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必须有效,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求得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从传统教学的樊篱中走出,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根据学生差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南,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完成;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既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目标思考和定位;又要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还要体现为学生的发展。目前教师中普遍重教材和教法研究,轻视对性情、学法思考的现象,而学情恰恰制约着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学生在基础、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思考与设计以及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目标的设计与呈现方式以梯级分布最为适宜,每节课的目标不要制定得太多,要符合学情,以能够实施和落实为好。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首先,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职能、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分析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对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和对比能力)。分析和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形成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知识目标由浅入深,层层梯进,为形成有序教学流程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为挖掘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目标过低则不易引起学生思维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跳起来能摘上桃子”就是依据学生差异逐步抬高达标的尺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二、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形成问题模式的教学设计
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是教师创造性智慧的体现,是教学理念的实践,是教学规律在课堂的演绎。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就是要教师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有效的整合,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处理时教学设计是第一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述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时感到这是一个难点,李贽的思想主张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先易后难,层层深入:1.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学生阅读教材很快找到答案,并做出标注,条理清晰,易于理解)2.形成李贽思想的原因是什么?李贽有哪些性格特征?哪些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这种性格?教师介绍生平。3.其思想主张与其性格特征、时代有什么关系?这样虽然打破了教材的先后顺序,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由易到难,克服学习中畏惧的心理,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逐步提高。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要“眼中有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关键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角度定准,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即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體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发展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过渡。
2.恰当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关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教师生动的叙事,严密的逻辑分析等,“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在学习方式转变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定“教”,强调学习方式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同时生成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思维方法。
3.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往往也是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合理公正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其作用不可小视,或许教师对某一学生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或肯定,甚至一次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学生非常在乎、兴奋、激动,这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当然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不是随意的,否则学生会认为那是非常廉价和庸俗的事,不会激起感情的波澜,也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从传统教学的樊篱中走出,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就谈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根据学生差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南,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完成;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既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目标思考和定位;又要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还要体现为学生的发展。目前教师中普遍重教材和教法研究,轻视对性情、学法思考的现象,而学情恰恰制约着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学生在基础、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思考与设计以及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目标的设计与呈现方式以梯级分布最为适宜,每节课的目标不要制定得太多,要符合学情,以能够实施和落实为好。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首先,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职能、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分析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对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和对比能力)。分析和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形成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知识目标由浅入深,层层梯进,为形成有序教学流程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为挖掘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目标过低则不易引起学生思维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跳起来能摘上桃子”就是依据学生差异逐步抬高达标的尺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二、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形成问题模式的教学设计
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是教师创造性智慧的体现,是教学理念的实践,是教学规律在课堂的演绎。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就是要教师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有效的整合,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处理时教学设计是第一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述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时感到这是一个难点,李贽的思想主张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问题先易后难,层层深入:1.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学生阅读教材很快找到答案,并做出标注,条理清晰,易于理解)2.形成李贽思想的原因是什么?李贽有哪些性格特征?哪些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这种性格?教师介绍生平。3.其思想主张与其性格特征、时代有什么关系?这样虽然打破了教材的先后顺序,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由易到难,克服学习中畏惧的心理,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逐步提高。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要“眼中有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关键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角度定准,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即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體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发展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过渡。
2.恰当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关系。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体现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教师生动的叙事,严密的逻辑分析等,“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在学习方式转变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定“教”,强调学习方式和学生活动的设计,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同时生成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思维方法。
3.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往往也是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合理公正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其作用不可小视,或许教师对某一学生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或肯定,甚至一次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学生非常在乎、兴奋、激动,这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当然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不是随意的,否则学生会认为那是非常廉价和庸俗的事,不会激起感情的波澜,也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