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灵动的语文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進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
  【关键词】 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近年来,全新的语文学习观走进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日趋开放、活跃。我校在县领导提出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大形势下,提出了“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灵动的语文课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体验、感悟,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共鸣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
  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理解和期待,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深入体验、感悟,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面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性学习能让学生感悟文本深层的东西,有利于课文的深度理解,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形成个性化的体验感受,在学生心灵上留下不易磨灭的烙印。我们的课改中的“先学后教”就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读书,去体验课本的内涵。只有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用心体验,尽情涵咏,才能读出课文中的“味”来,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二、发挥想象,让学生与文本共染
  语文课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在教学中设计的当堂检测中,有一个理解“脱鞋绾裤”,我在教学时,没有单纯停留在识字记忆的层面,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言应用中加深理解,巩固。有一位同学说:“老师,下雨了,我家院子里的水太大,妈妈就要脱鞋绾裤,然后过河似的出去。”教室里同学听后,笑了,笑声中留下的事牢固的记忆。
  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美丽的夜晚,父亲和儿子都有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点燃学生想象的热情。有了教材这个载体,学生就可以将生活积累与课文中的信息融为一体,从与文本共染。
  三、实践,让学生学会生活
  实践出真知。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如果说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天然的布景,那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后,我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以所在的地域为阵地,利用星期天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有哪些污染源,污染程度怎样,还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想一想,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或改善环境,并要求学生联手写出考察报告。通过调查走访,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如开展“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废旧物品重新再利用;自办小报,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片做成展板,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爱我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义务宣传;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污水、废气;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
  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教学口语交际的内容时,先确定了几个话题,给学生10分钟做准备,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中,发现学生的好多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
  原来,只要给学生空间,他们便能用生活中的经验,用事实说话,锻炼语文的实践能力。
  四、积累,让学生与知识共舞
  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才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有后劲,享受到语文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常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信息量,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教他们学会积累的方法。
  在班内,我们开展的“课前两分钟”的活动,让学生讲故事,背课文,背弟子规,读日记,读优秀习作,读名言,为了让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我还让学生自己积累,展示积累本,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积累带来的效益和乐趣。
  五、结语
  当然,语文教学要彻底摆脱历史的羁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崧舟老师曾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这样的课堂,我们感受灵动,感受生命的价值,我们只要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灵动的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当前黔南地区中学体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解决黔南地区体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黔南地区中学体育信息化素养工作的进程,是当前黔南地区中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黔南民族地区 中学体育信息化 教学素养现状 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4-0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观察调查法,对黔南民族地
水库移民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水库移民效果评价有利于移民工程的有效实施,它是伴随着水库移民工程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采用了综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优点的
【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宋词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走进词人、走进词人创设的意境,引领他们去品味字词句的精彩,体会词人的心声,记下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宋词的魅力,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味。  【关键词】宋词教学 吟读 品读 环节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5-0
【摘要】关于西方儿童观,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古典时期的儿童观、中世纪时期的儿童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启蒙时期的儿童观,再到儿童宗教观,以及现当代的儿童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地域以及文化的不同,人们对儿童观也有自己不一样的独特想法和认识。  【关键词】儿童观 儿童 历史 演变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40-02  中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工业文明,同时以失去人类与之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也伴随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破坏力,并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
本文评述了农产品、食品中蛋白质和硝基氮含量的测定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凯氏法的化学方法的近期改良及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定标方法及应用。另外阐述
推免制度作为研究生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能够多样化选拔优秀生源,但目前一些高校的推免行为存在推免标准不够公正合理,推免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并且对推免生的来源存在一些不合理的
本文在分析总结基坑支护理论的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介绍经过若干工程实例验证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水泥土桩、锚拉排桩三类支护结构设计的合理计算模型。
教育实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课,是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初步锻炼的重要方式,是高师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环节。认真高好集中式教育实
本文介绍了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及国际上有关鸣禽类发声核团的研究内容,对于近年来的研究内容介绍较多,尤其是对鸣禽类的性二形性、发声核团的神经元再生、发声核团的季节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