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联动 建设生态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桐柏县在《中原经济区规划》和南阳市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被定位为大别山生态区,沿淮生态走廊,为加快推进桐柏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生态城镇建设目标,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强力推动,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集镇为支撑,县城综合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城镇集聚、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关键词】生态城镇;城乡一体化;四级联动
  1.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县城。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县城建设的根本
  (1)多元化投入资金,进一步拉大城区框架,完善城区功能,提高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围绕七纵九横道路发展轴线,坚持改造与新建相结合,拉大框架与完善功能并重,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实施老城区、新城区、产业集聚区、淮河源景区、龙潭河景区“五区”并举,加快新区34项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建了新区12条道路,完成了老城区10条主次干道的升级改造,推行BT模式,启动实施了新312国道、经七路北段和甲九路北段等工程,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县城承载力显著增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人口增到10万人。
  (2)突出功能分区,连片开发,全面推进县城广场、公园、街道、河道的亮化、硬化,做到一街一景,修一路、绿一线,路移景换。先后建成了宣传文化中心、淮河源广场、临淮公园、三和园、淮北中心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更新改造污水管网24公里,疏浚河道12公里,新建橡胶坝6座,重力坝2座,形成人工水面40余公顷;包装改造城区桥梁栏杆16座,对教师新村一河两岸实施疏通拓宽加高加固和沿岸道路综合改造,为居民提供了亲水近绿自然生态空间,打造了山水相依的美丽山城。
  (3)加强节能意识,倡导低碳、节能理念,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减排和节能宣传,年初同施工企业签订建筑节能目标责任书,起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大建筑节能监管力度,由于节能意识不断提高,监管机制有效推行,我县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实施率达95%以上,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98%,散装水泥率达43%,大大减少了有机消耗和城市污染。
  (4)推行县城建设精细化管理,成立市政城维分公司,制定市政设施养护管理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动态监管维护,全天候巡查,做到随坏随修,同时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开挖审批制度,实现建设与养护的有效衔接,巩固县城建设成果。
  2.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建设生态集镇
  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为总载体,按照“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原则,全面推进生态集镇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以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新建了一大批道路、供排水、垃圾中转站、小区、游园、广场等功能性工程,完成了16个建制镇的垃圾中转站建设,集镇道路硬化率达100%,路灯配套率达90%,绿化覆盖率达32%,自来水普及率达96%以上,小城镇框架进一步拉大,集镇、镇区网络结构更加合理。
  (2)实施特色发展模式。引导乡镇根据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生态集镇发展模式:路域经济发展模式(沿路乡镇依托312国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兴办市场和工业小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如省特色旅游名镇淮源镇,利用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观有利条件大力建设人文景观,打造旅游名镇);产业支撑发展模式(依托主导产业和规模效益来发展完善小城镇,如毛集镇花生交易市场,已成为豫西南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安棚碱硝化工城,埠江镇轻工业专业园区,已成为桐柏西部工业重镇)。
  (3)实施中心镇带动战略,为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按照要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的意见》,培育重点镇,以点带面,推动小城镇竞相发展,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镇、星级镇、市50强镇和特色名镇,目前,我县已有国家级重点镇2个,省重点镇1个,市重点镇2个、市星级小城镇11个,市50强镇5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中州名镇1个。
  3.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设生态村
  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的建设标准和“消除空心村、迁并深山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村容镇貌综合整治活动,引导农民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路障、清粪堆)、“五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房、改圈)和“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治理;引导乡镇创新生态经营模式,利用自然湿地、沼泽地建污水渗透处理池,实施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既节约了土地,实现废物再利用,又有效改善了农村水清气洁的生活环境。
  4.深入开展“生态示范户”、“绿色机关”、“绿色工地”、“绿色小区”等评比创建活动,建设生态示范户和绿色庭院
  下步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进一步提高认识,推进城乡一体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小城镇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建立激励机制,纳入目标管理,构建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镇体系,以项目拉动产业集聚、各种因素集聚,拉动城镇化发展,同时推动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向农村社区投入,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让更多人享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成果。
  4.2科学编制规划,构筑具有淮河源特色的城镇体系
  首先是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尽快完成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和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明确集镇在全县城镇体系中的等级结构、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功能定位及中心村的性质、规模和产业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认真修编镇村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淘汰、减少零星村落,坚决制止沿交通要道乱建房屋现象,引导农村向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其次是以“生态城镇”为主体特色,在山、水、绿上做文章,不断充实集镇的内涵,彰显集镇的灵魂,提高集镇的品位。
  4.3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小城镇的集聚能力
  产业是立镇之本,兴镇之基。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明确城镇功能和产业定位,强化产业支撑,把集镇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并把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作为小城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为加快小城镇人口集聚和激发城镇活力创造条件。
  5.结语
  虽然我们在探索生态城镇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城乡一体化及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包双叶.社会结构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基于中国特殊经验的研究[J].天中学刊,2012(01).
  [2]包双叶.文明双重性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杨小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2011(15).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阳谷县农田水利资源生态环境的建设状况,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布局和目标,实现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生态建设;阳谷县  1.基本情况  阳谷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土层松散,土地较为肥沃。地面高程在36.5~43.2米之间(1956年黄海),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地面平均坡降在1/6500左右。由于受黄河泛滥、沉积的影响,微地貌变化复杂,岗、坡、洼相间分布。阳谷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新型经济组织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我国的税法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农民合作社涉税业务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盲区,使相关涉税业务缺乏政策的指导,不利于合作社和税收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业务;会计核算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涉税业务中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根据财税[2008]81
应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c-myc原癌基因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急粒患者骨髓细胞c-myc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并对急粒c-myc表达增高与急粒的恶性表型及预后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摘 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加强有利于林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林业建设时应该重视科技作用,优化创新,促进林业技术推广。本文站在当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从中得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应对策,希望对林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林农  虽然国内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原来粗放型朝绿色环保型发展,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遇到相应的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09年8月94例ADEM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及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农田水利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所以,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混凝土技术的好坏水水利工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对整个水利工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且原材料的使用成本较低,这样以来可以使延长水利工程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建设的投入,农机建设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也在逐年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机建设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日渐突出。如何做好平安农机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本文就现今平安农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希望对我国平安农机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