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建工程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应用非常广泛,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土建工程的质量。本文作者通过论述土建施工技术的意义,分析了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总结了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施工要点控制,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过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土木建筑行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物的质量就显得越来越
重要。而混凝土施工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很大。混凝土施工
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部分。对混凝土的强度、完整性、耐久性等多个方面都有要
求,在施工过程中,从制备混凝土、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保养各个步骤都是需要注意的,需
要对各个部分都进行质量控制,以实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1、混凝土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原材料造成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方便运输及拌和混凝土,大多采用商品砼进行现场施工。长距离、长时间运输已经拌和好的混凝土势必会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变大、变稀等情况的发生,因此难以确保混凝土的正常质量。如果在现场拌和的混凝土材料中,细集料和粗集料本身的含泥量过大而没进行冲洗或者冲洗不够完全,会导致拌和的砼强度降低,不符合标准。另外,粗集料级配系数不符合要求,砼中水泥、水、沙、石配料比例不够准确,因此极有可能会因为水泥浆不够而导致现浇的砼构件出现一些蜂窝麻面等情况,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将大打折扣,甚至质量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2混凝土施工工艺造成的问题
(1)模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在混凝土浇筑前模板组合安装是一项十分严格而精细的工作,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相关模板的安装及拆卸防护方案设计,同时也没能给出一些相关的规范说明。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于模板的制作、拼装及和模等都无法做到精确,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出现了诸如变形和开缝等情况。这些均可能导致砼浇筑出的构件出现漏浆、变形和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使混凝土构件失去规范要求的强度性能。(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中的问题。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拌和的时间不够导致水泥没能进行充分的水化反应、在施工中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没能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配料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其成型后的强度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现浇构件的振捣不密实、振捣的部位不完整、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不够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浇砼构件在成型后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
(3)混凝土浇筑中温度测量存在的问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测技术是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重要技术要求之一,尤其是现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施工中经常使用大体积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对混凝土浇筑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可以防止在底板产生温度裂缝。然而,混凝土在进行温度测量过程中,必须对各层温度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其温度的特性进行分析。施工中使用的温度传输器通常是电阻型温度计,在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测温点和测温线分步施工,首先要选定位置、编订记号并定位,然后开始进行温度测量。但是,在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位置选定不够合理,测出的温度精确度较低,使混凝土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进而产生裂缝。
1.3养护技术造成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还应该对浇筑完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目的是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控制,以此来降低其内外的温差,使之满足砼抗力方面的有关要求。混凝土浇筑完后应该用塑料布覆盖,特别是冬季还应在塑料布的基础上进行防寒毡覆盖,做好保湿保温工作,避免砼表面由于脱水产生裂缝。此外,还应该注意设置一些隔热层,以此来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降低。
2、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施工要点控制
合理选择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对砼的配合比进行优化配置。合理选择原材料和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能够使砼的防裂性能大大提高,同时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极限拉伸的变形能力,以此来减小线膨胀系数。
2.1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特别要防止砼表面的温度出现骤然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冬季一般可以通过使用低温水进行混凝土搅拌,在夏季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冷水或者冰水进行混凝土搅拌。骨料使用之前要对骨料进行冲洗,以降低骨料的温度,同时要注意避免骨料的曝晒等。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冬季混凝土浇筑后12h之内,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大幅度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起到降低砼表面温度梯度的作用。
2.2选择适宜的施工天气
选择较适宜的天气进行混凝土浇筑,特别是夏季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炎热的天气。
2.3改善边界约束条件及构造设计
在结构孔洞四周的变断面转角部位或者转角处,由于温度变化及混凝土的收缩会导致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又会直接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可以在变断面部位作局部处理,使断面进行缓慢的过渡,同时也可以增配一些抗裂的钢筋。抗裂钢筋要尽可能采用小间距和小直径,并采用全截面进行对称配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一般全截面的抗裂钢筋含筋率应该控制在0.3%~0.5%,通过实践发现,在含筋率<0.3%时,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2.4改善浇筑过程中的施工工艺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浇筑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一般采用“同一坡度、分層浇筑、一次到顶”的原则,以此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同时可以防止由于混凝土沉落而产生的裂缝。为了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还可以采取二次振捣,即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此来排除混凝土泌水在骨料和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空隙及水分,并提高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握裹力,最后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10%~20%,最终达到提高砼抗裂性的目的。目前混凝土的浇筑一般使用泵送混凝土,在泵送混凝土的表面一般水泥比较厚,浇筑完2~6h后,应先用长刮尺根据设计的标高刮平,接着采用木抹子进行反复搓压,以使它的表面达到密实要求。在砼初凝前使用铁板压光,以减少砼表面水分的散发,同时可以控制砼表面的龟裂。
2.5验收混凝土质量
验收工作是混凝土施工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要进行两项步骤:首先是混凝土的外部情况和几何尺寸;其次是它的抗压强度。这两项步骤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其原因在于,多数情况下,通过混凝土的外观就可以判断出其内在的质量。混凝土外部工作的验收主要是检查表面是否出现裂缝、空洞大小是否合理、连接部分的松紧程度、露筋比例是否科学、麻面程度和蜂窝是否正常。如果上述指标未达到标准,要及时进行返工和加固工作。检查几何尺寸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测量工作,检测其构件能否满足使用功能和后续的施工工作,并且要评定产品的质量等级,看其是否达到合格的程度。
3、结语
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管是浇筑前原材料的选择还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和方式、温度的控制等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温度裂缝的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混凝土浇筑。本文主要提出了一些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施工工艺,希望这些工艺的采用能够提高房屋质量,为土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施工措施的提出,对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浅谈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2.7.
[2]李宁.浅析土建施工技术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16.
[3]王凯.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5.
[4]陈刚.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中华建设,2012.2.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过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土木建筑行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物的质量就显得越来越
重要。而混凝土施工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对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很大。混凝土施工
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部分。对混凝土的强度、完整性、耐久性等多个方面都有要
求,在施工过程中,从制备混凝土、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保养各个步骤都是需要注意的,需
要对各个部分都进行质量控制,以实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1、混凝土施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1混凝土原材料造成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方便运输及拌和混凝土,大多采用商品砼进行现场施工。长距离、长时间运输已经拌和好的混凝土势必会导致混凝土水灰比变大、变稀等情况的发生,因此难以确保混凝土的正常质量。如果在现场拌和的混凝土材料中,细集料和粗集料本身的含泥量过大而没进行冲洗或者冲洗不够完全,会导致拌和的砼强度降低,不符合标准。另外,粗集料级配系数不符合要求,砼中水泥、水、沙、石配料比例不够准确,因此极有可能会因为水泥浆不够而导致现浇的砼构件出现一些蜂窝麻面等情况,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将大打折扣,甚至质量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2混凝土施工工艺造成的问题
(1)模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于混凝土的施工,在混凝土浇筑前模板组合安装是一项十分严格而精细的工作,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相关模板的安装及拆卸防护方案设计,同时也没能给出一些相关的规范说明。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于模板的制作、拼装及和模等都无法做到精确,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出现了诸如变形和开缝等情况。这些均可能导致砼浇筑出的构件出现漏浆、变形和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使混凝土构件失去规范要求的强度性能。(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中的问题。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拌和的时间不够导致水泥没能进行充分的水化反应、在施工中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没能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配料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其成型后的强度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现浇构件的振捣不密实、振捣的部位不完整、振捣棒的插入深度不够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浇砼构件在成型后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够等质量问题。
(3)混凝土浇筑中温度测量存在的问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测技术是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重要技术要求之一,尤其是现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施工中经常使用大体积的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对混凝土浇筑温度进行有效控制可以防止在底板产生温度裂缝。然而,混凝土在进行温度测量过程中,必须对各层温度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其温度的特性进行分析。施工中使用的温度传输器通常是电阻型温度计,在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注意测温点和测温线分步施工,首先要选定位置、编订记号并定位,然后开始进行温度测量。但是,在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位置选定不够合理,测出的温度精确度较低,使混凝土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进而产生裂缝。
1.3养护技术造成的问题
混凝土施工结束后,还应该对浇筑完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目的是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控制,以此来降低其内外的温差,使之满足砼抗力方面的有关要求。混凝土浇筑完后应该用塑料布覆盖,特别是冬季还应在塑料布的基础上进行防寒毡覆盖,做好保湿保温工作,避免砼表面由于脱水产生裂缝。此外,还应该注意设置一些隔热层,以此来实现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有效降低。
2、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施工要点控制
合理选择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材料,对砼的配合比进行优化配置。合理选择原材料和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能够使砼的防裂性能大大提高,同时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极限拉伸的变形能力,以此来减小线膨胀系数。
2.1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特别要防止砼表面的温度出现骤然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冬季一般可以通过使用低温水进行混凝土搅拌,在夏季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冷水或者冰水进行混凝土搅拌。骨料使用之前要对骨料进行冲洗,以降低骨料的温度,同时要注意避免骨料的曝晒等。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冬季混凝土浇筑后12h之内,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大幅度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起到降低砼表面温度梯度的作用。
2.2选择适宜的施工天气
选择较适宜的天气进行混凝土浇筑,特别是夏季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炎热的天气。
2.3改善边界约束条件及构造设计
在结构孔洞四周的变断面转角部位或者转角处,由于温度变化及混凝土的收缩会导致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又会直接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可以在变断面部位作局部处理,使断面进行缓慢的过渡,同时也可以增配一些抗裂的钢筋。抗裂钢筋要尽可能采用小间距和小直径,并采用全截面进行对称配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一般全截面的抗裂钢筋含筋率应该控制在0.3%~0.5%,通过实践发现,在含筋率<0.3%时,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2.4改善浇筑过程中的施工工艺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对混凝土的浇筑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一般采用“同一坡度、分層浇筑、一次到顶”的原则,以此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同时可以防止由于混凝土沉落而产生的裂缝。为了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还可以采取二次振捣,即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此来排除混凝土泌水在骨料和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空隙及水分,并提高混凝土与钢筋间的握裹力,最后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10%~20%,最终达到提高砼抗裂性的目的。目前混凝土的浇筑一般使用泵送混凝土,在泵送混凝土的表面一般水泥比较厚,浇筑完2~6h后,应先用长刮尺根据设计的标高刮平,接着采用木抹子进行反复搓压,以使它的表面达到密实要求。在砼初凝前使用铁板压光,以减少砼表面水分的散发,同时可以控制砼表面的龟裂。
2.5验收混凝土质量
验收工作是混凝土施工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要进行两项步骤:首先是混凝土的外部情况和几何尺寸;其次是它的抗压强度。这两项步骤是相辅相成的,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其原因在于,多数情况下,通过混凝土的外观就可以判断出其内在的质量。混凝土外部工作的验收主要是检查表面是否出现裂缝、空洞大小是否合理、连接部分的松紧程度、露筋比例是否科学、麻面程度和蜂窝是否正常。如果上述指标未达到标准,要及时进行返工和加固工作。检查几何尺寸主要是通过实际的测量工作,检测其构件能否满足使用功能和后续的施工工作,并且要评定产品的质量等级,看其是否达到合格的程度。
3、结语
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管是浇筑前原材料的选择还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拌和方式、温度的控制等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温度裂缝的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混凝土浇筑。本文主要提出了一些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施工工艺,希望这些工艺的采用能够提高房屋质量,为土建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施工措施的提出,对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峰.浅谈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2.7.
[2]李宁.浅析土建施工技术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16.
[3]王凯.土建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5.
[4]陈刚.土建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中华建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