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羌族皮鼓舞又称作“羌族羊皮鼓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是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羌族的皮鼓舞就有着特殊的艺术含义,是组成我国羌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羌族皮鼓舞为视角,对研究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简单阐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羌族;皮鼓舞;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43-01
舞蹈作为美的直观表现,它通过节奏、有规律性的身体肢体动作,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情,同时与一些特定的造型结合阐述自己的情怀。舞蹈教学是师生一起体验、探索、表现和沉浸舞蹈美的过程,所以在平时的对于羌族皮鼓舞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于舞蹈创新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享受民族精神文化的同时,享受它所带来的精神冲击。
一、羌族皮鼓舞的简介
在羌語中皮鼓舞的意思是“默尔达沙”、“布兹拉”或者是“摩恩那沙”,這种舞蹈是“释比”在做法事等祭祀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还可以说是一种“跳经”。这些在祭祀中跳的舞蹈,含有丰富的羌族人民文化特性。
从舞蹈中鲜明的表现了古代羌族人民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羌族的皮鼓舞原始作用是在人们祈福、祭神、还愿、驱鬼以及安抚灵魂归天时,以巫师为主的祭祀舞蹈。祭祀过程严格随着规定而进行,祭祀的各个环节都要庄重严肃。皮鼓舞是整个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样的,也是羌族人民生活、文化、习俗中不可获取的一种信仰表现。
另外,羌族皮鼓舞于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羌族皮鼓舞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羌族皮鼓舞源自于古代羌族的祭祀活动,它所展现的是羌族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对中国羌族皮鼓舞教学的特点和精髓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加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此舞蹈,发扬皮鼓舞的多民族具有代表性传统文化。
三、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模式
1.现今的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1)基础型的教学。基础型教学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的训练,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羌族皮鼓舞的基本的跳、转及羊皮鼓的拍打方式等,以此提高学生在跳皮鼓舞所需要的力度、速度、技巧、节奏感。由于经过系统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羌族皮鼓舞表演,和对为下一代教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性教学的特点主要是在教学上的完善,和对基础的落实,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2)实践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练习舞蹈为主,进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本身基础的要求很大,不但要求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要有着领悟舞蹈精神与创造具有皮鼓舞独特精神的动作,对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对艺术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
所以,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怎么才能引导出学生对于舞蹈美感的表现力,怎么才能将情感融入到舞蹈当中,都是需要教师面对的事情。在时代以及各行各业中,都一直围绕着“创新”来开展。通过实践来教学来训练学生对于皮鼓舞的创造力,是对羌族的传承与它的今后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样也完善了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3)风格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指一羌族皮鼓舞的风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去探索羌族皮鼓舞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精神思想,解析舞蹈中的情感与历史,达到对羌族皮鼓舞内在精髓的熟悉,再通过风格的熏染和学生的想象力来呈现舞蹈的过程。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认识到羌族皮鼓舞这一民族的文化。羌族皮鼓舞的培养与继承工作,是一件艰辛而繁杂的任务,我国对于羌族皮鼓舞的教学道路的发展,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还有很多的时候,人们没有找到合理的教学办法。
2.创建新型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对于现在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的丰富,现今的集中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些不适合当下的时代发展。所以要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成了无法避开的首要解决任务。羌族皮鼓舞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舞蹈的学生能够展现相应的独特思维。比如教师通过引入情趣型的教学模式结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教学,在这个基础之上,最大的程度地激起学生热爱羌族皮鼓舞的兴趣,能够真正的从主观上领会到羌族皮鼓舞的独特魅力,同时的,能够在羌族皮鼓舞的日常学习中与自己的情感结合。
四、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方法
在羌族皮鼓舞的训练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羌族皮鼓舞的基本动作熟练性的掌握,之后在与羊皮鼓的配合下是各个肢体具有情感化、艺术化与思想化,突显我国羌族皮鼓舞特有的粗犷、苍茫的神韵,为祖国人民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基本功的训练是体现羌族皮鼓舞内在的基础,在对基础的训练中,由于羊皮鼓的大而沉,舞者需要依靠着身体的转动,通过蹲跳、转打等,这些都要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以及灵活性的考验。对于刚刚接触羌族皮鼓舞的学生来讲,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严谨的进行,这对于学生实现从有一定形式的肢体动作,向着无形的艺术魅力过度,舞者还需要注重与鼓点节奏的完美交融,它的难度对于学生对于舞蹈的掌握有一定要求。
教师要对教学制定合理的计划,有组织性的把舞蹈相关的概念传导给学习者,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当中直观的表现。同时,在对学生的基本功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舞蹈美感的培训,突出羌族皮鼓舞的人文特点。在教学中也要积极的创新,将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五、结语
中国,是羌族综合历史保存至今的传统舞蹈,在古今融合之后再现的民族文化的舞蹈。羌族皮鼓舞教学在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存的舞蹈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在今后的实践里探寻创新的更为适合学生教学方式,在教导羌族皮鼓舞的理论、动作基础上,也要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向情感性、合作性和自主性的方向出发,更好地满足人文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着重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积极引导,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刘成.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羌族文化空间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4.
[3]袁杰雄.符号学理论视阈下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14.
关键词:少数民族;羌族;皮鼓舞;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43-01
舞蹈作为美的直观表现,它通过节奏、有规律性的身体肢体动作,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情,同时与一些特定的造型结合阐述自己的情怀。舞蹈教学是师生一起体验、探索、表现和沉浸舞蹈美的过程,所以在平时的对于羌族皮鼓舞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于舞蹈创新的精神与能力,让学生享受民族精神文化的同时,享受它所带来的精神冲击。
一、羌族皮鼓舞的简介
在羌語中皮鼓舞的意思是“默尔达沙”、“布兹拉”或者是“摩恩那沙”,這种舞蹈是“释比”在做法事等祭祀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还可以说是一种“跳经”。这些在祭祀中跳的舞蹈,含有丰富的羌族人民文化特性。
从舞蹈中鲜明的表现了古代羌族人民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羌族的皮鼓舞原始作用是在人们祈福、祭神、还愿、驱鬼以及安抚灵魂归天时,以巫师为主的祭祀舞蹈。祭祀过程严格随着规定而进行,祭祀的各个环节都要庄重严肃。皮鼓舞是整个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样的,也是羌族人民生活、文化、习俗中不可获取的一种信仰表现。
另外,羌族皮鼓舞于二零零八年六月七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羌族皮鼓舞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羌族皮鼓舞源自于古代羌族的祭祀活动,它所展现的是羌族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对中国羌族皮鼓舞教学的特点和精髓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加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此舞蹈,发扬皮鼓舞的多民族具有代表性传统文化。
三、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模式
1.现今的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1)基础型的教学。基础型教学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的训练,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国羌族皮鼓舞的基本的跳、转及羊皮鼓的拍打方式等,以此提高学生在跳皮鼓舞所需要的力度、速度、技巧、节奏感。由于经过系统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将来从事羌族皮鼓舞表演,和对为下一代教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性教学的特点主要是在教学上的完善,和对基础的落实,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2)实践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练习舞蹈为主,进行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本身基础的要求很大,不但要求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要有着领悟舞蹈精神与创造具有皮鼓舞独特精神的动作,对学生艺术表现力和对艺术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考验。
所以,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怎么才能引导出学生对于舞蹈美感的表现力,怎么才能将情感融入到舞蹈当中,都是需要教师面对的事情。在时代以及各行各业中,都一直围绕着“创新”来开展。通过实践来教学来训练学生对于皮鼓舞的创造力,是对羌族的传承与它的今后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样也完善了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3)风格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指一羌族皮鼓舞的风格,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去探索羌族皮鼓舞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精神思想,解析舞蹈中的情感与历史,达到对羌族皮鼓舞内在精髓的熟悉,再通过风格的熏染和学生的想象力来呈现舞蹈的过程。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认识到羌族皮鼓舞这一民族的文化。羌族皮鼓舞的培养与继承工作,是一件艰辛而繁杂的任务,我国对于羌族皮鼓舞的教学道路的发展,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还有很多的时候,人们没有找到合理的教学办法。
2.创建新型羌族皮鼓舞教学模式
对于现在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的丰富,现今的集中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模式,已经有些不适合当下的时代发展。所以要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成了无法避开的首要解决任务。羌族皮鼓舞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舞蹈的学生能够展现相应的独特思维。比如教师通过引入情趣型的教学模式结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教学,在这个基础之上,最大的程度地激起学生热爱羌族皮鼓舞的兴趣,能够真正的从主观上领会到羌族皮鼓舞的独特魅力,同时的,能够在羌族皮鼓舞的日常学习中与自己的情感结合。
四、羌族皮鼓舞的教学方法
在羌族皮鼓舞的训练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羌族皮鼓舞的基本动作熟练性的掌握,之后在与羊皮鼓的配合下是各个肢体具有情感化、艺术化与思想化,突显我国羌族皮鼓舞特有的粗犷、苍茫的神韵,为祖国人民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基本功的训练是体现羌族皮鼓舞内在的基础,在对基础的训练中,由于羊皮鼓的大而沉,舞者需要依靠着身体的转动,通过蹲跳、转打等,这些都要对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以及灵活性的考验。对于刚刚接触羌族皮鼓舞的学生来讲,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严谨的进行,这对于学生实现从有一定形式的肢体动作,向着无形的艺术魅力过度,舞者还需要注重与鼓点节奏的完美交融,它的难度对于学生对于舞蹈的掌握有一定要求。
教师要对教学制定合理的计划,有组织性的把舞蹈相关的概念传导给学习者,要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当中直观的表现。同时,在对学生的基本功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舞蹈美感的培训,突出羌族皮鼓舞的人文特点。在教学中也要积极的创新,将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五、结语
中国,是羌族综合历史保存至今的传统舞蹈,在古今融合之后再现的民族文化的舞蹈。羌族皮鼓舞教学在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存的舞蹈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在今后的实践里探寻创新的更为适合学生教学方式,在教导羌族皮鼓舞的理论、动作基础上,也要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向情感性、合作性和自主性的方向出发,更好地满足人文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着重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积极引导,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徐用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结合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2]刘成.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羌族文化空间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4.
[3]袁杰雄.符号学理论视阈下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