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诗意浓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被称为“重阳节”,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我国古诗中描繪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今夕重阳秋意深。篱边散、嫩菊开金。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臂上茱萸新。似旧年、堪赏光阴。百盏香醑且酬身。牛山会难寻。”词中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特有的风物景象,展示了深秋时节的萧瑟苍凉、菊花独傲的节日景象,而且描绘了人们过节的民俗方式,臂系茱萸,尽情享受寥廓高远的良辰美景,概括出当时知识分子超脱疏放的高远情怀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诗人崔国辅的《九月九日》一诗,更是把重阳节人们赏菊饮酒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细读之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江边度重阳的彩色画卷。诗人陈师道则从重阳节所见景物下笔,创作了《九日寄秦觏》一诗:“疾风回雨水明霞,涉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并将重阳佳节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的习俗巧妙地糅合为一体,蕴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既有实景,又有虚构,其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重阳节正值深秋时节,此时百花多已凋谢,唯有菊花开得正旺,因此重阳节里咏菊花就成了古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郑谷的一首《菊》对菊花予以很高的赞誉:“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中写了重阳的美丽秋景,晨曦下的池岸,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而晶莹,散发着缕缕芳香。它静静地开放,从不羡慕瓦松的高度,更显菊的高尚气节。菊花那金黄的颜色给秋天带来别样的美丽。黄巢曾有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来九月八日接近重阳时,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金黄的菊花,像穿着黄金盔甲一样,气势恢宏,令人赞叹。而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却写了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在重阳宴席上看到的都是青年才俊,自己却是两鬓斑白,但他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便以“白菊”自喻,幽默情趣中透露出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菊花向来被人们誉为花中“隐士”,而重阳的菊花和茱萸这两种植物是断然少不了的。宋人给菊花起了个雅号叫“延寿客”,把茱萸称之为“避邪翁”,重阳有了这两种“宝贝”,我想老人们的重阳节定然过得开心快乐。故而在写“重阳”的古诗词里,把菊花和茱萸并举,唐代李颀有诗云:“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美物、美食,令人向往。唐代的韦安石则写道:“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读来令人仿佛看到金秋菊香萸艳的美好景色。
  由于重阳节的季节原因,导致了它在一些诗人眼中,有一些没落和低沉。一阵秋风起,便将那些身处乱世之中,或贫困潦倒或怀才不遇的诗人的悲秋之声勾起。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九月蓝田崔氏庄》有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差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的开头即抒发了诗人的悲秋之患。尤其后两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悲催忧虑之情。在杜甫的悲秋意识里,既然事事皆不尽如人意,那么心情又怎会好起来呢?人活得没质量,秋又如何?重阳又如何?再美的景色也难收眼底。全诗读将起来,给人以悲郁苍凉之感,这亦如诗人当时的年轮与际遇的真实写照,耐人寻味。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唐代边塞诗人之称的高适在《重阳》里曰:“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的苏轼在《丙子重九》中曰:“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明末清初的著名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亡之作》中曰:“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明代进士文森在《九日》中曰:“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这些悲秋之作,或忧国忧民,或抑郁填膺,虽所处年代不同,但都以借秋抒郁,表达了诗人感叹离愁悲绪、时运不济、不得志之情。
  但是悲秋只是重阳节古诗词中的一部分,毕竟在更多人眼里,秋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们善于用优美的词句将画卷展现,让读者收获美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里云:“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首诗看似平淡,却清新质朴,精妙绝佳。由远至近,借物抒情,将一幅淡雅的水墨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未入其境,却满眼秋意。更让人忍不住对即将来临的重阳节寄予憧憬,期待与故友重逢后,一起登高赏秋,吟诗赋兴,开怀痛饮,共叙别情。 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正在闽西征途之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触景生情,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仅仅四十多个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泞秋的战地风光,是那么鲜明爽朗;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又是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不仅不会感到肃杀之气,反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其他文献
李纨笑道:“这都是凤丫头的过失。你们俩人昨儿看见凤丫头来没有?”探春道:“我们昨日原也想瞧他去呢,因为太太差人告訴说教他们静静的将养一天,不必彼此来往,吵吵闹闹的,所以我们昨儿也都不曾过去瞧他。”宝钗忙道:“既是如此,过会子我也和你们一块儿看看他们去。”湘云道:“既是宝姐姐也要去,咱们大家也就去罢。先到紫菱洲看看二姐姐,再过那边瞧凤姐姐去。这里也让林姐姐静静的养养神儿。”众人听了,一齐起身告辞。宝
一、文题揭示  碎碎的光阴,浓浓的情意。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感到温暖!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同学一个会心的微笑,妈妈一声无意的叮咛,或者陌生人一声善意的提醒……都会给我们带来些许的慰藉与感动。  请从上面这一段文字中任意撷取一个短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如“心中有爱”“妈妈的叮咛”“陌生人的善意”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  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
一个字能成诗,一个字能成文,一个字能回信,一个字能撰联,你信不信?下列一字文,言简意赅,妙趣横生,韵味悠长。  【一字社论】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就约翰逊竞选总统失败发表了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文仅有一个字:妙。  【一字判词】清朝年间,一寡妇想改嫁,却被族人所阻挠。这妇人便求人代写状子,曰:“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邻里闲话,常遭婆打,该不该嫁?”襄阳县令李祖萌查实情况
刘伶,我国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据《晋书·刘伶传》记载,他字伯伦,沛国人。曹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他嗜酒佯狂,任性放浪。“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扛着铁锹)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因此民间有刘伶饮杜康酒一醉三年的传说,并视其为酒仙。著有《酒德颂》等诗文。  对刘伶的出生地,史书言之凿
我们常常用“有志者事竟成”来勉励自己或激励他人,然而,事实却未必都如此。  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十分紧张,她宁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在专业上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次主角。歌舞团决定调她到文化馆工作,用团长的话说是“专业退休” 。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怏怏地离开舞台。她选中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却没有选
顶着夏日的娇阳  信步在黄河边上  一声拉长的船工号子  掀起古人望河兴叹的徬徨  号子声里  有尧帝的嗟叹  号子声里  有箜篌幽怨的悲伤  号子余音漂渺  绕云直上  大禺治水的身影  在云中央  那是古國勤劳的祖先  不畏凶险意志如钢  那是永不消失的民族英魂  伴随河水生生息息奔泻流淌  淌出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那九十九道弯啊  是中华民族的天然屏障  泻出惊涛澎拜  掀起波澜万丈
说起邻里关系,我真的有话要说。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地球上任何一个人聊天,却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尤其是读了“中国邻里关系调查”数据之后,我们对邻里关系的深思或许又多了许多。  说起这个,我还真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段时间,邻居把自行车放在楼道口,妈妈挺有几分不悦。扫楼梯,她故意大声说:“脏死了,也没人扫,还把车子放在这,都成狗道了。”话音还没落,邻居家开门了,露出一张满脸不悦的胖脸,回
寒冬的一个早晨,天刚微亮,我就收拾了书包准备去上早自习了。  刚一出门,迎面卷来的狂风就“砰”地将门重重地撞回了门框,在宁静的楼道里传来声声凄惨的回响,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窗外,那寂寞的苍穹像是蒙上了一层灰纱,像极了童话故事里巫婆的披风。  “嘿!”在等待片刻后那希望之灯却还未燃起。我重重地跺了一下脚,期待感应灯能亮起来,可是许久之后还是漆黑依旧。唉!灯泡坏了。望着那黑漆漆的楼道,我不禁打了一个寒
【摘要】《鸿门宴》“樊哙闯帐”一段文中两个“则”,参考书上解释为表顺承的“就”不够准确,本文从文章的语境、情节的处理、人物的刻画等方面探讨了“则”翻译成表转折的“却”更为准确、生动。  【关键词】《鸿门宴》;则;转折;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鸿门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许多情节大家耳熟能详,樊哙闯帐就是经典的一个。  项王曰:“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