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功率UVA1照射对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瘢痕形成的影响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zhi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UVA1对全层皮肤缺损诱导的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影响情况.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双耳腹面手术切除2 cm×5 cm全层皮肤至筋膜,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兔,将每只兔左耳分别于伤后即刻、1个月、2个月开始用不同剂量大功率UVA1照射,右耳为非照射组.各照射组又分为两个剂量照射组,兔耳分别每次照射UVA1 60 J/cm2、110 J/cm2,连续30次.结果 创伤建模1个月、2个月后开始照射UVA1组,与照射前比较,高剂量组照射后瘢痕处真表皮厚度(282.32±58.60;336.50±98.34)和真皮胶原含量(24.91±16.88;34.47±8.90)均显著降低(P<0.05);照射组与非照射组在UVA1照射前后差值的比较,高剂量组照射后瘢痕处表真皮厚度差值(-143.52±42.91;-142.44±49.96)和真皮胶原含量差值(-56.39±15.04;-48.35±10.4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照射组UVA1对瘢痕皮肤厚度(811.68±79.03;659.08±178.98)和胶原含量(67.80±9.06;61.35±12.91)的影响均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而创伤建模的同时照射UVA1组,两种剂量的UVA1照射后瘢痕处皮肤厚度和胶原含量较非照射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上皮化后开始UVA1照射可使瘢痕变软,皮肤变薄,胶原含量降低.创伤同时照射UVA1不仅不能阻止瘢痕模型的建立,反而加重瘢痕.
其他文献
1 病历简介病人女,66岁.因间断腹胀、腹痛十年余,加重1周人我院消化内科.病人十余年来于进食油腻食物或不规律饮食后出现腹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寒战,疼痛可忍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黏膜切除术(EMR)后残留、复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对EMR术后内镜随访发现的15例残留和复发病变进行E
例1,女,15岁.皮肤反复红肿、水疱、溃疡3年,浸润性斑块和结节6个月.组织学检查示真皮全层中等大小不典型淋巴样细胞呈血管中心性浸润,浸润细胞为LCA+,CD45RO+,CD56+,EBV+.最
目的 观察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急诊吻合血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在咪唑安定和东莨菪碱的镇静作用下,选用新型长效左旋布比卡因为局部麻醉药行股神经及坐骨神
近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本文依照循证医学方法,重点对针刺临床研究文献中提出的针对不同年龄段、病情轻重程
目的 研究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氨基酸递质含量以及GABA A型受体(GABAA)mRNA表达变化.方法 6-羟基多巴胺(6-OHDA)
目的 总结输尿管长段撕脱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输尿管撕脱伤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2~45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3例,患肾轻至中度积水;上尿路血尿1例,患肾无梗阻表现.术前IVU
目的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件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卜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L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 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
目的 建立Sabin株脊髓灰质病毒灭活疫苗(Sabin strain inactivated poliovims vaccine,SabinIPV)中微量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lowry法结合三氯乙酸沉淀法测定试样中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