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融合钢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钢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临床效果及脊柱结构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突间融合钢板植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共25例患者、29个手术节段纳入研究。在术前、术后、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及X线片测量。临床功能临床症状评估包括(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评估;对脊柱结构影响方面,在X线片中测量手术节段的终板角度、椎间盘后缘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在术前及术后进行CT检查以测量突出间盘面积和椎间盘突出距离。

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1例行单节段手术,4例双节段。临床效果中,VAS评分由术前(6.61±1.29)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78±1.00)分、ODI评分由术前(31.9±8.3)分减至(15.9±6.4)分,JOA评分从(9.6±3.0)分增至(18.8±3.2)分;脊柱结构影响方面,终板角度由术前的10.1°±5.4°减至末次随访的8.4°±4.9°,椎间盘后缘高度由(0.65±0.29)cm增至末次随访(0.78±0.27)cm,椎间孔高度由(2.01±0.35)cm增至末次随访(2.16±0.37)cm,虽末次随访的椎间盘后缘高度较术后丢失(0.07±0.12)cm(9.3%),椎间孔高度则丢失了(0.06±0.19)cm(2.7%),但与术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椎间盘突出距离从术前的(4.10±0.78)mm减少至术后的(3.72±0.66)mm,减少了9.3%,突出间盘面积从术前(96.4±37.8)mm2减少至术后(83.8±31.1)mm2,减少了7.4%。

结论

BacFuse植入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且应用安全,其通过使突出间盘部分回缩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起到了"体内牵引器"的作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微创手段。

其他文献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水平升高显著增加痛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发病风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关系密切。本文结合笔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研究结果,就高尿酸血症与NAFLD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肥胖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代谢综合征是NAFLD的严重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重要预测指标,而糖尿病是NASH患者并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随着肥胖症和糖尿病全球化的流行趋势,NAFLD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NAFLD不仅是肝病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还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关。NAFLD的有效防治可望显著减少肝病和心血
一、概述rn(一)定义和分类rn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
目的探索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Polo样激酶1(Plk1)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pCMV-HA-HBx表达质粒瞬时或稳定转染HepG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Bx对Plk1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HBx对Plk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x对Plk1 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Cycloheximide阻断新蛋白合成后检测HBx对Plk1蛋白半
20世纪初,近代农业化学理论和技术传入中国。1901年清政府从日本进口少量氮肥,1905年后又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扩大施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氮肥工业始创;40年代,磷肥工业起步;随后,钾肥工业、复合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它的疾病谱涵盖单纯性肝脏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仍然是金标准,可以判断肝脏脂肪变程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但其有创性及很难动态观察限制了临床使用。新兴的诊断的标志物不断被发现,新的无创性诊断组合也被新近报道,而影像学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瞬时弹性超声和受控衰减指数不断发展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