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质疑,要让学生从不问到问、从敢问到善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质疑水平。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的学生怕问,担心受到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疑敢问,有疑必问。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层出不穷,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形成共识。
对于学生的质疑,如果一时不能解答,也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坦诚,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
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
二、抓住各种机会训练,使学生学会质疑
能够质疑是一种能力,它的特征在于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是在敢于质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信口胡疑,而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有一定质量的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
(1)观察质疑。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2)比较质疑。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质疑: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联想质疑。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因果关系的。
(4)类比质疑。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概念、性质、判定是相类似的,因此通过类比进行质疑是我们能经常用到的,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提问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认识概念、性质、判定之间的联系。
2.加强数学严密性教育,引导学生从数学语言引发质疑
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疑问。
3.加强典型错误分析,引导学生从数学原理引发质疑
有的学生对数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没有深刻理解,在解题时只是按老师教的解题过程生搬硬套,当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出错。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学生会加深对数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数学原理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经常对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学生自然地会对数学原理、基本概念进行深究,提出疑问。
4.加强寻找反例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数学定理引发质疑
课本上的定理都是经过证明得出的正确结论,学生一般不会产生疑问。但是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往往结论记得很牢,条件却经常弄错。通过加强寻找反例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质疑,可以让学生对定理适用的条件认得更清,定理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更熟练。
5.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训练
数学是很严密的科学,概念、性质之间有时仅仅是个别词语的区别,但所表述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差别中去思考、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性质判定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中、定理的推导中、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于学生质疑,教师也要加以引导。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的学生怕问,担心受到老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在学生的质疑过程中,难免会提出一些“幼稚”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疑敢问,有疑必问。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层出不穷,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参与其中,积极引导,形成共识。
对于学生的质疑,如果一时不能解答,也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坦诚,与学生共同研究切磋,直到把问题解决。
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
二、抓住各种机会训练,使学生学会质疑
能够质疑是一种能力,它的特征在于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是在敢于质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信口胡疑,而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有一定质量的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
(1)观察质疑。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2)比较质疑。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质疑: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联想质疑。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因果关系的。
(4)类比质疑。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概念、性质、判定是相类似的,因此通过类比进行质疑是我们能经常用到的,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提问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认识概念、性质、判定之间的联系。
2.加强数学严密性教育,引导学生从数学语言引发质疑
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疑问。
3.加强典型错误分析,引导学生从数学原理引发质疑
有的学生对数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没有深刻理解,在解题时只是按老师教的解题过程生搬硬套,当题目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出错。通过对典型错误的分析,学生会加深对数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数学原理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经常对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学生自然地会对数学原理、基本概念进行深究,提出疑问。
4.加强寻找反例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数学定理引发质疑
课本上的定理都是经过证明得出的正确结论,学生一般不会产生疑问。但是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往往结论记得很牢,条件却经常弄错。通过加强寻找反例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定理进行质疑,可以让学生对定理适用的条件认得更清,定理掌握得更加牢固,运用更熟练。
5.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训练
数学是很严密的科学,概念、性质之间有时仅仅是个别词语的区别,但所表述的内容却大相径庭。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差别中去思考、质疑。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性质判定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中、定理的推导中、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于学生质疑,教师也要加以引导。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