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格短篇小说里的多元化爱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anb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犹太民族在全世界经历了两千年的流浪生涯,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真诚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浪漫的爱情心理。辛格作为一个深切地了解犹太民族风俗的意第绪语作家,他会把犹太民族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小说或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表现犹太民族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这些爱情故事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反传统的,有些是常态的,有些是异态的。透过这些异态的爱情,呈现出的是犹太人的情感生活多重性质,也使辛格的短篇小说有了一种类似于民间故事的迷人韵味。
  关键词: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 短篇小说里 多元化爱恋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尔·辛格于1933年移居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并开始用意第绪语为《犹太前进日报》采写新闻报导,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到目前为止,辛格已经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有《莫斯凯特家族》、《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庄园》、《敌人,一个爱情的故事》、《肖莎》等;还有《傻瓜吉姆佩爾》、《市场衔的斯宾诺莎》、《集会》、《卡夫卡的朋友》、《羽毛王冠》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集。辛格所使用的意第绪语,目前全球大约有三百万人仍在使用,大部分的使用者还是犹太人。意第绪(语)这个词汇本身可以来代表“犹太人”(跟德语的“犹第绪”来比较),或者说是用作表示“德国犹太人”的称呼。用意第绪语写作,可以更细腻地表现犹太人的世俗生活,可以更加真实地传达犹太人真实情感。因此辛格的这些作品继承了意第绪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双重传统,并用独特的语言和世俗风情描写出引入入胜的故事。
  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全世界经历了两千年的流浪生涯,通过与当地的民族通商、通婚等方法,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文化优势,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真诚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浪漫的爱情心理。辛格作为一个深切地了解犹太民族风俗的意第绪语作家,他会把犹太民族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小说或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表现犹太民族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质。这些爱情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反传统的,有些是常态的,有些是异态的。透过这些多元化的爱恋,呈现出的是犹太人情感生活的多重性,也使辛格的短篇小说有一种类似于民间故事的迷人韵味。本文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之:
  一 《戴比尔与魔鬼》:人鬼之间的诡异奇情
  《戴比尔与魔鬼》是一个让人伤感的短篇小说,严格地说,小说里与青年寡妇戴比尔恋爱的并不是魔鬼,他是一个贫穷学校教工阿各纳。阿各纳丧妻已五年,“因恢谐和爱恶作剧而闻名,有点儿疯癫”,他是一个荒唐的人,而且满肚狡恶的诡计。而三十多岁的女店主戴比尔,“沉静,好心肠,做生意诚实”,镇上的人都喜欢她。当戴比尔的孩子死后,丈夫又悄悄地离开了她,孤独的戴比尔虽然衣食无忧,但“她只拥有屋子、干货店和一些私人东西了”。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两个性格迥异、经济状况相差很远的男女,在犹太风俗的约束之下,完全没有机会遇到一起的,但是性情诡异的阿各纳却以装扮成“魔鬼哈撒密”的方式,进入到戴比尔的房子里,占有了戴比尔的情感,于是一对人鬼恋情就此产生。
  虽然这是一种非常态的爱恋,但男女当事人付出的却是真诚的情感。寂寞的戴比尔因为这地下隐情而变得喜悦起来,她的夜晚充实而欢乐。她喜欢听“魔鬼哈撒密”讲的荒唐而怪异的故事,喜欢他的呼吸声,也喜欢他给自己编辫子:“她很快就在他不在时挂念他。夏天的夜晚似乎太短了,哈密撒在鸡啼后不久就要离去。甚至冬夜也不够长。事实上她爱哈撒密”。而扮演“魔鬼哈撒密”的阿各纳也很珍惜他与戴比尔的这份感情,为此他一次次拒绝媒人的提亲,克服所有的困难坚持在寒冷的冬夜去与戴比尔相会。掌握着事情真相的阿各纳因为爱恋着纯洁的戴比尔,所以他会“离戴比尔的店子不远处有一口井,阿各纳每日多次往那儿,抽一桶水,或者喝水,用水浇他的红胡子。这时他就向戴比尔投以一瞥。”此时,这对“人鬼恋”其实已经进入了真诚相爱的程度,他们彼此对对方的牵挂与正常相爱的男女一模一样。善良的戴比尔内心潜藏着一种幸福感,所以就更加与人为善,当她看到贫穷的阿各纳时,她愿意帮助阿各纳,愿意送给他做长袍的布,虽然她并不知道阿各纳就是她所爱的魔鬼。
  小说里最感人的是墓地相送的情节,在阿各纳死去的早晨,仿佛有天意似的,戴比尔看到了为阿各纳送葬的场面。虽然戴比尔并不知道死者就是自己钟爱的“魔鬼哈撒密”,但出于善良的本性戴比尔愿意送这个孤单的人最后一程。于是这一情景成了戴比尔与阿各纳最后的诀别,在凄凉的墓地,她真诚地为死者流下眼泪,真诚地为死者而祝愿,企盼他有一个好的来生。但是从那之后,“魔鬼哈撒密”再也没有来找过戴比尔,戴比尔陷入了新的孤独之中,“戴比尔独自过活,被双重离弃了,她迅速老去。除了一个不可告人又无人相信的秘密外,过去对她已一无所有。”在个传奇故事里,作者显然是在借“魔鬼哈撒密”的形象来表现人类爱情的多种可能性:一对在真实世界里无缘相遇的男女,却可以在虚构的魔鬼世界里相遇,一个无法结婚的女人,却在魔鬼世界里找到了珍惜她的男人,虽然戴比尔知道自己不应当为魔鬼祝福,但真诚的爱情使她改变了信仰,变得愿意为一个深夜而来的魔鬼祈祷,这种爱情虽然另类,但仍然可以接受,虽然不光明,但却很温暖。
  二 痴情学者与世俗女性的奇异爱情
  《市场街的斯宾诺沙》挑战的也是爱情的极限,故事里的一对男女主人公,一个是极端的学者型人物菲谢尔森博士,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研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菲谢尔森博士研究这部著作已经有三十年了。每一条命题,每一个论证,每一个推论,每一个注解,他都能背出来”。菲谢尔森博士坚信“道德与幸福是同一性的,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尽情享受并不违反理性的乐事”。这种对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痴迷使菲谢尔森博士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相信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与“地球、与太阳、与银河中的恒星为伍,与只有无限的思维才知道的无量数的星座群为伍”,并且深深地认为:“七情六欲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追求的是欢乐,结果得到的却只是疾病和监狱,羞辱以及无知带来的苦难。”在这种超乎常人的对学术的痴迷里,菲谢尔森博士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婚姻,也失去了正常人所享有的物质世界和一切享受,他成了一个生活在市场街破旧楼房里的怪人,过着最孤苦的生活,常常为面包发愁:“现在谁也不对他感兴趣了。他已经把自己和外界完全隔绝,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人。”而这样的一个近乎于痴呆的男人,当然不可能引起任何女性的兴趣,也不可能让他去主动地追求任何女性,爱情,在菲谢尔森博士这里就成了一个古怪而邪恶的字眼。   故事的女主角“黑多比”同样是一个与爱情无缘的女性,首先她的外形太难看了:“多比长得又高又瘦,黑得就象面包房里的那把铁铲。她的鼻梁断了,上嘴唇上长着胡子。她说话粗声粗气像个男人”。这样外貌的女人往往都是婚姻上的失败者,多比有过三次订婚的经历,还有一个欺骗她的表兄,多比的每一次恋爱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在别人都不再把多比当女性看待的时候,多比的心底却还藏着一个女性的梦想,她给自己准备了很多的嫁妆,她幻想着表兄接她去美国,她会在菲谢尔森博士重病时照顾他,并且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古怪的老头。
  这对奇怪男女的婚姻当然使周围的人惊讶不已,人们更惊讶地看到爱情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婚礼上的)多比戴着一顶圆边帽,帽子上装饰着许多樱桃、葡萄和李子;她身上穿一身拖着长裙的白色绸袍,脚上穿一双高跟的金色皮鞋,一串赛珍珠項链挂在她瘦瘦的脖子上。她的手指上戴着亮晶晶的戒指和光彩四射的宝石”;面对这样的热情的新娘,菲谢尔森博士在新婚的夜晚,“《伦理学》从他手中掉下来了”,他以为“黑多比用魔法把他的心窍结迷住了,在他身上长期沉睡的力量苏醒了”,爱情使这对古怪的人都变了模样,他们正在品尝着世俗生活的美好。爱情也改变了菲谢尔森博士对生活的看法,于是他的心里浮现了大量的哲学式的思绪,改写了菲谢尔森博士心世界观:“从宇宙高处俯视人间,就连一场世界大战也无非只是短促的军事游戏罢了。那无量数的恒星在无边无际的太空里、在它们的预定的轨道上继续运行。普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始终绕着那些发光的中心在打转。而他菲谢尔森博士呢,在他那不可避免的命运支配下,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猴子杰泽尔》:不同阶层的爱恋
  《猴子杰泽尔》中的爱恋的怪异之处在于当事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差异上,在这个小镇上,贵族陶德鲁斯和他的夫人福杰尔处于显赫的地位,他们家境富裕生活优雅,“陶德鲁斯有一座庄园,最阔气的贵族都跑到那里去欣赏他养的马”,还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交圈子和家世背景。陶德鲁斯身材高大健壮,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女性的青睐,到处得到人们的赞扬。然而却有一个仅仅开着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杰泽尔,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模仿陶德鲁斯,杰泽尔的家产完全是饿出来的,杰泽尔“长得又矮又租,活象一只桶,而且口吃得非常厉害。你等他结巴出一个字来,准把你等晕了”。杰泽尔一分一分地积攒着他的家业,陶德鲁斯大把大把地挥霍着岳父留下的财产,二人无论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完全缺少可比性。然而就是这个人人都瞧不起的杰泽尔,却一心想成为第二个陶德鲁斯,他公然地模仿陶德鲁斯的衣着和风度也就罢了,更难以想象的是,杰泽尔还想娶美妇人福杰尔为妻,成为福杰尔的丈夫。
  然而被人戏称为“猴子杰泽尔”的人却有着百折不回的毅力,杰泽尔实现自己理想的方法就是步步紧跟陶德鲁斯,处处模仿他。当挥金如土的陶德鲁斯挥霍完他的家产,被债主堵在家里时,一向以小气闻名的杰泽尔却积攒了大量的资金,他认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到了:“杰泽尔同陶德鲁斯在办公室密谈了三个钟头,陶德鲁斯把什么都卖结杰泽尔了,房子、房产、一切财物,最要紧的,把老婆也卖了。真的,福杰尔嫁给了杰泽尔。”于是,一场看似完全没有可能的婚姻成功了,小面粉厂厂主杰泽尔娶了贵妇人福杰尔,堂而皇之地成为了福杰尔的丈夫。
  在这场奇特的婚姻里,作者所要传导出的是金钱是主宰着一切的理念。原本在修养和社会地位有着巨大差别的陶德鲁斯与杰泽尔,现在在金钱面前突然变得平等了,金钱轻易地抹掉了二人的区别,把所有的缺陷都填平了。在这一场婚姻的背后,潜藏着的是金钱的威力,无论在古代、近代、现代社会里,金钱就是生活里最大的杀手,也是扭转一切的巨大的力量,金钱变一切不可能为可能,变一切不平衡为平衡,变一切不现实为现实。在《猴子杰泽尔》中,被人耻笑的面粉厂主通过金钱的手段,实现了自己模仿贵族陶德鲁斯的理想,成功地占据了他的房子,娶到了他的妻子,拥有了他的社会地位,成为第二个陶德鲁斯。
  爱情固然是崇高的,也是人类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精神滋养,但是现实生活里的爱情并没有完全脱离世俗的樊篱,生活里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随时出现,爱情就会在这各种世俗的约定限制之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多元性质。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辛格短篇小说里所描述的爱情生活的丰富性,辛格力图通过这些多元化的爱恋,来印证爱情的多种可能性。于是反映到辛格小说里的爱情描写就有了其多元化的倾向:人与魔鬼的爱情,学者与小贩的爱情,贵族与平民的爱情就是这种多元化倾向的具体形式。而归根结底,真正感人的爱情是真挚的爱情,当真挚的爱情到来时,无论是人与鬼之间,还是学者与文盲之间,都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喷发出醉人的馨香。
  参考文献:
  [1] 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张书立:《欧美文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王立宏:《美国文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何群立:《美国作家谈写作》,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 刘洪一:《犹太精神——犹太文化的内涵与表征》,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王子玲,女,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化、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工作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