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典范给力新媒体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庄向阳兄,缘于十多年前余光中先生在香港的一个活动,余先生的诗歌和散文为我们共同欣赏叹服的对象。那时候,中文系毕业的向阳兄,在报社任文化版编辑。这位媒体人表现斐然,且好学不倦,持续进修,在武汉大学获得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学位,后来转而在大专任教,成为一位学者媒体人;说他又是学者又是媒体人,因为他的教学、著作和媒体关系密切。累积了多年教学“实战”的丰富宝贵经验,金针在握,他要把这金针度与人——就是这本《新媒体文案写作》。
  有人说伟大的作家是天生的,不用教师的指导。我不能苟同。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年幼时遇上“铁杵磨成针”的老婆婆后,勤奋读书,终于成为大诗人,他读书时没有老师教他如何吟诗作文?莎士比亚是另一位公认的天才,年轻时读书,每天在校时间约九小时,所学的科目包括修辞学,他在写作方面没有得到任何教导?更不要说“转益多师是汝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圣杜甫了。一般学生接受写作的训练,获得基本功,以应付日后的升学与谋生。有心成为作家的,训练加上天分,勤奋加上悟性,乃可成功;天分越高,努力越多的,成就越大。包括广告写作在内的新媒体文案写作,天资聪颖的作者一样可以在训练和努力后,成为这方面的名家以至大师。
  当下的新媒体和其他种种新事物,把我们引进名副其实的“新时代”。庄博士在该书中说明何为新媒体,何为文案,进而传授相关写作的基本功。该书有如坚实明确的指针,指示训练的方向。他把全书的主体性论述分为三部分:感觉写作练习、修辞写作练习、案例写作练习。感觉写作练习是敞开思维的基础,修辞写作练习是迅速提升写作思维的关键,而案例写作练习则针对各种不同文体来练习写作。
  感觉写作练习为什么重要?他指出:“书写始于感觉。感觉不仅是书写的前提,更是人们关于世界所有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的,有感觉,我们才有感情、有思维,形成书写的中心旨趣,建构书写的实质内容,进而技巧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对修辞的讲究了。书写始于感觉和思维,这个理论和古人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相通(这里的“诗”可引申为一切文学作品)。
  庄博士怎样教大家“锤炼修辞”?我们先看看一些修辞学专家的做法。陈望道和黄庆萱等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罗列出数十种“修辞格”。如此论列,自然有分类详备、巨细靡遗的好处;却因为修辞格名目众多,有如树林中树木品种千百,学生要清楚地认识辨别,大有繁难之叹。我多年前发表过论修辞的文章,大而化之地把修辞技巧归纳为三大类(后来我增添为五类),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或者说“擒贼先擒王”的做法,学生颇因为这样的提要钩玄而得益。我欣然看到向阳兄在书中有和我类似的做法:他列述了比喻、排比、对比、夸张、双关、顶真、用典荦荦七大端,对前四端着重析论。前四端中的比喻和对比,正是我所标榜的三大“王牌”修辞中的老大和老二。我国经典文学理论之一的《毛诗序》所论“赋比兴”三大手法,比和兴属于比喻的范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论修辞技巧,突出三种,对比和比喻恰恰在其中。由此可见,向阳兄这位“造王者”的观点冥冥中朝向古人的阳光大道。
  《新媒体文案写作》的注意力放在新媒体,强调实用性,这从作者对各种修辞技巧的解说、举例和练习设计中可以看到。以论比喻为例,在简明扼要的阐释之后,所举例句既有张爱玲和余光中的,也有叙利亚的阿多尼斯的和智利的聂鲁达的,可说是一种“跨国”以至“跨洲”展示。向阳兄更“能近取譬”,举了我的一个例子:“最近两个月,陈婕腹部高隆,如篮球在里面,如贴挂着冬瓜,如小山。她坐下来时,腹部上端简直是个小桌面,可放置两只小巧的宜兴茶杯,供她和我品茗。”(《若衡在深圳出生》)读该书书稿至此,我的眼睛柔柔闪亮,感谢知音赏识之际,很有和作者相约品茗谈文的雅兴。如有雅谈,我们一定有共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格往往亲如兄弟,上述的腹部大到如小山、大到可放置茶具是一例;李白形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与夸张相辅相成,更显示出浪漫诗人的大手笔。
  我们两人都欣赏叹服余光中想象力强劲的修辞,该书所举的众多例子之外,还可以再举这位比喻大师别的名句,如“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凭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向阳兄所说“敏锐的感觉”,包括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余光中这个句子,就包括了三觉:触觉、听觉、视觉。打动人心的书写,往往诉诸人的五官六感,使读者“有感”。这,又使我想起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强调的“感性”(相当于英文的sensuousness):作品的修辞,要做到“看起来有织锦的彩绘,听上去有管弦的演奏,尝起来有佳肴的甘美,佩戴了有兰桂的芬芳”(原文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這里视觉、听觉、味觉、嗅觉都有了,只少了向阳兄所列的触觉。
  我一向对广告修辞极感兴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伦敦地铁站看到的一则公益广告,其措辞之妙,我铭记至今。地铁的隧道是圆管型,谓之tube;地铁是地下的铁道,英国人简称为underground;公益广告呼吁大家捐血以救人,如果不捐,很多伦敦人(夸张地说,有地铁管道tubeful那么多的伦敦人)就会失救死去(而身埋地下)。那则广告文案是这样的:“A tubeful of Londoners need blood;if you don’t give,they will end up underground.”显然,这则文案用了修辞上的夸张和双关手法。
  再举一例。广告大师奥格威(David Ogilvy)的著名文案创作之一是:“这部新型号的劳斯莱斯汽车,开到时速高达九十六公里之际,车厢里唯一的声响,来自嘀嗒的电子钟。”这个文案的灵感,照我推想,乃来自“感觉”——感觉到极其宁静,没有任何杂音;而其技巧与对比有关:隐隐然与别的牌子汽车相比,普通牌子的汽车车厢里,我们感觉到马达发出或车外其他东西发出的噪声。奥格威写文案,有何奥妙的诀窍?他熟悉各种修辞格,巧手著文案,有品有格,乃能威风八面!   语言灵活多变的诗人,每有魔术师之称。余光中这位魔术师施行“可加可减”的法术,在上引的名句中,他形容打喷嚏和咳嗽,用加法;有一句劝人少买价昂的名牌舶来品,则用减法。他机智地说:LV名贵吗?它只是LOVE的一半而已!新媒体的文案写作,不应像某些魔幻写实主义小说那样走火入魔,变变文字魔术有时却是需要的。余光中当年如果肯“下海”进入广告行业,其表现一定比奥格威更杰出,所得报酬一定远高于写诗写散文的稿酬。诗人与广告文案写手,都应该有高妙的修辞技巧。在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沙比洛(Karl Shapiro)说我们的很多诗都藏在广告里。
  该书里,庄博士提供了很多相关的修辞实例,我贪婪地多引述自己一个例子:“近年,面对刚入学的研究生,我总是引述苏东坡的话:自孔子圣人,为学必始于观书。我要学生向钱看,到图书馆观观、翻翻、看看钱锺书的书。”唯利是图的人,向前看到的只是钱财;钱锺书淡泊名利,和钱财的关系极为疏远。“我要学生向钱看”的意思正和“向钱财看”相反,即是要学生像钱锺书一样“钟爱书”。这个句子所在的拙文,题目正是《向钱看,钟爱书》。
  我还要多说一两句。“到图书馆观观、翻翻、看看钱锺书的书”的“观观、翻翻、看看”六个字,为叠韵字(尾音都是an),其修辭属于庄博士说的“听觉写作”:guanguan,fanfan,kankan一连串的an音,在听觉上给人连绵不断之感,即暗含要常常长长读书之意。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连(lian)绵(mian)也是叠韵,而常常长长更是同音,然则绵长之意就更明显了。我国的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成分,善于修辞的人,必然充分利用其特质与长处。上面多次提及余光中,这里又说到钱锺书,我要顺便指出,钱锺书是极为重视修辞的文体家,强调好的作品有“行文之美,立言之妙”,写作人应引以为座右铭。
  诚如向阳兄所说,新媒体文案“无处不在,又形式多样”。人类的文明色彩缤纷,新媒体所反映的“新时代”社会文化式样自然千姿万态,日新又新;我们的书写要如实反映的话,所用的语言当然要繁富多姿彩。不过,在多元的社会,人的品味多异且常变,平淡以至枯淡也是可有的风格;也因此,水墨般的“淡妆”单色也是有人喜爱的修辞。
  本书对文案写作的种种,已有精当的解说和举例,我“锦上添花”加了若干理论和实例。读者或已看到,我补充的,包括古今中外的写作理论和现代的修辞个案。有分教,我认为,读者诸君如果要文案写得出色,勤奋进修、广泛观摩是不二的法门。我的“锦上添花”还有其他目的:一在说明庄博士的见解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恒久性、普遍性;二在说明新媒体新时代的“创新”,不能凭空而来,而应在旧典范的基础上形成。一二千年前的中、西经典理论和创作,具有典范意义;观摩现代的精彩书写,同样可让我们得益。新时代的新媒体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应该在坚实的中西、古今文化基础上进行。古老的和不很古老的“旧典范”,都给力新媒体的文案写作,以至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
其他文献
刘源俊先生发表的《科学与民主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书屋》2013年第6期)一文,读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并陡生几分中华文化的自信感。但是,若深究起来,刘文仍然局限于新儒家的思路,即找出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的部分。然而,儒家不仅应该是“民主真诚的啦啦队成员”(白彤东,2013),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应只是科学的板凳队员,它更应该有所超越,提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科学与民主之不同,以及其优越之处,并进一步
鲁迅是一位收藏大家,除了書籍,他最大宗的藏品就是版画。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中国新兴版画作品达二千一百余幅,201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收藏了一千六百七十七件作品。  可以说,版画(木刻)情结伴随着鲁迅整个文学生涯。他从童年起就收藏过木刻插图版《山海经》,并影描过整本的《荡寇志》木刻画;在日本留学时,他翻译的书籍的封面就使用了版画;“五四”后,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编辑《
曾国藩无疑是湘军的灵魂与核心人物,而从湘军出省作战,转战鄂、赣、皖诸省,至攻克安庆后胡林翼病逝军中为止,胡林翼与左宗棠显然就是湘军的左、右支撑。此三人构成湘军的“铁三角”。一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丁母忧回乡守制,奉命以在籍侍郎身份办理湖南团练。咸丰四年(1854)初,湘军初具规模,曾国藩于衡州发表《讨粤匪檄》,誓师出征。是年八月,湘军克复武昌、汉阳。咸丰皇帝欣喜之余,遂命曾国藩署理湖北巡
一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有的音乐大师看不懂乐谱,更不会写谱。比如美国乐圣迈克尔·杰克逊,乐思泉涌,却没有能力拿起笔来写下曲子。幸好现代科技帮了他的忙,他每当灵感来了,想要作曲,立刻跑到錄音机前,按下录音键,打开嗓门尽情唱。美妙的旋律留在了录音带里,专业作曲家再照着他的录音写成曲谱,迈克尔·杰克逊以这种方式向世人奉献了众多金曲。  阿炳也不识谱,不会写谱,对现代乐理一无所知。这位大师凭借过人的天赋
王阳明的封奏疏不是很长,但是其涵盖量却是非常丰厚,可谓是中华古典文献中的奇葩。全文只有一千七百多字,再加之引用了明武宗朱厚照的诏书五十几个字,王阳明自己的文字只有一千六百多字。但就在这一千多字里,王阳明不但把问题说得很清楚,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底线。  “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在这里王阳明提出了“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浪潮与十九世纪来华传教士的努力密不可分,而由伦敦会派遣并于1807年抵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无疑是此中先驱。作为马礼逊的后继者之一,同样来自于英国的伦敦会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于1847年抵达上海,此后长年投身于翻译、著述与出版事业。借助他在1867年出版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
一、大学    “台大的环境,郁郁葱葱。台大的气象,勃勃蓬蓬。远望那玉山,突出云表;正象征我们目标的高崇。近看蜿蜒的淡水,他不舍昼夜地流动,正显示我们百折不挠的作风,这百折不挠的作风,定使我们一切事业都成功”。  这是台湾大学的校歌。  台湾大学的前身是1928年日本割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1945年祖国收复台湾之后,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1949年傅斯年先生担任校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傅胜龙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创立和领导的大汉控股集团是中国企业五百强。《傅胜龙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是他公开讲话的讲稿辑录。  《傅胜龙文集》总结了大汉集团二十六年来走过的道路。大汉集团起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钢铁贸易公司,它抓住房地产开发的机遇,成长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新城区、新城镇的新型城市建设公司,走出了一条为政界、学界和商界所认可的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经济改革深化、转型升级的历史时刻,
一般认为,中国近现代“新小说”肇始于梁启超1902年在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梁启超在此杂志上发表的《新中国未来记》,被公认为导发中国小说从古体迈向现代的首部作品。但是,1895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通过征文征集到的一百六十二篇“时新小说”,比梁启超的“新小说”早了七年。所以,这批“时新小说”应该是中国近现代“新小说”的发轫。傅兰雅出资举办有奖征文  1895年5月,一位名叫傅兰雅的英国来华人士
二十世纪初,被封建正统观念长期贱视的戏曲小说受到学者的重视,进入学术研究的殿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遥启先声,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奠基之作。二三十年代,继者踵起聿兴,戏曲小说研究浸浸日盛,终成一门显学。在众多研究者中,傅芸子、傅惜华昆仲名列其中。傅芸子专心学问,一度执教东瀛十年,发现多种中土戏曲遗珍。傅惜华以戏曲文献目录编制、戏曲史和俗文学研究见称于世,其碧蕖馆藏书不仅庋存罕见珍本秘帙,且对一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