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思考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g1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并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劳动技能,更应强调的是“劳动育人”。本文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及时代性优势,进而明确了中学地理教学在引领学生劳动价值取向、拓展学校劳动教育新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能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担当。
  关键词: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新形式;中学地理教学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隔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握劳动育人导向,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两次文件都一致要求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中学地理教学在学生的劳动教育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能否成为重要担当?
  一、中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的优势
  劳动教育肩负育人重任,需不断探索和丰富其内容及实施路径。中学地理课程实践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1.生活性
  中学地理课程倡导结合生活性的内容,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问题、现象和景观等,地理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致力于教给学生对现在和未来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生活性。劳动与劳动教育离学生并不远,劳动寓于生活之中,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存在。生活中的很多地理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劳动的对象和劳动教育素材。如不同季节外出旅游地的选择、衣物装备的准备、旅游线路的规划、部分旅游景观的欣赏与讲解,户外露营场地的选择、遭遇一般自然灾害自救方案的施行,环保与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及实践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劳动的对象,纳入勞动教育范畴,使劳动教育凸显生活性,让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劳动的乐趣以及劳动的价值。
  2.乡土性
  乡土性与乡土乡情密不可分。乡土乡情是乡土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和补充,在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学校所在地环境)、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感受家乡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感受家乡的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乡土)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乡土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场所和内容的选择上。劳动教育的本义是要实现“劳动育人”,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育人优先、适度合理的原则,选取劳动教育的场所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从乡土乡情出发,突出优势乡土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当然,家乡的变化、家乡美好生活、家乡劳动人民的质朴勤劳与智慧也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些乡土资源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极好载体。
  3.时代性
  中学地理课程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课程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渗透了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回答了众多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地理话题;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关注新时代对学生的地理素养要求;顺应发展需要、紧随时代步伐。
  中学地理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该属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促进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并使新工种涌现与旧工种消亡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以知识和科技为支撑的脑力劳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应在发展中求变以顺应时代要求。如利用地图软件(共享单车、电动车)体验快递员(外卖员)穿梭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劳动状态、为城市新楼盘设计广告词、在市区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摆地摊……这些与当下潮流相适应且需要利用地理新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劳动便是劳动教育时代要求。
  二、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引领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功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所涉及的知识广泛、多样,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的素材,引领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
  1.感恩劳动人民
  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归根结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坚守与付出。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热爱劳动人民,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何突破地理的纯学科限制,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应该且必须成为地理教师们思考的课题。
  以2019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人教版第二册)为例,教材选取基本社会经济活动作为教学内容。作为参与者与推动者,劳动人民在基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影无处不在,具有突出贡献(表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内外的相关信息,顺势而为,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即在享受他人劳动成果的同时不忘感恩劳动人民。
  2.尊重劳动成果
  学生在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劳动成果大致分为两类,即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成果,他们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学生不知生活物资从何而来,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度消费、攀比消费,浪费严重等现象。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缺失。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体验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根据一般的生活需要,学生可能接触到粮食(大米、面粉)、蔬果、水产品和肉类,这些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生产,需经过多个环节最终才能成为商品。如大米来自季风水田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具体田间作业分为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收割→干燥→筛选8道流程。水稻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夏秋的旱涝灾害,春季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都会限制水稻的正常生长。为确保高产、稳产,必须对水稻生产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兴修水利;在生长环节,水稻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和杂草的影响,农民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工作,如定期喷洒农药。这些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真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他文献
摘 要:实践活动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太湖流域的开发为例,从研读分析文献资料、沙盘材料准备、沙盘制作与演示等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设计及实施,有利于地理学科四大基本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流域;太湖;开发治理;活动设计;学科素养  一、活动背景  1.课标内容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本节课的课程标
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活动化教学则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路径,它的构建需要教师用独特的视角研读课程教材、挖掘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专家视角,瞄准价值原点。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由专家创造并阐释的,其最適合阅读的对象是成人,而非学生。每一个知识的背后都有自身的原点价值,即原始形态和最初的价值。当教材编者把这些原本由专家创造、成人运用的知识,通过遴选、加工、转化为教材形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师范生开展学科德育,有助于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中国地理”为例,探究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和实践。课程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全程融入,拓展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生成”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多个环节,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