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虎“玉照”的真假,近一个多月来成为人们极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网络上形成观点鲜明的护真与打假两大阵营,并将政府官员、科学家,以及许多资深的摄影人卷入其中,“因虎所伤”者甚众。
孰是?孰非?眼下虽然未有定论,但套用一句老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信个中的疑团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专家、权威机构的介入,必将水落石出。
猎人出身的作者周正龙10月3日遇虎,在二十多分钟时间里,用传统与数码相机累计拍摄71张照片;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这是43年来,陕西省秦巴山区发现华南虎的首次记录”;10月14日中科院专家傅德志在网络上撰文,并“以头担保”虎照有假,将真假论战推向高潮……,此后,论争不仅引发了媒体轮番上阵报道、采访、评述,主管机构国家林业局,也进入人们视线,诉诸法律程序的手段也将被启用。虎照之真假,上升到了公信力、公众利益的高度。
有观点评说,华南虎事件,本是一个科学事件,终却铸成公众事件。追根溯源,是影像的力量、网络的力量;事关影像的尊严、社会的诚信。
真实可视的影像,让众人有了一个可供评头论足的实体,各种分析推测、各项实验实证,方可有据要依;无限参与的网络,能够在尺幅之间,汇聚不同的信息视点,激发各异的聪明才智,将传播变成一种力量。
2007年摄影业界的几大新闻图片造假,都是网络触发。网络时代,任何信息的传递都将经历更严厉的来自公众的审视,知情权、发言权、名誉权……等等公民的权力,都在更为公开透明的状态下得到表达。这是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更呼吁大众的珍视与维护。
记得摄影曾经可以作为“陈堂证供”,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写实”特性。但人类的“创造能力”,时常颠覆它“存真纪实”的本性,也因之被取消了作为铁证的权力。尽管业界一再呼吁纪实摄影当以“真”为本,呼吁摄影人坚持职业操守,但制假造假从未绝迹,说不上层出不穷,至少是屡禁不止。以至于任何一幅具有难度、深度的纪实摄影作品面世后,人们条件反射般的第一反应便是——是真的吧?试想,经常被“假”吓怕了的公众,什么样的影像还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感动与信赖?
作为影像从业人员,面对如此状态,除了心痛还有痛心。能否在心痛、痛心之余,再扪心自问——影像的尊严来自真实,为了真实的影像,我们做过什么?应当做些什么?
孰是?孰非?眼下虽然未有定论,但套用一句老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相信个中的疑团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专家、权威机构的介入,必将水落石出。
猎人出身的作者周正龙10月3日遇虎,在二十多分钟时间里,用传统与数码相机累计拍摄71张照片;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这是43年来,陕西省秦巴山区发现华南虎的首次记录”;10月14日中科院专家傅德志在网络上撰文,并“以头担保”虎照有假,将真假论战推向高潮……,此后,论争不仅引发了媒体轮番上阵报道、采访、评述,主管机构国家林业局,也进入人们视线,诉诸法律程序的手段也将被启用。虎照之真假,上升到了公信力、公众利益的高度。
有观点评说,华南虎事件,本是一个科学事件,终却铸成公众事件。追根溯源,是影像的力量、网络的力量;事关影像的尊严、社会的诚信。
真实可视的影像,让众人有了一个可供评头论足的实体,各种分析推测、各项实验实证,方可有据要依;无限参与的网络,能够在尺幅之间,汇聚不同的信息视点,激发各异的聪明才智,将传播变成一种力量。
2007年摄影业界的几大新闻图片造假,都是网络触发。网络时代,任何信息的传递都将经历更严厉的来自公众的审视,知情权、发言权、名誉权……等等公民的权力,都在更为公开透明的状态下得到表达。这是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更呼吁大众的珍视与维护。
记得摄影曾经可以作为“陈堂证供”,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写实”特性。但人类的“创造能力”,时常颠覆它“存真纪实”的本性,也因之被取消了作为铁证的权力。尽管业界一再呼吁纪实摄影当以“真”为本,呼吁摄影人坚持职业操守,但制假造假从未绝迹,说不上层出不穷,至少是屡禁不止。以至于任何一幅具有难度、深度的纪实摄影作品面世后,人们条件反射般的第一反应便是——是真的吧?试想,经常被“假”吓怕了的公众,什么样的影像还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感动与信赖?
作为影像从业人员,面对如此状态,除了心痛还有痛心。能否在心痛、痛心之余,再扪心自问——影像的尊严来自真实,为了真实的影像,我们做过什么?应当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