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建构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erwe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文化变革的推进,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中学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体性德育,对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进行培养,是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之一。不应回避的是:当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仍然没能完全摒弃认知化的倾向,教师太过专注于道德认知教学,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道德规范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阐述如何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道德主体地位,建构其道德主体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必要性
  (1)开放多元的社会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社会整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整个社会已经转变为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传统社会的封闭格局已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观层出不穷。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尚未完全定型,思想观念处于动荡变换之中,常常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无所适从,陷入道德困境。所以,迫切需要引导学生自我抉择,促进自身的道德生成,发挥道德主体性。
  (2)学生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的传授知识与品德训练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道德主体性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主题,道德能够约束人的行为,激励人向至善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品德课教学中应建构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带动学生的素质向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
  (3)革除品德课教学中弊端的要求。当前,不容否认的是,不少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着认知化的倾向,反而忽略了道德素质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单向性的教学方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只有革除目前品德课教学弊端才能确立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 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策略
  在品德课教学中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次尝试。笔者基于上述思考,结合人教版高中政治课本的实际特点与内容,在品德课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实践,将建构学生道德主体性的策略总结如下:
  (1)重构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品德课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实际需要和师生之间有效的相互沟通,是站在教的角度制定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传统的品德课教学过于注重认知和行为层面的发展,却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情意因素的作用。以上这些弊端阻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智能和情感方面都得到有机整合的人才”上,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构建,以学生为品德课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终身道德学习能力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赋予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整体道德结构的形成,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比如,我们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时,因为经济全球化离我们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的切身感受并不深,所以在学这一课时,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我在准备这一课时,注意从学生的身边入手,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中调查一下自己身边的父母、亲戚、邻居最近一两年的就业情况,探究原因。很多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出一些失业的数据,追究原因,最后都总结到经济危机和自身素质上去。这样,在我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时,很容易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情感上自觉地升华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动捍卫我国的经济安全上来。
  (2)整合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内容的重心是认知操作和行为控制,而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则应更加注重道德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应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能够由简单到复杂,围绕着特定的主题,植根于学生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在人教版政治课程教材中,各个章节都设置了问题。在讲授中,笔者注重在相关的问题下引入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如全球意识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弥合教学内容选择的割裂性,使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充分互动,主动地构建自己的道德主体性。
  (3)优化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从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出发,使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体验中建构其道德主体性。首先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在对教师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将此态度迁移到教师教学的内容上。因此,平等、尊重、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时,教师应掌握师生之间的合理距离。其次要在缩减教师说教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高。此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也能够为学生创设多种道德实践的机会,使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南通市有些高中政治课已经着手试点,比如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地压缩讲课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探究;改变原来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面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让老师走入学生,让学生和老师融为一体等,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只有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建构,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赋予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并在教学实践和师生互动中将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真实需要,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南通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新型粘弹性-摩擦阻尼器的耗能特点和底部框架砌体结构动力特性,提出通过对底部框架砌体结构设置粘弹性-摩擦阻尼器,达到对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的目的.文中推导
本文对人工地震动增油技术在全国各油田应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对本项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