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来源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寒、暑、湿、燥、火这致病的六淫邪气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也会让湿气乘虚而入,危害健康。
  坏习惯招来湿气
  睡不够。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口味重。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爱吃凉。中医认为,生冷食物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喝大酒。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中医认为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運动少。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老坐着。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祛湿养脾常按3穴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按摩丰隆(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足三里(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是一種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食疗助除湿
  茯苓粥
  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至武火将水烧沸,水开后转用文火熬至糜烂,然后加入盐、生姜粒若干,搅匀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根据口味可加入红糖。长期食用可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冬瓜粥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能利尿祛湿,同时也是消暑佳品。此粥根据口味可做成甜或咸的,最佳食用时间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饮时间。
  薏米赤小豆汤
  取等量薏米、赤小豆,洗净后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化热、口苦、尿黄、舌苔黄腻者。
其他文献
我们肯定都干过这样的事:掏出手机拍日落或美食。我们这么做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避免记忆消逝。随着拍照手机之类设备的广泛流行,拍多少照片才算太多?我们拍的照片是不是太多
<正> Rett氏综合征,临床少见,我们自1989年以来遇见4例,其中有2例为同胞姐妹共患此病,现报告如下。 例1 姐,女,4岁。因精神运动发育落后伴双手反复揉搓2年来诊。患儿父母、祖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报纸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城市存量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目前旧城工业厂区的改造中涉及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矛盾,
<正>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淮南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目前存在人员知识滞后、结构单一、总量超员、结构性缺员等问题,特别是一线部分技术技能岗位严重短缺,难以适应新设
伴随酒店业的发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广阔。但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酒店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改善高职酒
前不久,趁着在美国的机会,笔者慕名专程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飞住位于美国西南部(Arizona)亚利桑那州的首府凤凰城(Phoenix),参观了世界最大的乐器博物馆——Musical Instrumen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分析了传统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差别所在,介绍了原型范畴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指出了原型的来源,较透彻地剖析了原型范畴的本质和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