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作为我们每个人掌握的基本语文能力,无论是在生活,学习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听”和“说”与别人交流思想、信息,听说能力要比读写复杂得多,使用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但人们往往对听说训练却往往不如对读写训练那样重视。因此,必须尽快把听说习惯的养成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讲到“听”的训练,现在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高年级不如低年级。不少中小学毕业生,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从小开始,一丝不苟地抓好说话习惯的培养
对中、小学生说话习惯的基本要求是:
1、大胆地说,说真话
言为心声。无论是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说话训练的要求来说,说谎的习惯是绝对要不得的。中小学生要学会在不同场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有什么说什么的习惯,切记撒谎。这里特别要强调习惯的训练。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话,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学生说错了,老师要耐心地指导,不能讽刺打击。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们都有发言的机会,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说话训练的机会。对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
2、大方地说,求清晰
无论是个别谈话,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言,态度都要落落大方。说话时不敢抬头看人,身子站不正,吞吞吐吐,会直接影响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因此,语文课上的说话训练,务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对待说话训练,讲究态度、表情和姿势,根据说话的“角色”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气,用适当的音量把信息传达给对方,努力避免产生错觉和误解。
3、得体地说,看对象
说话要看对象。同样的话,对长辈说和对同辈说,就完全不一样:语气不一样,有时用词也不尽相同;对老朋友说和对陌生人说,也不完全一样:态度有区别,深浅度有区别。那种不看对象,不分长幼,乱说一气的坏习惯,如果不及早克服,成为顽症,将来在工作中,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就要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分析语言环境的习惯、区分说话对象的习惯,力求说话得体,讲究分寸,讲求效果。
4、连贯说话,有中心
清晰、明白、正确、得体地说一两句话,是不难做到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层次分明地作一次发言或演说,难度就大得多。有的同学私下说话连贯,但是在众人面前却发不了言。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不习惯于作这么长的发言,缺少这样的锻炼,其次是由于没有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不能及时、迅速地组织好自己要讲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训练学生的说话习惯,一定要安排有时间要求和规定内容的即席发言的训练,而且要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为学生架设一座说话训练的阶梯。
5、全面地说,抓重点
说话总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训练说话习惯,实质是训练思维习惯,学会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只有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说话时才能克服片面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说话的内容逐渐复杂化,说话训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说话前先排出重点、把握重点的习惯。人们所称赞的“对答如流”、“出口成章”其前提都是思路畅通,思维有条理。在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速度的训练。
二、关于“听”的习惯
“说”与“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说”是表达,“听”是吸收。没有说就没有听;离开听,说也无法进行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一方面关系到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吸取、反馈,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特定场合的“说”的持续进行。
对中小学生的“听”的习惯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地听,明宗旨
听别人说话,与看文章不同。一般来说,文章以及其它有分量的文字材料,是经过从认真思考甚至是精心构思才写成的,主题比较鲜明。而人们的交谈,包括即席讲话,就不可能那么严密,那么清晰了。所以,听话比读文章更要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要全神贯注,尽力抓住对方表达主旨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果这类词语和句子一下子找不准,就得仔细琢磨一些重要的话语,并反复推敲。这样,才能把握主旨。养成这种琢磨、推敲的习惯,才算具备了听的一般能力。
2、冷静地听,辩是非
与人交流时碰到的是非问题较多。特别是随意交谈时,会暴露出许多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把听话的过程当作过滤思想的过程:一边听,一边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要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少一些轻信;多想些为什么,少一些苟同。养成了明辨是非的习惯,听别人讲话的客观效果就大为提高了。这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
3、细心地听,记要点
听别人讲话,要细心,要力求记住要点。有的人讲话条理清楚,要记住他讲话的要点并不难。有的人讲话可能有颠三倒四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的时候梳理其要点,如果稍有疏忽,有的要点就可能遗漏。听别人讲话,养成理要点、记要点的习惯,不仅可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防止断章取义,挂一漏万,而且可以加速双方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4、虚心地听,作对照
听人家讲话一定要洗耳恭听;与别人交谈、磋商也要虚心、谦和。应该以渴求知识的态度和知行统一的精神向别人学习,在聆听中养成自我对照的习惯:一边听别人讲话,一边找自己的不足。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这里的“学”,不仅包括阅读,而且包括聆听和操作。一个人,养成虚心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如果听别人讲话时心不在焉,不以为然,觉得不屑一听,甚至不时打断别人的讲话,就不仅没有礼貌,而且使自己失去了向别人学习的良机。
5、有耐心地听,品滋味
听别人讲话、讨论、辩论,听朗诵,听广播……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听的时候,应该做个“有心人”:热于求知的有心人,品评语言的有心人,接受教育的有心人。要从聆听中学习知识,弄清道理,还要养成品评的习惯:体会语言的滋味,增强自己感知语言的能力。无论是精炼的、典雅的语言,还是朴实的、通俗的语言,只要我们养成揣摩、体味的习惯,就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甚至通过聆听去感知美、鉴赏美,提升自己水平。
三、听说习惯训练的特点
良好的听说习惯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性
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要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一个班级体、一个学校的风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如果多数学生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养成了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又会促进班风、校风的建设,使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计划性
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从说正确到说完整,从说连贯到说全面,从说具体到说生动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而只能是分阶段进行,台阶式提高的。这一过程基本上与读写习惯的养成互相配合。但养成听说习惯的计划,会受到较多的影响和干扰,因此,要实现这一计划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
3、反复性
要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本身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它不可能用直线上升的图象来反映学生的提高。作为听说训练的指导者,要掌握规律,尽量减少反复。一方面要克服“一教就会,一做就对”的急性病,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漫漫来,不要太认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既要有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又要为减少反复做出努力。
4、示范性
在学生的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们要以身作则,在听说习惯以至语言的规范化方面努力为学生作出表率。要营造一个健康、纯洁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得好,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一、讲到“听”的训练,现在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高年级不如低年级。不少中小学毕业生,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从小开始,一丝不苟地抓好说话习惯的培养
对中、小学生说话习惯的基本要求是:
1、大胆地说,说真话
言为心声。无论是从道德评价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说话训练的要求来说,说谎的习惯是绝对要不得的。中小学生要学会在不同场合,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有什么说什么的习惯,切记撒谎。这里特别要强调习惯的训练。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说话,就要给他们足够的练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学生说错了,老师要耐心地指导,不能讽刺打击。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们都有发言的机会,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说话训练的机会。对学生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
2、大方地说,求清晰
无论是个别谈话,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言,态度都要落落大方。说话时不敢抬头看人,身子站不正,吞吞吐吐,会直接影响思想和信息的交流。因此,语文课上的说话训练,务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对待说话训练,讲究态度、表情和姿势,根据说话的“角色”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气,用适当的音量把信息传达给对方,努力避免产生错觉和误解。
3、得体地说,看对象
说话要看对象。同样的话,对长辈说和对同辈说,就完全不一样:语气不一样,有时用词也不尽相同;对老朋友说和对陌生人说,也不完全一样:态度有区别,深浅度有区别。那种不看对象,不分长幼,乱说一气的坏习惯,如果不及早克服,成为顽症,将来在工作中,就会闹出笑话,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就要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分析语言环境的习惯、区分说话对象的习惯,力求说话得体,讲究分寸,讲求效果。
4、连贯说话,有中心
清晰、明白、正确、得体地说一两句话,是不难做到的。连贯地说一段话,层次分明地作一次发言或演说,难度就大得多。有的同学私下说话连贯,但是在众人面前却发不了言。为什么呢?首先是由于不习惯于作这么长的发言,缺少这样的锻炼,其次是由于没有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不能及时、迅速地组织好自己要讲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训练学生的说话习惯,一定要安排有时间要求和规定内容的即席发言的训练,而且要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为学生架设一座说话训练的阶梯。
5、全面地说,抓重点
说话总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训练说话习惯,实质是训练思维习惯,学会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只有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说话时才能克服片面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说话的内容逐渐复杂化,说话训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说话前先排出重点、把握重点的习惯。人们所称赞的“对答如流”、“出口成章”其前提都是思路畅通,思维有条理。在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速度的训练。
二、关于“听”的习惯
“说”与“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说”是表达,“听”是吸收。没有说就没有听;离开听,说也无法进行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一方面关系到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吸取、反馈,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特定场合的“说”的持续进行。
对中小学生的“听”的习惯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地听,明宗旨
听别人说话,与看文章不同。一般来说,文章以及其它有分量的文字材料,是经过从认真思考甚至是精心构思才写成的,主题比较鲜明。而人们的交谈,包括即席讲话,就不可能那么严密,那么清晰了。所以,听话比读文章更要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讲话,要全神贯注,尽力抓住对方表达主旨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果这类词语和句子一下子找不准,就得仔细琢磨一些重要的话语,并反复推敲。这样,才能把握主旨。养成这种琢磨、推敲的习惯,才算具备了听的一般能力。
2、冷静地听,辩是非
与人交流时碰到的是非问题较多。特别是随意交谈时,会暴露出许多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就需要把听话的过程当作过滤思想的过程:一边听,一边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要多一些冷静的思考,少一些轻信;多想些为什么,少一些苟同。养成了明辨是非的习惯,听别人讲话的客观效果就大为提高了。这是一种语言训练,也是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
3、细心地听,记要点
听别人讲话,要细心,要力求记住要点。有的人讲话条理清楚,要记住他讲话的要点并不难。有的人讲话可能有颠三倒四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听的时候梳理其要点,如果稍有疏忽,有的要点就可能遗漏。听别人讲话,养成理要点、记要点的习惯,不仅可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别人的意思,防止断章取义,挂一漏万,而且可以加速双方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4、虚心地听,作对照
听人家讲话一定要洗耳恭听;与别人交谈、磋商也要虚心、谦和。应该以渴求知识的态度和知行统一的精神向别人学习,在聆听中养成自我对照的习惯:一边听别人讲话,一边找自己的不足。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这里的“学”,不仅包括阅读,而且包括聆听和操作。一个人,养成虚心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是终身受用不尽的。如果听别人讲话时心不在焉,不以为然,觉得不屑一听,甚至不时打断别人的讲话,就不仅没有礼貌,而且使自己失去了向别人学习的良机。
5、有耐心地听,品滋味
听别人讲话、讨论、辩论,听朗诵,听广播……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听的时候,应该做个“有心人”:热于求知的有心人,品评语言的有心人,接受教育的有心人。要从聆听中学习知识,弄清道理,还要养成品评的习惯:体会语言的滋味,增强自己感知语言的能力。无论是精炼的、典雅的语言,还是朴实的、通俗的语言,只要我们养成揣摩、体味的习惯,就可以从中学到不少有用的东西,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甚至通过聆听去感知美、鉴赏美,提升自己水平。
三、听说习惯训练的特点
良好的听说习惯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性
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要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一个班级体、一个学校的风气,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如果多数学生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养成了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又会促进班风、校风的建设,使之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2、计划性
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从说正确到说完整,从说连贯到说全面,从说具体到说生动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而只能是分阶段进行,台阶式提高的。这一过程基本上与读写习惯的养成互相配合。但养成听说习惯的计划,会受到较多的影响和干扰,因此,要实现这一计划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
3、反复性
要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本身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它不可能用直线上升的图象来反映学生的提高。作为听说训练的指导者,要掌握规律,尽量减少反复。一方面要克服“一教就会,一做就对”的急性病,另一方面又要克服“漫漫来,不要太认真”的消极态度。也就是说,既要有出现反复的思想准备,又要为减少反复做出努力。
4、示范性
在学生的听说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们要以身作则,在听说习惯以至语言的规范化方面努力为学生作出表率。要营造一个健康、纯洁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得好,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其他各科的学习,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