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世界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施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中德两国不同,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严格形势复杂的新时期,更加系统化的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德国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成功实践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坚贞不屈的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中华精神的代名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当中,不仅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更能够让高等人才形成鲜明的红色意识,激发其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将其培养为新时代人才.本文针对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关概念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实现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配合教育培训,丰富课堂教育思想政治内容,营造优良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毛中特》教学为例,创新实践方法,拓展新渠道,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深远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阵地,应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协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中外合作办学传统模式遭受巨大冲击.新形势下存在网络课程资源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网络授课手段不够熟悉、中外师生教学存在时差、学习设备与网络配备不齐全、语言障碍等薄弱环节.提出“中外合作,融合发展”“化危为机,促进合作办学改革”“优化现有合作,打造高端平台”“标准化办学,规范办学秩序”“构建\'本土国际化\'长效办学模式”五大发展策略,促进高校国际化办学进入教育科技化的新时代.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面对文化安全问题时,有着引领政治方向、培育价值观念、凝聚道德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文化安全形势下,面对文化内容多样化、文化市场开放化、文化传播“去中心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规划、整体性创新、整体性实践,形成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吸引力、保障文化生命力,逐渐形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整体合力.
2020年中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的再建设和新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国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为此,重新定义新农村与新农民,在党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路上培育新时代下的农民和建设新时代下的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协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概论》是高师地理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本文介绍了《地球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策略及实施内容,希望能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与培养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主体因素、教育客体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和教育内容因素,只有找准了影响因素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本文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给出该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以期为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当代大学生.他们肩上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大学生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教育目标、促进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弱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应的策略,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