住了:这是一具无头尸,没有手臂,腿脚也不全;整个尸身呈粉白色,缩成一团,硬邦邦的,敲起来还“咚咚”作响。由于尸体表面被一层类似石灰的物质所包裹,所以保存得相当完好。显然,这不是一桩最近发生的谋杀案。那么,死者是谁?生活在什么年代?这时,有人想起了在抚仙湖地区流传已久的一个传说。
由于在抚仙湖落水的人大多都找不到尸体,于是民间传说:在抚仙湖的湖底有一座水下城市,那些落水的人至今依然好好地生活在那里,他们不仅身体保存完好,还会随着湖水的荡漾而来回走动,不过都保持着奇怪的姿势——男尸朝前倾,女尸向后仰。甚至还有人说,只要天气晴朗,下湖打渔的人就有可能看到人们在水下城市上街买菜、街头卖艺的情景。从湖中打捞上来的这具无头尸体,更让一些人对此传说深信不疑。
当然,这纯属无稽之谈,而且后来的调查也证实,死者是在几十年前落水后一直没有找到尸体的一个村民。尽管这样,当地人还是宁愿相信那些落水者依旧在抚仙湖底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们的理由是:尸体怎么可能在水下几十年不腐烂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关专家从地质学角度给出了几点解释:第一,抚仙湖湖水富含重碳酸钙,属硬水。抚仙湖周围多石灰岩,岩石中的碳酸钙经湖水侵蚀后变成碳酸氢钙溶于水,碳酸氢钙释放二氧化碳后又变成碳酸钙。这是一个化学变化。第二,抚仙湖深水区的水温基本上保持在13摄氏度左右,由于在这一温度下细菌很难生长,因此很适合尸体冷藏。第三,当尸体掉到很深的湖底时,随着周围的碳酸氢钙发生化学变化,尸体原来的组织被逐渐钙化, 最终就变得硬邦邦的了。
关于抚仙湖还有很多传说,“水怪”就是其中之一。
抚仙湖湖岸周围的居民中,不止一人称曾在水中发现过巨大的不明生物体。一位老人回忆说,1954年的一天,父亲领着7岁的他在湖边用网围鱼,突然他们围到了一条个头特别大的“鱼”,“鱼”尾摆动拍起的浪头足有两米多高。父亲对他说,“围着‘海鬼’了!”然后拉着他头也不回地朝岸上狂奔。他出于好奇,想知道“海鬼”是什么样子,就回头看了一下,结果看到:“海鬼”从网上飞出,腹部好像长着黑毛。等他长大,见过海豹后,联想起小时候在抚仙湖上见到的“海鬼”,觉得“海鬼”很像海豹。
抚仙湖中真的有“水怪”吗?抚仙湖湖水最深处达159米,足以淹没一座50层的大楼,在幽深的水下,或许真的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距抚仙湖不远处有一座山,叫帽天山。1987年,帽天山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古生物界的大事——古生物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经考证,这些古生物生活在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时期。由于发现的古生物种类众多,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这一著名事件被称为“澄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即抚仙湖),帽天山因此声名远播。
如此看来,会不会有远古遗存的生物隐藏在抚仙湖深深的湖水中呢?答案是:“不可能。”因为一种动物持续存在的时间最多不过几千万年,所以5亿多年前的古生物不可能还生活在今天的抚仙湖里。那么,人们看到的“水怪”又是什么呢?据当地人说,在夏日的清晨,“水怪”出现极为频繁。
在清朝康熙年间记录的《澄江府志》里有这样一句话:“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意思就是,有人在抚仙湖里见过像马一样的动物,经常在水面游动,凡是见过这种动物的人都会有好运。至今,抚仙湖地区还流传着有关“海马”的传说。有人称,在清晨打渔时看到过“海马”。还有人称,在天气晴朗时看到水中的石头上有圆孔,像马蹄印。当地人相信,这就是“海马”留下的“脚印”。抚仙湖里真的有“海马”之类的“水怪”吗?
在抚仙湖一带,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有人打捞到巨型鱼,最大的长165厘米,体重达64千克。如此巨大的鱼在其他湖泊是极其少见的。湖中有一种鱼叫大青鱼,其体色基本为白色。日出或日落时,阳光斜照水面,大青鱼从水面划过,经空气折射的阳光会让大青鱼身上泛出金色,看上去十分绚烂。大青鱼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水怪”呢?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1992年5月的一天,一个名叫耿卫的年轻人在抚仙湖东北水域潜水时,无意间发现水里有一排石条。石条看起来很规整,像是人工凿造的。从上面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石条在水里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在随后的几次潜水中,耿卫又发现了很多石条和石块,都像是人工凿造的。耿卫是在抚仙湖边长大的,从小就知道“抚仙湖湖底有座古城”的传说,偶然的发现让他联想到:这会不会就是湖底古城遗迹呢?
4年后,为了探明真相,耿卫和当地的一些潜水爱好者组成“抚仙湖探秘协会”,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水下探秘征程。
抚仙湖水域不大,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但蓄水量却占到中国的10%,是中国第二深的淡水湖。耿卫知道,单靠十几名潜水员每天每人工作3小时,要想对宽阔深邃的水域有一个整体认识是很难的。他决定先用声纳进行探测。
所谓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对物体进行定位探测的一种仪器。当超声波在介质中运行时,遇到物体会发生回波反射,物体的大小、材质及位置等不同,回波信号就不同。借助计算机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还原物体的图像及位置等情况。
声纳探测显示,在抚仙湖东北水域仿佛有一大片建筑物,总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水下“遗迹”(因为不知道它究竟是不是人造的,姑且称作“遗迹”)由8个突出的部分组成。声纳还探测到一条大约宽7米、长380余米的石板“路”。
这个水下“遗迹”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码头、水坝,有人认为是祭祀台、庙宇,还有人认为是古城。当然,也有人指出,它并非人造,很可能是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耿卫并不理会人们的议论,他根据声纳描绘结果绘制了一张“水下遗迹分布图”,把水下“遗迹”分成12个区域。利用这张“探宝图”,耿卫和他的同伴们开始了拉网式的全方位水下探测。
有一天,当耿卫在水下用手指触碰那些石条时,他注意到在石条之间有很多黏稠的东西。这是什么呢?他取了一点黏稠物送到云南大学进行分析,结果证明是碳酸钙物质。碳酸钙,这不正是石灰的主要成分吗?它能证明水下“遗址”是人造的吗?专家说,它既可能是人工烧制用来填充石块缝隙的石灰,也可能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这一发现没能提供更多的证据。
对于水下“遗址”,有专家质疑:根据声纳扫描结果,“遗址”的面积为2.4平方公里,虽然与当今的城市面积相比小太多,但在古代却算得上非常大了(要知道,1900多年前,被维苏威火山喷发物埋葬的庞贝古城,其面积也不过1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在古滇国时期,中原地区县城的面积通常为0.25平方公里,省城为0.64平方公里,国都则为1~2平方公里。而这座水下“遗址”的面积达到了2.4平方公里,难道古滇国的国都有这么大吗?专家还有一个疑惑:即使能够证明那些石头系人工凿造物,可中国古代的建筑,比如宫殿、庙宇,大多为土木建筑,并无全石料的建筑。
如何解释面积的庞大?如何解释建筑材料的特殊?面对权威考古专家的种种质疑,耿卫反复地研究声纳图:到底哪里才是揭开谜团的通道?一天,声纳图上的一个特殊图像引起了他的注意——9根“矮桩”。那是什么?耿卫决定下水探查。很快,他在水深35米处找到了那9根半露出湖底泥面的“矮桩”。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矮桩”都是木头的。他本想取些样本上岸研究,但他的手一触及木桩,它们就像浮泥一样顺水漂走了——木桩在水里呆得太久了,早已被湖水侵蚀变得腐朽不堪了。
接着,耿卫和他的同伴们在水下又有了新的发现——石板。石板上有圆孔,有的圆孔中还插着木桩。如果用线把木桩连起来,正好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这些石板和木桩是做什么的?到过北京圆明园遗址的人,可能在废墟上看到过一些石礅。石礅为圆形,中间凿有圆窟窿,叫做“柱杵”。在修建房屋时,为防止木头柱子直接埋在土里被腐蚀,就将柱子立在柱杵里。抚仙湖水下的石板不就是“柱杵”吗?其实,这正是“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何谓杆栏式建筑?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专为适应南方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而发明的。建筑物的下层是空的,要通过楼梯才能上到上面的房间里。在云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采用杆栏式建筑了。
十多年来,耿卫和他的同伴们不懈地沿着 水下平坦而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一点点地探索,如今,他们终于找到了抚仙湖水下有人工建造的城市的证据——那些在水下发现的石板,不就是杆栏式建筑的基础吗?而人们所见到的“海马脚印”,不就是石板上的圆孔吗?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是一座人造城市,它为什么会在水下?在欧洲有人发现过水下古城遗址,在我国也有地震造成巨大裂缝将村落整个吞噬的历史记载。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城市沉陷。那么,抚仙湖水下古城是否也是因为天塌地陷而沉入水中的呢?
据地质资料,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界,有一条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地震分布带,即著名的小江断裂带。据《澄江府志》记载,仅公元1500年以来,小江断裂带上就发生过几十次破坏性地震,最大达到8级。抚仙湖位于小江断裂带南端,属于地震断陷湖,大约形成于地质年代第三世纪末,距今约300万年。
在抚仙湖东南面的华宁县,曾经有一个叫矣渡的村子。2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次大地震使这个村子整体下滑陷入抚仙湖。当时是深夜,除了两三个外出的人外,其他的人都葬身抚仙湖。至今,在抚仙湖边山上的一座寺庙里还立着一座石碑,上面记载了那次恐怖地震。抚仙湖水下的古城会不会也是因为某次太地震而沉入湖底的呢?带着这种猜测,云南省地震局专家对抚仙湖东岸的地质情况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滑坡体,而抚仙湖水下古城遗迹正好就在这个古滑坡体的底部。
人们终于可以证明抚仙湖水下古城的由来了:强烈的地震引发巨大的山体滑坡,将一座城市整个推入抚仙湖中。
水下无头尸体、“水怪”、湖底古城遗址……抚仙湖深邃的水下究竟还隐藏着什么秘密?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摄制小组来到抚仙湖,与耿卫及有关专家一起,准备对抚仙湖水下古城遗址进行一次水下探测。抚仙湖再次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
在耿卫的“探宝图”上,有一个被标记为“F16”的区域。F16的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型足球场,看起来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相对独立。专家认为,这个区域的地况最为复杂,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揭开抚仙湖水下古城之谜的“钥匙”。
按照计划,这次水下探测从F16区的边缘开始,一直延伸到区域的中心。参加水下探测的人,除了耿卫,还有熟悉古滇国历史的专家和中央电视台的专业水下摄像师。考虑到专家没有受过专门的潜水训练,不能下水,决定由水下摄像师在水下进行拍摄,然后将拍摄到的画面传回水面上的工作船,由呆在船上的专家对画面进行解读。
2006年6月16日,所有准备工作就绪,随着水下摄像机被放入水中,又一次抚仙湖水下考古开始了。
从摄像机传回的画面可以看到,随着潜水员潜入水下越来越深,湖底的巨大石条也越来越规则。这些石条上布满青苔,显然已经在湖底沉睡很长时间了。突然,潜水员在一堆巨石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石块,上面布满复杂的像是花纹的图案。这是什么呢?经船上的专家鉴定,所谓的“花纹”不过是湖底的附着物。为了保证水下遗迹的完整,石头被放回了原处。
潜水员继续向位于F16区中心的最高平台前进。搜寻工作进行得非常缓慢,每搜寻一处。不仅要寻找人工遗留下来的痕迹,而且还要在经过的地方用绳子做上标记,目的是测量数据,同时尽量维持湖底的原貌。人们在地面上做这些工作已十分费力,何况在水下,不但呼吸困难,而且每一个动作都要承受巨大的阻力。
两天过去了,除了巨石,潜水员并没有在F16区发现值得注意的东西。难道原来的猜测错了?所有的人都在等待。
到第三天,当搜索到接近F16区的最高点时,突然,水下摄像师在镜头前做了一个发现目标的手势,然后用手指了指身旁的一块石头。镜头逼近那块石头,一个怪异的符号出现了!
所有在场的人都从屏幕上看到了这个怪异的符号:看上去很像是文字,巨石也明显像是被人工打磨过的。通过摄像机镜头还可以看到,这里的地形十分平坦。会不会是人工铺设的?会不会像古玛雅人在金字塔之上修建神庙那样,在这上面也有祭祀或观测天象的建筑?随后,符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石块上,不过专家却始终无法弄明白它们的含义。
对F16区的探测已接近尾声,建筑物的原貌也渐渐显露了出来:这是一个高台式的建筑,全部由石块和石条组成,高19米,底边周长90米,其中第l级和第2级台阶上雕刻有一些符号。在一座建筑物的墙面上刻有一张“人脸”,眼睛细长,牙齿呈锯齿状。根据这些发现,专家猜测,这座建筑物应该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而“人脸”则代表着神灵。
水下祭台的发现,最终证明了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存在!那么,水下古城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古滇国都城呢?一般而言,一座典型的古代城市通常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在宫城附近还有专门用来祭祖的太庙。如果抚仙湖湖底的这座建筑也是一座祭祀建筑,那么它距离整个城市的权力中心——宫城应该就很近了。专家建议,扩大搜索区域,继续寻找宫城。
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摄像师带着一个水下机器人上了一艘小船,朝着F16区的西北方向进发。这是一片全新的、耿卫等人此前的水下探测活动尚未到达的水域。声纳探测显示,湖底似乎有很多形状各异的石块。这里的湖水比F16区还要深,就连潜水者也难以到达,不过却是水下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地方。
水下机器人从水下将画面传了上来。画面显示,水底有碎石零散分布,仿佛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大路。沿着这条“大路”,水下机器人艰难而缓慢地向湖底深处走去……
地震,滑坡,千年的时光磨砺,抚仙湖水下古城早已面目全非,而迄今人们所进行的所有探测活动还未能揭示它最后的秘密——它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古滇国的国都?不过,在水下机器人带领下,执着的探索者们正一点点地逼近事实真相,抚仙湖水下古城的秘密终将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