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是针对我国高校的特点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不强、质量水平不高等弱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推出的一项新的重大改革,它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分层发展,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然而,什么是“应用型”,“应用型”高校有哪些内在的特点与规律?应该怎样去进行改革与转型?目前,高校对此说不清、道不明——认识千差万别,缺少明确的说法和统一的标准,这就成了制约专项改革科学、有序、深入推进的一个瓶颈,也是摆在我国本科高校分类评估、特色发展面前的一个亟待明确的大问题。经过近5年的调研、思考和研究,我对“应用型”高校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什么是应用型?如果说“学术型”主要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应用型”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应用型可以有层次和水平之分。“应用型”的“型”,是指“类型(类别、模式)”。在同一种类型当中可以有层次之分,例如,应用型专科、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专业硕士)、应用型博士(专业博士);还可以有水平之分,可以分为“五个等次”:一是能够引领发展;二是能够支撑发展;三是能够紧跟发展;四是基本跟随发展;五是游离于发展之外。
从构成上来看,“应用型高校”是由应用型的学科来构成的,而应用型学科又是由应用型的专业来构成的。因此,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基础,是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专业是由课程体系构成的。在构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用型专业课的比例超过60%,就可视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在“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中,可以有学术型的课程存在。
一个高校中应用型的专业超过50.1%,就可视为“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在“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中,可以有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存在。
应用型高校有应用型专业的比例高低之分,即可以“从50.1%到100%”,百分比越高,高校的应用型程度也就越高。在应用型的高校中,可以有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但比例不宜过大。同时,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在全省范围内应该是高水平的。同理,学术型的高校亦然。
应用型高校和专业的“核心”是“应用”, “应用”的“应”包含了“三大类别”的含义,即对应、适应、回应。
“对应”有4个纬度的含义:第一,对应某一特定的行业。(例如,四川传媒学院对应的是广播电视行业。)第二,对应某一特定的区域。(例如,同样是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成都七中与美姑县中学不同的区域会因发展程度不同,对同一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差很大。)第三,对应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例如,飞行员就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岗位,九寨沟导游服务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岗位,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有完全不同的要求。)第四,对应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对二专考生的培养,根据特定的被培养者的情况来开展培养工作。)
“适应”有3个纬度的含义:第一,适应发展的水平。(例如,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能适应这种发展的步伐。)第二,适应竞争的需求。(高校培养出适应竞争需求的学生,才能赢得社会的青睐。)第三,适应雇主的要求。(例如,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师,高校培养的就不能够仅仅是工学人才。)
“回应”有3个纬度的含义:第一,对国家需求的回应。(例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实施向应用型转型,就是对国家需求的回应。)第二,对发展需求的回应。(例如,老龄护理人员的培育,就是对发展需求的回应。)第三,对学生期望的回应。(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MBA,就是对学生期望“就好业,拿高薪”的回应。)
“应用”的“用”可以从教学的内容和施教的人员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教学的内容来看,“用”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应该是:1.有用的。(例如,临床医学专业所传授的东西,就是能够解除人类常见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后,就能在特定行业中就业。)2.实用的。(例如,电子科大微电子专业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应用、实用的价值,能够解决行业或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3.适用的。(例如,专业所传授的东西是社会或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既不过分超前,也不滞后,如“老龄护理”就是中国进入老年社会以后,才凸显需求的新兴专业。)第二,从施教的人员来看,“用”就是说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要为人师表,做到:1.思用,即有意识地去用,主动考虑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教学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2.会用,即有技巧地去用,用好、用活已有科技成果。3.敢用,即有自信地去用。4.善用,即善于创新性地去加以应用。
应用型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第一,在理念上,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第二,在科研上,科研项目的选择,应来自特定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例如,四川农业大学的很多科研项目来自田间地头);科技成果的去向应用到特定服务对象的生产和工作中去(实现转化),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所心得,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第三,在师资上,“应用型”师资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的(公共课师资除外),加强“应用型”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求“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必须有行业背景、机构经历、学科素养、技术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研发能力、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第四,在管理上,要求有一级管理专家,即校领导,目前校长已经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校长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校长应做正确的决定,其他人把正确的决定执行到位。还要有二级管理专家,即教学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各系主任,查教案、促改进;申项目、监执行;助转化,上水平。第五,在实践、设备、图书上,包括对设备仪器、实训基地、图书情报的要求等。
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希望教育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尽快出台相关的解释和标准,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供引导。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
什么是应用型?如果说“学术型”主要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应用型”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应用型可以有层次和水平之分。“应用型”的“型”,是指“类型(类别、模式)”。在同一种类型当中可以有层次之分,例如,应用型专科、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专业硕士)、应用型博士(专业博士);还可以有水平之分,可以分为“五个等次”:一是能够引领发展;二是能够支撑发展;三是能够紧跟发展;四是基本跟随发展;五是游离于发展之外。
从构成上来看,“应用型高校”是由应用型的学科来构成的,而应用型学科又是由应用型的专业来构成的。因此,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基础,是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专业是由课程体系构成的。在构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用型专业课的比例超过60%,就可视为“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在“以应用型为主”的专业中,可以有学术型的课程存在。
一个高校中应用型的专业超过50.1%,就可视为“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在“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中,可以有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存在。
应用型高校有应用型专业的比例高低之分,即可以“从50.1%到100%”,百分比越高,高校的应用型程度也就越高。在应用型的高校中,可以有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但比例不宜过大。同时,学术型的学科和专业在全省范围内应该是高水平的。同理,学术型的高校亦然。
应用型高校和专业的“核心”是“应用”, “应用”的“应”包含了“三大类别”的含义,即对应、适应、回应。
“对应”有4个纬度的含义:第一,对应某一特定的行业。(例如,四川传媒学院对应的是广播电视行业。)第二,对应某一特定的区域。(例如,同样是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成都七中与美姑县中学不同的区域会因发展程度不同,对同一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差很大。)第三,对应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例如,飞行员就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岗位,九寨沟导游服务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岗位,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有完全不同的要求。)第四,对应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例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对二专考生的培养,根据特定的被培养者的情况来开展培养工作。)
“适应”有3个纬度的含义:第一,适应发展的水平。(例如,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能适应这种发展的步伐。)第二,适应竞争的需求。(高校培养出适应竞争需求的学生,才能赢得社会的青睐。)第三,适应雇主的要求。(例如,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师,高校培养的就不能够仅仅是工学人才。)
“回应”有3个纬度的含义:第一,对国家需求的回应。(例如,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主动实施向应用型转型,就是对国家需求的回应。)第二,对发展需求的回应。(例如,老龄护理人员的培育,就是对发展需求的回应。)第三,对学生期望的回应。(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的MBA,就是对学生期望“就好业,拿高薪”的回应。)
“应用”的“用”可以从教学的内容和施教的人员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教学的内容来看,“用”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应该是:1.有用的。(例如,临床医学专业所传授的东西,就是能够解除人类常见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后,就能在特定行业中就业。)2.实用的。(例如,电子科大微电子专业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应用、实用的价值,能够解决行业或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3.适用的。(例如,专业所传授的东西是社会或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既不过分超前,也不滞后,如“老龄护理”就是中国进入老年社会以后,才凸显需求的新兴专业。)第二,从施教的人员来看,“用”就是说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中要为人师表,做到:1.思用,即有意识地去用,主动考虑把本学科最新研究、教学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2.会用,即有技巧地去用,用好、用活已有科技成果。3.敢用,即有自信地去用。4.善用,即善于创新性地去加以应用。
应用型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第一,在理念上,要求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第二,在科研上,科研项目的选择,应来自特定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例如,四川农业大学的很多科研项目来自田间地头);科技成果的去向应用到特定服务对象的生产和工作中去(实现转化),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有所心得,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第三,在师资上,“应用型”师资主要是针对专业课教师而言的(公共课师资除外),加强“应用型”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求“应用型”的师资队伍必须有行业背景、机构经历、学科素养、技术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研发能力、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第四,在管理上,要求有一级管理专家,即校领导,目前校长已经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校长应该是教育管理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校长应做正确的决定,其他人把正确的决定执行到位。还要有二级管理专家,即教学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各系主任,查教案、促改进;申项目、监执行;助转化,上水平。第五,在实践、设备、图书上,包括对设备仪器、实训基地、图书情报的要求等。
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希望教育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尽快出台相关的解释和标准,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供引导。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