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不输《兰亭集序》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3545197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王羲之的小楷书法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黄庭经》与《乐毅论》,前者是道教养生修仙的名帖,后者是记述名将乐毅的故事。相比之下,王羲之生前最后一幅小楷《曹娥碑》,让人有些陌生。
  但这幅小楷书法,其实并不比《兰亭集序》逊色。而《曹娥碑》背后的故事,也十分精彩。
  曹娥,会稽上虞人,是东汉有名的孝女。她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的一天,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曹娥當时年仅14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17天,她也投了江,又过了5天,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人们为了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为了表彰她的孝行,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县令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由书法家邯郸淳作文,为她刻石立碑,以彰孝烈。
  墓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然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他去的时候天色已晚,于是手摸碑文而读,在碑背面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观者不得而知,蔡邕辞世之后,这就成了一个谜。
  第一个揭开谜底的,是杨修。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二人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意,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又叫“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谜底便是“绝妙好辞”。这四个字其实是对碑文的赞美。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在灯谜中,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曹娥的故事举世传诵,《曹娥碑》也名震天下,这和书法名家王羲之分不开。
  东晋升平二年(558年),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一文存庙。三年后,体弱多病的王羲之去世。后世公认此作是王羲之生平最后一幅小楷,只是后来不幸遗失。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北宋书法家蔡卞以行书重书《孝女曹娥碑》一文,立碑存庙,至今犹存。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结字扁平,用笔多不藏锋,有隶书笔意。其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可以说,王羲之这幅晚年小楷作品,完全不比名作《兰亭集序》逊色。
  王羲之那幅充满故事的小楷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风尘掩盖了人们对它的歌泣,但魅力四射的“曹娥碑”还竖立着,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更是被广泛传习。
  有人说:“邯郸文与右军书(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之瑰宝!诚如是也!”而这无疑也是对王羲之《曹娥碑》的肯定。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拿破仑是史上最出名的科西嘉人,但有趣的是,科西嘉人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科西嘉岛也很少有关于他的痕迹,即使他曾在这里打击英军,一枪就把某个英国名将打成了“独眼龙”。  当地很难找到拿破仑的崇拜者,只有当岛外人嘲笑科西嘉人懒散时,他们才会机智地对答:“史上才出现一个那么勤奋的科西嘉人,他就当了法国的皇帝。”这是唯一可以算作他们为拿破仑而自豪的例子了,当然,其中更多的情绪还是自嘲。  1769年8月15
我是唐僖宗李儇,其实我不愿当皇帝,但那帮死太监非逼着我当。没办法,谁让他们手里握着神策军呢,如果我不听话,肯定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我唯一的理想是踢球,可惜我生在了乱世。  听太监们说,关东有一帮人在造反,带头大哥叫黄巢。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知道了黄巢的一些光辉事迹,平心而论,他比朝廷节度使要有追求得多。  那年黄巢九岁,正在院中陪爷爷玩耍。搞食盐走私的父亲正好在家休息,就把他叫到身边,想考他的学
正德年间,刘瑾等八个太监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引起了朝臣忧虑,于是爆发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弹劾“八虎”的斗争,为首者是刘健、谢迁、李东阳三位内阁大学士,他们也是受弘治遗命辅佐正德的顾命大臣。结果,昏庸的正德一心护着刘瑾等人,刘健、谢迁只好辞官而去,李东阳也多次请辞,但未被批准。从此,李东阳踏上了一段艰难的做官和为人的途程。  李东阳虽出身于行伍世家,其父却是饱学之士,以开私塾为业,对他教育有方。他三岁就能
现代社会有医美及各种高提纯的护肤品,但往前倒几十年就不一样了,那时的女性是怎么护肤的呢  目测效果跟量三围差不多,只不过是量明星的脸,哪里有缺陷就美化哪里。不过对于T君这样的密集恐惧症患者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这个人造酒窝看上去就让T君有种牙疼的感觉,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了,就想问问发明者到底是咋想的?  T君莫名觉得头皮发紧,歪果仁对卷发真是有种莫名的执着啊!  这款太阳镜还带鼻套,没错,它就是帮
任何一門艺术要达到至高境界,都要以洗练取胜,艺术如此,人生也如此。吴冠中画《墙上秋色》,画中大面积是雪白的墙壁,苍劲的藤条枝枝蔓蔓,爬满粉墙。那是深秋霜降时节的景色,墙上枯藤几枝,残红几片,诗意盎然。这幅画好像一个人的中年,把多余的一切都删除了,心头的烦忧、生活的失落、外在的浮华,全都放下了,只余铮铮铁骨的枯藤,坚韧、闲逸、自在,风骨犹存。人这一生,年轻时宾朋满座,能把酒言欢的朋友多得数不清;随着
吴兴祚是清初名臣,还是可被写入“清官传”的那种。他最初只是江西萍乡知县,之后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两广总督。  吴兴祚在地方任职时,官声相当不错,不准部下拿百姓一针一线,有些小吏下乡喜欢打狗吃、捉鸡炒,他就备了皮鞭,专抽这些人。每逢旱涝之年,他还派小吏到祠堂、学堂等公共场所垒起土灶、生火煮粥,用公粮救了很多灾民。  他的军事才能也很突出,曾多次参与平乱,功劳不小。历代官员若想得到“盖棺好评”,干事或干
“要想富,先修路。”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看着国家凄惨的现状,想到了老百姓的这句俗语。  当时明朝的大江南北全被战争糟蹋成了荒地,宋元年间著名的富庶之地扬州在明朝开国时只剩下18户人家,蒙古人还在边关不停捣蛋,元顺帝逃跑时更是恨不得卷走北方所有的金银贵金属,导致明朝一度连发行货币都困难。外加天灾不停,各省流民遍地……国家民生惨淡,而修路就是恢复国民经济的强心针。  历朝历代都会修路,但朱元璋修的
佛系忽然成了热词,但你知道诸子百家系是什么样吗?看过这串表情包,你就知道了。  法系三连  嘛叫法治?  法治就是  拿法治你  墨系三连  我们的口号是  天下大同  我们的目标是  世界和平  兄弟们上!  阴阳系三连  你五行缺錢  八字从胖  我读的书多,不会骗你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奇葩的审美标准,很多人为了变“美”吃尽苦头,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其实,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审美也很奇特。  在古代,东南亚地区有黑齿的习俗,其中泰国、日本比较突出。古代没有牙刷,泰国人习惯用嚼槟榔来清洁牙齿。他们先把槟榔、蒌叶、贝壳烧出的石灰放在小器皿捣碎混合,然后放进嘴里嚼,最后加入烟丝刷牙。久而久之,牙齿就被染黑了。  有些国家的人覺得黑齿还不够,还要白脸加剃眉,
在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众多作品中,《吻》是最经典的一幅,知名度不亞于《蒙娜丽莎》。而且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手机壳、茶杯等,引领着时尚潮流。  这幅画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简单来讲,就是画家通过一些象征的、隐喻的画面来表现现实的虚幻和痛苦,画的含义令人似懂非懂。在这幅画中,一对男女正在拥吻,男人的头紧贴画作边缘,下方的花草也延伸到了画作外面。显然,这幅画没有忠于客观世界,而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