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学生精神世界苍白、信仰缺失危机的现状是所有中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就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精神世界重建作为学校发展的的一个突破口。而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弘扬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国学经典著作,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灵魂和载体,因此,把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美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新的阵地,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重塑道德价值观念,让学校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独特的精神家园,是解决当前学生精神世界苍白无力的正确方向。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究竟该如何开展诵读活动呢?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诵读篇目,营造读书氛围
诵读的第一步,先确定《论语》作为诵读国学经典的第一部著作,精选其中适合学生诵读、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提高修养等方面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句子,作为学生诵读的对象,并印制成册,发到学生手中,作为诵读的范本。同时,为了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师生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我们在学校建筑的外墙壁上、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上悬挂《论语》中的原句及翻译;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及人物介绍;在办公楼大厅及花园中安置孔子塑像及生平介绍;让经典哲思和儒家文化气息散布在校园的每个地方,让师生们在无处不在的浓厚文化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二、建立诵读制度,推进诵读活动
学校为了推进这项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制定了相关制度。一是时间的保证:规定每周有一节诵读课,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有10分钟的集体诵读时间,每一节语文课前有5分钟的自由诵读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也有诵读的任务。二是教师的引导:要求所有老师都要参入进来,熟知所精选出来的句子。语文老师要能背诵并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内涵。在诵读课上,老师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诵读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提升诵读的能力,并强调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三是必要的考核:学校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表现突出和不足的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表扬和批评,督促各负责教师高质量完成诵读任务,强力推进诵读活动全面、深入的开展。
三、搭建诵读展示平台,深入体会文化经典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诵读评比活动,包括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评比,还有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诵读竞赛活动;不但有诵读数量的对比还有诵读规范的对比,同时还考查对所诵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在诵读评比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学校给与表扬和奖励。为了使经典中的思想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我们还引导学生由诵读转向诵演,让学生通过演出,再现经典中的场景,深入体会著作中语句的含义,让学生在观看与讨论中领会内涵,思想上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为学生发表读书感受和心得体会搭建平台,通过国旗下演讲、宣传栏、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畅谈收获、交流心得。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成功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读经典的内涵,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圣贤的生平经历、思想精髓、历史影响甚至轶闻趣事等,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人物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认识,并把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们还就此积极组织了像“我所知道的孔子”、“我最崇拜的孔子弟子”等一类的征文比赛,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读经典、学圣贤的热潮。这些做法极大了鼓舞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和劲头,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人心,也使《论语》中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传统文化给与学生精神上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方面积极的引导。
如今,师生诵读的范围正在有序扩大,我们分阶段、分层次增加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精粹,同时还构建了国学课的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大力推进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一年来,学校有20余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有1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自动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例如:7年级4班的一个同学以前跟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经常放学后不回家,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明白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和“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变好了,出门也知道跟父母打招呼了。孩子们的这些变化让老师深感欣慰。
当富有韵味的朗朗书生此起彼伏在干净优美的校园之中,当圣贤哲思、经典名句回荡在每间教室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某种精神的力量,它在推动我们继续将这项活动向前推进。我们相信,等到有一天,传统文化积淀成了我们学校的深厚内涵,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究竟该如何开展诵读活动呢?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诵读篇目,营造读书氛围
诵读的第一步,先确定《论语》作为诵读国学经典的第一部著作,精选其中适合学生诵读、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提高修养等方面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句子,作为学生诵读的对象,并印制成册,发到学生手中,作为诵读的范本。同时,为了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师生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我们在学校建筑的外墙壁上、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上悬挂《论语》中的原句及翻译;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及人物介绍;在办公楼大厅及花园中安置孔子塑像及生平介绍;让经典哲思和儒家文化气息散布在校园的每个地方,让师生们在无处不在的浓厚文化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二、建立诵读制度,推进诵读活动
学校为了推进这项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制定了相关制度。一是时间的保证:规定每周有一节诵读课,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有10分钟的集体诵读时间,每一节语文课前有5分钟的自由诵读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也有诵读的任务。二是教师的引导:要求所有老师都要参入进来,熟知所精选出来的句子。语文老师要能背诵并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内涵。在诵读课上,老师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诵读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提升诵读的能力,并强调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三是必要的考核:学校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表现突出和不足的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表扬和批评,督促各负责教师高质量完成诵读任务,强力推进诵读活动全面、深入的开展。
三、搭建诵读展示平台,深入体会文化经典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诵读评比活动,包括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评比,还有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诵读竞赛活动;不但有诵读数量的对比还有诵读规范的对比,同时还考查对所诵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在诵读评比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学校给与表扬和奖励。为了使经典中的思想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我们还引导学生由诵读转向诵演,让学生通过演出,再现经典中的场景,深入体会著作中语句的含义,让学生在观看与讨论中领会内涵,思想上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为学生发表读书感受和心得体会搭建平台,通过国旗下演讲、宣传栏、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畅谈收获、交流心得。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成功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读经典的内涵,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圣贤的生平经历、思想精髓、历史影响甚至轶闻趣事等,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人物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认识,并把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们还就此积极组织了像“我所知道的孔子”、“我最崇拜的孔子弟子”等一类的征文比赛,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读经典、学圣贤的热潮。这些做法极大了鼓舞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和劲头,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人心,也使《论语》中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传统文化给与学生精神上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方面积极的引导。
如今,师生诵读的范围正在有序扩大,我们分阶段、分层次增加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精粹,同时还构建了国学课的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大力推进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一年来,学校有20余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有1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自动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例如:7年级4班的一个同学以前跟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经常放学后不回家,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明白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和“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变好了,出门也知道跟父母打招呼了。孩子们的这些变化让老师深感欣慰。
当富有韵味的朗朗书生此起彼伏在干净优美的校园之中,当圣贤哲思、经典名句回荡在每间教室之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某种精神的力量,它在推动我们继续将这项活动向前推进。我们相信,等到有一天,传统文化积淀成了我们学校的深厚内涵,学校就一定会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