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 砥砺前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mm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作文命题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头戏”。笔者尝试掌握它的特点、演变,努力构建它与高中作文教学间的和谐统一的良性关系,希望能更有效地指导平时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教师教得有效。

一、由单一到丰富


  纵观15年来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从材料的呈现方式到内容的内涵都产生了一些变化,由单一走向丰富,作文命题的命题日趋走向成熟。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由单一到丰富体现在作文材料上。2004—2011年江苏高考命题都用材料作提示语,材料对命题中有关概念的解释或解说,但是到2012年命题的材料发生了变化,以古今中外有内在联系的三则材料为提示语,降低了审题的难度。2013年至今江苏高考命题选用了更广泛的材料内容为提示语,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
  2018年的高考作文《语言》的提示语沿袭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特点。通过对提示语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可以是大自然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等,也可以是“丰富生活,诠释生命,传承文明……”这样考生可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个性经验自由选择,提示语让考生的写作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引用材料作为提示语的形式,不会束缚考生的思路,有利于考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题意。

二、由诗意到现实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前几年,命题内容具有诗意化明显,抽象虚化的特征。比如2007年的高考作文《怀想天空》流露诗意化的内涵,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容易出现大而空的作文。这样的命题很容易使学生对身边人和事的漠视,弱化学生对身边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于是在以后几年的江苏高考命题中,就越来越体现从诗意化到现实化的转变。
  2008年的《好奇心》就是典型的一个命题从诗意到现实转变的例子。这段材料说明人人都有好奇心,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一直保持着好奇心。而现在处在教育制度束缚下的学生,毫不怀疑地接受知识的传递,机械地重复地低效地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缺少对新知识探求的兴趣,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已被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大大受挫。而好奇心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它是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动力。而当今社会急需创造性人才。所以这个命题直揭中学生學习现状中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紧扣时代和社会焦点话题,引导学生从古代走向现代,从虚幻走向现实,贴近生活,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关注社会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动去创造生活。

三、由感性到理性


  新时期作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辨等理性能力。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查,一般是借助某个带有一定象征性概念的词语来命题。比如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怀想天空》,“天空”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一定象征性的词语,它可以是具体的天空,亦可以是抽象的天空,它可以是现实的天空,亦可以是虚幻的天空,它可以是历史的天空,亦可以是当今的天空,但“天空”更多的是蕴含了某种人文意义。
  2017年的高考作文《车》就在较高层次上考查学生的理性能力。这则材料作文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感性,引导考生关注身边司空见惯的各式“车”,并由“车”联想到有关的人和事。同时它也具有理性,提示语引导考生关注与“车”有关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由表及里,折射的深刻社会心理并分析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思考“车”中蕴含的社会观念、人生哲理。比如,车来车往,必须遵循的交通法规就是安全行车之道。人生征途上,自然规律、法律制度、伦理纲常、道德法则也是人生道路上要循守的法则,然而在当今社会上,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泯灭良心,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毒奶粉事件,假药事件,豆腐渣工程,贪官腐败等等让国人忧心忡忡,也让学生面对社会现实,用批判的理性思维看待这些社会现象。这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激励,激励中学生反思:当代社会究竟该遵循怎样的道?从而现实行动起来,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高考作文命题反映现实生活,这种敢于以高考命题的形式从较深的层次来批判重大现实问题,并且又有积极的指向意义的命题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总之,笔者认为,江苏高考作文在内容上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稳中求变,既符合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展示社会现实。探索命题内容的变化,可以让广大一线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砥砺前行。
  [作者通联:江苏华罗庚中学]
其他文献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紧凑是美学价值的第一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由它表现出来。”回目语、俗语这些紧凑“炼话”大多是短小简练、语精意宏的精粹语言。笔者所谈的“精粹语言”,主要指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汉语精品语言,不限古汉语的雅言,也包括广义的俗语等(和洪镇涛老师的同一概念稍有不同)。这种精粹语言,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呈现出命题立意的范围广阔,写作指向明晰,审题难度下降的趋势。学生动笔不难,但写作容易陷入流俗,无法且无力展示文章和思想的深刻度与新颖度。笔者认为如果能多方有效地运用矛盾法,则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刻度,凸显个体的新颖度,造就出众的华章。  矛盾技术植根于唯物主義哲学辩证法,强调矛与盾的对立和统一,如:大与小、多与少、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等。矛盾双方彼此对立,或大相迥异,不可交融;或
摘 要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以诗心体悟诗心,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精心结撰之作。本文试从叙事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三个角度,寻求引导学生探究《杜甫传》的美学价值的指导策略。这对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类整本书,提高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冯至;《杜甫传》;美学价值;指导策略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齐声朗读、逐句讲解”这种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一、举行朗读比赛,鉴赏古典诗词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十分鲜明的韵律美。但是在传统“齐声朗读”的教学模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关键,通过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利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契机,还可以有效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
摘 要 群文教学高效整合点在于整合角度的选择。“思辨性文本的阅读与表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确定课堂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使教材、生活、考场三层联动,将单元学习任务放置于立体空间,从预设走向生成,再到运用实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活动层次性的体现是思辨性文本阅读的高阶任务,这得益于教师引领方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思辨性文本;阅读教学;整合;情境;思维  在2020年河北
摘 要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是其中重要的任务群之一。它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拓展阅读思维,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整本书阅读,设计一定的阅读活动,系统构建整体的阅读思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老人与海》为例,对主题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主题情境;整本书阅读;阅读
教师专业素养是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人才只能由人才来培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出人才,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存不断扩容。而对于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但教师專业化发展绝不能等同于将教师标准化,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
基于议论文写作训练长期“无序”“低效”的状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我区多个学校从2015年起至今在初三进行了议论文写作序列化的尝试。  即从八年级开始,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将初中议论文写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议论文写作专项训练。具体操作程序如下:训练一,学会读材料,提炼、概括论点;训练二,学会甄选论据与表达;训练三,学会写点分析,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架起一座桥;训练四,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对李清照的这首词,网上、资料上,评论俯拾即是,教案不胜枚举。大家都把它当词来教,当然正确得很。但我更想把它当作一个故事来讲,是一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倾诉自己的“愁”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讲述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故事。  既是故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讲一个“什么”的故事。一个秋天的黄昏(姑且这么肯定),一个女子在院子里“寻寻觅觅”,就是不知道丢了什么东西(特意不告诉你,是不是有点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