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方言多功能詞“給”“叫”的用法及其來源

来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亳州方言“給”和“叫”各種用法之間具有概念上的密切關聯,其多功能性是語義演變的産物.“給”的主要語義演變路徑是:“給予動詞→受益介詞→人物終點介詞→伴隨介詞→並列連詞”“給予動詞→使役動詞→被動介詞”“給予動詞/受益介詞/使役動詞→處置介詞”等;“叫”的語義演變路徑是:“‘叫讓’義動詞→使役動詞→被動介詞/假設連詞/工具(/材料)介詞/依憑介詞”“使役動詞/工具(/材料)介詞→處置介詞”.
其他文献
現代學者大都認爲近代漢語語氣詞“那”在魏晉時期已經産生.筆者(朱慶之1991)根據中古佛經中的大量“那”“耶”異文資料認爲,中古時代寫作“那”的句末疑問語氣詞其實都是“
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度,主要指的是县级别城市管辖区域内,将现有的、独立的、分散的文化馆进行有效联系,最终形成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其整体建立流程需要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
“故當”在中古時期是一個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彙形式,既可以作爲短語使用,表示“所以應當”或“仍然應當”“依舊會”等,意義可以從其組成成分“故”和“當”的意義來推知,在
本文利用接觸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及國內個案研究,以元代直譯體文字作爲考察對象,系統探討了其所反映的元代蒙式漢語的蒙漢語碼轉換機制,指出:中介語的語音系統匹
志村良志(1995[1984])曾言,在漢譯佛經盛行的過程中,“破格”的語法和文體任意的、無拘束的發展起來.然而梵漢佛經對勘的材料顯示,許多所謂的“破格”皆有規律可循,即爲漢譯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艙)/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
收益管理作为一种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新型经营管理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酒店?航空业等传统的服务行业,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产业已开始与制造业发生融合,其产品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无形产品”,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产品服务系统就是一个典型。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 System, PSS)是一个由产品?服务?既定的支撑结构所构成的系统,它在使产品(包括内涵的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