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跨越的鸿沟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w275245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举考试历来被认为是读书人实现社会阶层跨越的一个便捷途径,但是这条看似宽阔的路上却充满艰难险阻。制度的局限性、巨额的花费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都在默默地把一部分贫寒学子排斥在门外。
  关键词:科举 社会流动性 明朝
  科举,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分级统一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a 历经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科举考试的产生,使大批寒门士子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为官,进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目标。一旦登科,即为鲤鱼跃龙门,身份有了质的变化,因而科举也成为众多底层人物改变自己及其家人地位的途径。正是因为这一功能,科举制度被众多学者认为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之功效。
  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科举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全社会共同的追求。但是漫长的科举道路真的如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吗?
  一、明朝选举之法的局限性
  明朝“選举之法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 b。四种方法各有侧重,在不同时期,地位也不一样,但都可以实现读书做官的目的。举荐主要实行于明朝初年,后因采用专门的科举考试而废除,因其实行时间短,影响较小,故本文不讨论这一途径。另外三种途径,虽然看起来入仕的途径还是比较丰富,但是,这种丰富只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其弊端也有不少。有明一朝并不是谁都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些人被排除在科举之外。
  首先,女性被排除在外。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属于男子的附庸。除此之外,自古便对女子拥有才智有错误的看法,认为女子拥有才智,是社会祸患的根源。从先秦时期的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到明清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说明这一认识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基于这一错误的认识,古代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因此她们是一个远离学校的群体,更别说参加科举考试了。因此,这几种入仕途径,全部将女子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整个社会近一半的人口排除在外。虽然她们可以凭借其男性家属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把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总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接、有效。其次,贱民禁止参加科举。中国古代除了将百姓简单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等之外,在此之下还有更低一等级人存在,称之为贱民。贱民制度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要有等级的存在,贱民制度就不会消失。c 明朝有大量关于贱民的记载,并将之规定为奴婢、倡优和隶卒,我们把这类被法律明文记载的贱民称为传统型贱民。除了这类之外,还存在一些法律没有规定其贱民身份,但因其从事低贱职业、被人看不起的人,也被称为贱民,这类人在明朝大概分为乐户、丐户、伴当、世仆、疍户、九姓渔户。无论是被法律规定为贱民的群体,还是因从事低贱职业而被百姓视为贱民的群体,他们都不能参加科举,更没有做官的权利。除此之外,他们的后代也跟他们一样,同为贱民,也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只有当他们改变贱民身份,他们三代之后的后辈才能取得平民身份d,进而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如此一来,这一类人想要改变其低贱的社会身份,实现阶层的跨越的道路就变得坎坷崎岖了。
  从这一系列的限制来看,明朝的科举并不是对全社会的人无条件开放,由于其对女性的排斥,再加上还有其他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广大人群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说:明朝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不足全体人员的一半。仅从参与率来说,科举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贡献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投入甚巨的科举之路
  《明史》记载,明朝“科举必由学校”e,即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必须进入官方兴办的学校。虽然有学者认为“明朝的科举并非必由学校”f, 但是笔者认为,即使科举不是必由学校,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承担着大部分科举应试者的培育工作,只有小部分的人才是通过其他渠道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该章节主要讨论仕子由学校走上科举之路的花费,一方面是因为史书关于这部分有详细的记载,能够提供充分的史料证明;另一方面则是从结论的代表性出发。
  明朝学校分为两类:京师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这两者并不是初级学校与高级学校的关系,而是等级平等的,都是政府主持开办的官学,当中的佼佼者都可以参加科举。学生进入官学,即取得生员身份。然而,想要取得生员身份,却是有要求的,明初规定生员要从“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选充……年及十五之上,已读《论》《孟》四书者方许入学” g 。到成化三年(1467)放宽了条件:“选择子弟年十五、十六以下,资质聪明俊秀者方许入学”,由此可见,想要获得生员身份,并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要从小表现出读书的天赋。
  “一个资质上佳的学生若立志科考,便需要五岁习字,十一岁熟记四书五经,十二岁精通作诗并于之后开始学习八股文写作。” h 如此一来,他才有很大的几率在之后的各级别考试中脱颖而出,顺利登科入围。当然,这只是针对普通平民而言,对于那些权贵家庭或者拥有庞大财富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子弟要获得生员身份就简单多了。权贵家庭可以依靠祖辈的功劳,获得朝廷的赏赐,获得“荫生”,富足之家可以通过向政府捐献财物,而为家庭成员谋得“捐纳生”。通过这两种途径,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生员称号,从而获得参加更高一级科举考试的资格。而平民之家的成员,就须如上文中所说的那样,从小就表现出读书的天赋,并加以培养。
  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都是依靠农业,因而总收入都不是很高,人均“基本维持在6公石小麦上下,相当于今天的391公斤,按照1990年美元计值为200美元左右” i 。而科举之途却是一条需要投入巨量财富的道路,士子们不仅需要承担读书期间的日常花销,其他需要花费资金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考试费、参加科考的路费及期间的食宿费,甚至有时还需要给学院师长、主考考官供奉。这些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对于一个传统农业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更何况一旦走上科举道路,在考取功名之前,考生往往都是与青灯黄卷做伴,不事生产。在古代这种生效效率低下的社会,少了一个青壮年劳动力,无疑会对家庭收入造成巨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美狄亚与李莫愁,一个是古希腊悲剧欧里庇得斯同名戏剧人物,是被誉为世界文学史第一位觉醒的女性形象;另一位是金庸笔下让人闻风丧胆的“赤练仙子”。她们两位都是敢爱敢恨的烈性女子,并且都把爱情当作自己的生命来看待,然而都没能避免被抛弃的下场。与大多数女性不同,她们都采取激烈报复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尽管这两个形象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社会,但爱情经历和命运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描述了两位女
摘 要:以“狼”为叙事题材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中并不罕见,这类小说通常将“狼”作为人的对立面,作品中凡是涉及“狼性”的存在体,都是十恶不赦的象征,人们避之不及。但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狼”形象,却颠覆了历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狼的幻象,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狼”文化世界。在物质水平提升,思想资源匮乏的今天,关注这个转变的文学现象,并探析其背后隐含的表述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贾平凹的《怀念狼》和
摘 要:严歌苓是当今海外最具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曾获得过许多大奖。本文通过细读原著,并与作者其他作品以及与同类型其他作家比较,来探讨《少女小渔》的语言特点以及它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粗放 细腻 表现手法  《少女小渔》是严歌苓于1992年4月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聚焦于当时国内掀起的“出国狂潮”,讲述的是主人公小渔跟随男友江伟出国,为取得“绿卡”,不得
摘要:解读爱丽丝·门罗小说《侵犯》中的多层次主题。首先,其通过多个叙述者之间的补充和拆解,造成了对绝对真相的怀疑和记忆的重新构建。其次,女主角劳莲的性格特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和叛逆色彩。再次,通过一连串对女性的侵犯行径,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最后,通过德尔芬前后态度的变化,折射出对人性自私本质的确认和对真爱的质疑。  关键词:爱丽丝·门罗《侵犯》主题内涵  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门罗是诺贝
摘要:本文对南宋词人姜夔的《齐天乐·蟋蟀》进行了较微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审美鉴赏,勾画了词中表现的六幅蟋蟀图。全词含蓄地表达了悲秋感时、离愁别绪、家国之痛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幽暗而富于质感的美,体现了俗世的苍凉和灵动。  关键词:姜夔 《齐天乐·蟋蟀》 《豳风·七月》  “蟋蟀吟”是古题,小小的蟋蟀,触发着古往今来的人内心的种种愁绪:惜时、伤离、家国之思……南宋末年姜夔的《齐天乐·蟋蟀》,也
摘要:藏族吉祥图案是藏族艺术的代表之一,体现了藏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本文以藏族吉祥图案中最有代表性的“八吉祥徽”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八吉祥徽”的图案与色彩艺术特点,并在藏族吉祥图案与现代设计之间寻找契合点,提出藏族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再设计的可能性。  关键词:吉祥图案 色彩 “八吉祥徽”  一、藏族吉祥图案  藏族是我国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极
摘 要:作为一部主题多重深厚的小说,《霸王别姬》的内涵不仅仅局限在表达对国粹京剧艺术的缅怀和纪念,也不单单是感怀梨园艺人的人生沧桑,我们循着作者描绘出的一条独特而明晰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书写的线索,逐渐将其延展到对人,尤其是对老中国女性的生存处境、情感、命运的寻找和发现上。把小说中的菊仙、程蝶衣两个人物置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那个时代相似又不同的身份内涵,不仅有利于我们发掘作者在创作背后赋予角色的
摘 要:朝鲜诗人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为背景,再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风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与差异。作品以写实笔法描绘出“辽东—山海关—北京”驿路上的中国北方生活图景,其中对外交仪节的记录、风物民俗的观照,以及文化交流的叙述,均透过“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完成,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深入研究18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了解中朝
摘 要: 王安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大多是隔阂的和间离的,这种特征在文本中表现为母亲“母性”的丧失、母的压制与女的反抗以及随着年龄增长女儿对母亲由对抗向认同态度的转变。这种特征性关系的设定则主要表现了作家表现女性主体性的潜意识追求。  关键词:母女关系 认同 女性主体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子女应该具有的家庭美德,它意味着子女对父母的服从与尊敬。父慈子孝、慈母爱女的亲子关系自古以来被大家所歌颂和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手段,将其应用于初中写作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鉴于此,本文从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的几个环节展开探讨,针对作文选材、作文写作流程、作文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作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57-02  A Probe into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