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这些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果的好坏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就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观点和看法。
一、设置问题性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即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以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营造评价型情境,促进交流表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著名华裔教授杨振宁在1998年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就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全盘接受,不习惯于怀疑、表述,缺少自信,而美国的学生热衷于辩论,自信、大胆、主动,敢于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经常营造评价型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表述,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时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能经常反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获益,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造探究型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接受和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但传统教学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理解,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学生以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五、开发信息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理创设信息型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收集一些有关的学习素材,或者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网站,以便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概念时,了解数学知识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的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境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内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味,并且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创设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方法很多,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努力使创设的教学情境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一、设置问题性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易于学生理解,即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明朗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让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二、创设实践型情境,构筑合作舞台
现代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他人的帮助,多方合作,以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取的。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营造评价型情境,促进交流表述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著名华裔教授杨振宁在1998年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就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全盘接受,不习惯于怀疑、表述,缺少自信,而美国的学生热衷于辩论,自信、大胆、主动,敢于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经常营造评价型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交流、表述,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使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习时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乐于与他人合作,能经常反思,并在与同伴的交流、沟通中获益,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创造探究型情境,增强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接受和发现二者相辅相成。但传统教学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理解,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适时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充分联想,主动反思,将会使学生以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实践的氛围。
五、开发信息型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与教的方式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数学课程资源。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合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理创设信息型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数学教育网站,收集一些有关的学习素材,或者直接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网站,以便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概念时,了解数学知识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出的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境氛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内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味,并且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创设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方法很多,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应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努力使创设的教学情境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