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揭秘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s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以其主观性强、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体切入难而困扰考生。然而,综合近年高考中的此类试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总体浏览,留心暗示
  
  我们都知道,读懂文本是鉴赏的基本前提,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读懂并不是让你完整、深刻、透彻地理解,只是粗略地知晓大概意思。其实,高考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也并非让学生像专家学者那样去解读、评析,而是引导学生作浅层的、指向性明确的一般性把握。所以只要不作错误的理解,即使是囫囵吞枣地读出大概意思也是可以的。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应该先将诗歌浏览一两遍,借助各种暗示,对它有个总体印象与感受。高考诗歌试题本身的一些暗示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用,但我们往往忽略它。
  1.题目暗示。如2005年全国卷的《春行即兴》,“春”即春天,“行”即经过,“即兴”,就眼前事物表达感慨。2006年福建卷的《端居》,命题者注释端居:闲居。2006年辽宁卷《东坡》在题目下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读出题目暗示,对理解全诗大有提携作用。
  2.作者暗示。近年来诗歌考题中出现的作者大多为我们所熟悉,这就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对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作者,考题往往有注释,如2006年山东卷《晓上空泠峡》的作者王罔运,考题注释为:“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2003年上海卷《赤壁》的作者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不难看出,这里的注释对理解全诗都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3.夹注暗示。有些诗歌遇有冷僻字词或难懂的诗句,命题人往往给出注释。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首句“泛菊杯深,吹梅角远”,联系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我们就可了解这两句是说词人刘过与朋友卢梅坡秋季饮菊花酒,春天吹《梅花落》。从秋到春,笛声悠长,酒浓情更浓。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虽然“安禅制毒龙”较晦涩,但考题对“安禅”“毒龙”作了解释:“‘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由夹注可以知道,诗人是说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表现作者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的境界。
  4.题干暗示。有些诗歌考题本身就提示考生诗句在写什么,如2006年北京卷《移居(其二)》,问题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题干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表现的乐趣是关于田园生活的,那么我们只要顺着田园生活的思路去解答就不会有多大出入了。又如2006年天津卷《凉州词(其一)》设置的两个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题干设置明确告诉我们诗中表现的是边塞景象,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细心的考生会发现,这就是答题的切入口,这对读懂诗歌帮助很大。
  
  二、联缀名词,捕捉景情
  
  初读诗歌后,从诗中找出写人写景写物的名词,用横线画出,然后把它们联缀起来,由多个意象的叠加看它写了什么。例如:2004年全国卷的《秋思》
  洛阳城里秋风,欲作家书 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临发又开
  画线处“洛阳”“城里”点明地点,“秋风”点明时间(季节),“家书”“意”“封”点明事件。联缀画线的名词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画面:身处洛阳城里的诗人在秋风又起的日子里思绪万千,想给家人写信,可临到发信时又拆开信封。
  再如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片片点归
  横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海幢
  联缀画线的名词就基本读出了诗的大意: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老鹤自北而南飞去,它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
  在大略知晓其意后,再从诗中找出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形容词,看它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如上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卷《秋思》一个“说”表现诗人似有万语千言,一个“开”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唯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分析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也不例外,“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中的一个“横”字一个“带”字,与上两句所写“晚望”的静景动静相生,相映成趣。尤其“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三、把握术语,规范表达
  
  观察近年考题,古代诗歌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几个方面设题,所以面对试题茫然不知所措的考生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找准切入点,掌握常见的鉴赏术语,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1.形象。
   诗歌的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题一般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与理性思考。
  


   我国古代诗歌在长期流传中很多形象都有较固定的意蕴与象征。如莲与恋、柳与留、竹与虚心、菊与晚节、荷与高洁的联系;尺素代书信,婵娟代明月,鱼雁代音讯,吴钩代建功立业之利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孤蓬喻游子,哀鸿喻灾民,红叶喻信物,请缨喻杀敌报国,白云苍狗喻时世变化;阳春白雪代高雅艺术,落花流水含感时伤世,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等。
  
  2.语言。
  (1)体会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粗犷、柳永的婉约缠绵、李商隐的蒙眬隐晦、王维的恬淡优美,以及唐诗重写景抒情、宋诗工理趣议论、元明散曲长讽刺调侃等。这方面的术语有:含蓄隽永,端庄典雅,质朴平淡,生动形象,简洁洗练,清新明快,慷慨悲壮,不事雕琢,言近旨远等。
  (2)关注“诗眼”。所谓“诗眼”,乃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警奇巧的那个字,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圆”,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瘦”;一种是“平字见奇”“朴字见色”,越是平淡越奇崛的质朴之字,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字。“诗眼”居无定位,从词性上说,一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数词、量词。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一般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其中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包括正衬(烘托)、反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象征、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乐景写哀情等,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对比、借代等。
  
  4.思想内容。
   欲把握思想内容,先了解诗歌分类。诗歌类别往往暗示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常常关涉着诗人的感情态度。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怀古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行旅诗、讽喻诗等。在思想内容上,怀古诗常表现昔盛今衰抒发报国无路,送别诗常表现离愁别绪抒写思念之苦,咏物诗常以物明志彰显品行节操,边塞诗常表现久戍思乡抒发壮志未酬,田园诗常描写山川风光表现闲适情调,行旅诗常表现羁旅乡愁表达仕途失意,讽喻诗常感时伤世寄寓衷情热肠。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每天都在多彩多姿的现实中生活,怎么会没有写作素材呢?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感受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
几天前,某晚报登出一篇“时评”:周杰伦新歌入试卷是汲取营养还是拨弄垃圾?原来,武汉市一中学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选做题是默写周杰伦新歌《青花瓷》的歌词。老师因为学生喜欢所以大胆尝试一下。专家则认为,流行文化无孔不入,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由此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其实,我们谁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流行音乐,更具体地讲,流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他们时时刻
文章题目,是文章章法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说其他的艺术形式或其他的文体,对此要求或许还比较宽松的话,如“无标题音乐”,有些诗歌直接标出的是“无题”,有些甚至就没有题目,文章要有题目却是一项比较明确的规定。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过去的就不见得这样。如《论语》章节的题目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取下边紧接着文字开头的两个字而已(古人文章、文学不作明确区分,《诗经》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认识
初步研究了微波处理对哈密瓜汁中POD、PPO、LOX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微波处理温度不超过48℃时,最优处理组合为微波处理时间40s、微波处理9次、pH值5.5。
《红楼梦》开篇即自题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满纸荒唐言”即《红楼梦》的语言的荒诞,“一把辛酸泪”则指意味上的荒诞。《红楼梦》意味上的荒诞,涵盖自然、社会、人际、感情和生命终极诸多层面。既有曹雪芹个人的遭遇,家族的盛衰,又寓示对人生终极追问所产生的荒唐感。寓意深广,独步千古,呈现出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时至今日,《红楼梦》不失为可用现代哲学解读荒唐人生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