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以前,由于种种原因,鲁迅被“神化”了。因此,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教师要认真解读鲁迅,让学生认识真实的鲁迅、走进鲁迅的生活世界。鲁迅的思想、精神是博大的、多方面的,其儿童观是一种基于人性大爱的儿童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感受鲁迅的思想、行为。只有这样,鲁迅才能成为一个鲜活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鲁迅身上吸取精神养分,获得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鲁迅精神;儿童观;阅读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01-04
一个人的世界观,我们可以理解是这个人怎样“观世界”。那鲁迅先生的儿童观,也就是他怎样“观儿童”。当然,儿童也是完全可以“观鲁迅”,而且应当懂得怎样观鲁迅。
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史总是连接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我们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其标志性人物的认识。无论怎样排列,鲁迅就像孔夫子一样,是不会不在其中的。大文学家是标志性人物的主体。德国有歌德,俄国有托尔斯泰,法国有雨果,英国有莎士比亚……中国该有谁呢?自然是鲁迅,因为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儿童,作为中国的未来一代,又怎么能不认识鲁迅、亲近鲁迅呢?
然而,前段时间,坊间竟有这样的流言,说“中国的孩子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这话说得似乎有点过分,但也确实反映了我们曾经有过的对鲁迅认知的扭曲。也许正因为鲁迅的伟大,他一直被人谈论过度,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漩涡里,被一层层“涂料”所粉饰而神化成了意识形态的一员“斗士”。以至在2006年“上海书展”的一次演讲中,已到古稀之年的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都表示“不认识”鲁迅了,认为社会上谈论的“鲁迅”好像并不是他最亲近的父亲的样子,以致竟发出了“鲁迅是谁”的天问。连鲁迅的儿子尚且如此,当然就难怪当时的学生“二怕周树人”了。
现在,拨乱反正,鲁迅已从被人为地“神龛”中走下来,回到了人民中间。当代的儿童,不仅佩服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先生,以匕首和投枪与形形色色欺压人民的敌人做不倦斗争的鲁迅,更挚爱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生,那特别亲和仁慈而又有着风趣幽默的鲁迅。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更为当代小学生与鲁迅先生的相敬相亲,开拓了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是一个选文精深的单元,是多视点选择的有机统一。四篇课文有三个不同。一是作者不同。《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先生的作品,后两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是别人写纪念先生的文章。二是体裁不同。《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的节选;《好的故事》是饱含情感的诗性散文;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侄女周晔写的回忆录;《有的人》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现代诗,以对比手法高度概括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三是教学方法不同。前两篇是先生的原作,自然要精读精思;后两篇则可采用略读的方法,运用精读所得而以自读为主。但这三个不同又一起交汇于一个共同点,即都以“儿童的视角”组成一个整体。《少年闰土》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一位农村儿童;《好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发生在“昏暗”的夜里的梦境,但充满了童年的想象,那梦境正是鲁迅童年时代最熟悉、最难忘的江南水乡、山阴道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更是从儿童的视角回忆作者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至于《有的人》这首现代诗,更是综合性的,以通俗易懂的对比手法,总结了鲁迅的伟大品格。作为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有的人》自然地有着可以回忆旧知、总结前学心得而达到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虽属初步但相当完整的印象,不仅实现了本单元“走近鲁迅”的主旨,而且为今后深入学习鲁迅打下基础。确实,我们不能不叹服这一单元选文的精湛和实现了多角度介绍先生而又自成体系的用心。
显然,统编教材这唯一的“鲁迅单元”,是学生在儿童阶段感受鲁迅品格、学习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这一学习契机,把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标志性伟人的鲁迅精神在当代儿童心上牢牢扎根。我想讨论这样一个大题目,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完成。因此,笔者只能择要地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的角度,表达一点浅见,而不避挂一漏万之嫌了。
一、基于人性大爱:先生的儿童观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一生,我想莫过于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以如椽之笔做匕首投枪,英勇地与旧社会恶势力奋战的刚烈不阿和对人民、对年幼一代呵护倍加、关心体贴的深沉柔情,整体性地融合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历史担当,赢得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爱戴。也许是出于教师的专业情怀,我自然会特别感佩于他的儿童观,即他对儿童的独特认识和大爱情怀。
鲁迅的儿童观,始于他进化论的人道主义。他认为,生命总是发展、进步的,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正是这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使所有的动物都有了爱护后代的天性,人类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先生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因其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存在而超越了进化论,又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他认为正是“圣人之徒”(指舊社会的恶势力)作践了人类爱的天性,竟把子女视为是父母的“施恩”,把抚养下一代看成是“放债”,“因此债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同上)。呐喊“要救救孩子”,是因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的人,所以,我们就得毫不留情地“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坟·灯下漫笔》)。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由于这样的封建社会,自然只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根本就不是平等的人。如果说父母还有对孩子一丝的爱,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这就总会以成人的规范去催熟孩子,无情地去扼杀童年的情趣和身心的自由发展。显然,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是深恶痛绝的,“救救孩子”正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天抱病写的《立此存照(七)》中,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如何救孩子?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对孩子“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先生在《呐喊·白序》中说得好:“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他正是把顺应天性、张扬个性视为教育之基、立人之本,所以,在那个时代才会高瞻远瞩地提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立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万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和张精神。”(《文化偏至话》)由此,今天令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教育首在立德树人,不正是先生“首在立人”的儿童观的时代发展吗?
二、童年情趣的图画书情结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一直觉得他有许多对图画书的童年记忆和童心情怀。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图画书的,尽管读图画书只是人们一生可能拥有的多种阅读方式中的一种,但能获得十分微妙的精神和心智上的沉淀,而成为一生的美好记忆。鲁迅先生曾深情地回忆他最初上学读的第一本书是艰涩难懂的《鉴略》,实在难有兴趣,而最令他钟情的是图画书:“家里原有两三箱破烂书,于是翻来翻去,大目的是找图画看……”(《随便翻翻》)。在塾师周玉田家里,他最喜欢读的是《花镜》,因为上面有很多图。他便对着书上的图,在周玉田家院子里,一一对照种着花卉,塾师也经常指着图给他讲解。当时,他很想自己有一本《花镜》,便拿出了所有积蓄的零用钱,花了二百文才买到。当他听周玉田说曾经有过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时,便十分向往那本书里的图画,那些长翅膀的人、人面的兽、三脚的鸟、九头的蛇……以后,他就拿着积蓄起来的压岁钱去买《山海经》,但一直没有买到。一次,长妈妈探家回来,高兴地把一叠用粗纸包的四本书递给鲁迅,说:“我把你想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使得鲁迅喜出望外,马上翻开来看,竟越看越爱看。因这事,还改变了鲁迅“并不怎么喜欢她”的看法。直至数十年后,鲁迅还怀着深情写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阿长与
[关键词]鲁迅精神;儿童观;阅读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01-04
一个人的世界观,我们可以理解是这个人怎样“观世界”。那鲁迅先生的儿童观,也就是他怎样“观儿童”。当然,儿童也是完全可以“观鲁迅”,而且应当懂得怎样观鲁迅。
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史总是连接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我们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其标志性人物的认识。无论怎样排列,鲁迅就像孔夫子一样,是不会不在其中的。大文学家是标志性人物的主体。德国有歌德,俄国有托尔斯泰,法国有雨果,英国有莎士比亚……中国该有谁呢?自然是鲁迅,因为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儿童,作为中国的未来一代,又怎么能不认识鲁迅、亲近鲁迅呢?
然而,前段时间,坊间竟有这样的流言,说“中国的孩子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这话说得似乎有点过分,但也确实反映了我们曾经有过的对鲁迅认知的扭曲。也许正因为鲁迅的伟大,他一直被人谈论过度,在不同时代的政治漩涡里,被一层层“涂料”所粉饰而神化成了意识形态的一员“斗士”。以至在2006年“上海书展”的一次演讲中,已到古稀之年的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都表示“不认识”鲁迅了,认为社会上谈论的“鲁迅”好像并不是他最亲近的父亲的样子,以致竟发出了“鲁迅是谁”的天问。连鲁迅的儿子尚且如此,当然就难怪当时的学生“二怕周树人”了。
现在,拨乱反正,鲁迅已从被人为地“神龛”中走下来,回到了人民中间。当代的儿童,不仅佩服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先生,以匕首和投枪与形形色色欺压人民的敌人做不倦斗争的鲁迅,更挚爱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先生,那特别亲和仁慈而又有着风趣幽默的鲁迅。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更为当代小学生与鲁迅先生的相敬相亲,开拓了重要的学习空间。这是一个选文精深的单元,是多视点选择的有机统一。四篇课文有三个不同。一是作者不同。《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是先生的作品,后两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是别人写纪念先生的文章。二是体裁不同。《少年闰土》是小说《故乡》的节选;《好的故事》是饱含情感的诗性散文;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侄女周晔写的回忆录;《有的人》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现代诗,以对比手法高度概括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三是教学方法不同。前两篇是先生的原作,自然要精读精思;后两篇则可采用略读的方法,运用精读所得而以自读为主。但这三个不同又一起交汇于一个共同点,即都以“儿童的视角”组成一个整体。《少年闰土》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一位农村儿童;《好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发生在“昏暗”的夜里的梦境,但充满了童年的想象,那梦境正是鲁迅童年时代最熟悉、最难忘的江南水乡、山阴道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更是从儿童的视角回忆作者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至于《有的人》这首现代诗,更是综合性的,以通俗易懂的对比手法,总结了鲁迅的伟大品格。作为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有的人》自然地有着可以回忆旧知、总结前学心得而达到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虽属初步但相当完整的印象,不仅实现了本单元“走近鲁迅”的主旨,而且为今后深入学习鲁迅打下基础。确实,我们不能不叹服这一单元选文的精湛和实现了多角度介绍先生而又自成体系的用心。
显然,统编教材这唯一的“鲁迅单元”,是学生在儿童阶段感受鲁迅品格、学习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这一学习契机,把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标志性伟人的鲁迅精神在当代儿童心上牢牢扎根。我想讨论这样一个大题目,很难在一篇短文中完成。因此,笔者只能择要地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的角度,表达一点浅见,而不避挂一漏万之嫌了。
一、基于人性大爱:先生的儿童观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一生,我想莫过于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以如椽之笔做匕首投枪,英勇地与旧社会恶势力奋战的刚烈不阿和对人民、对年幼一代呵护倍加、关心体贴的深沉柔情,整体性地融合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一种历史担当,赢得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敬仰和爱戴。也许是出于教师的专业情怀,我自然会特别感佩于他的儿童观,即他对儿童的独特认识和大爱情怀。
鲁迅的儿童观,始于他进化论的人道主义。他认为,生命总是发展、进步的,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正是这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使所有的动物都有了爱护后代的天性,人类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先生的儿童观既立足于进化论的科学基础,又因其密切联系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存在而超越了进化论,又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他认为正是“圣人之徒”(指舊社会的恶势力)作践了人类爱的天性,竟把子女视为是父母的“施恩”,把抚养下一代看成是“放债”,“因此债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同上)。呐喊“要救救孩子”,是因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的人,所以,我们就得毫不留情地“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坟·灯下漫笔》)。
中国传统的儿童观,由于这样的封建社会,自然只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根本就不是平等的人。如果说父母还有对孩子一丝的爱,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像个“小大人”。这就总会以成人的规范去催熟孩子,无情地去扼杀童年的情趣和身心的自由发展。显然,鲁迅对这种旧式的儿童观是深恶痛绝的,“救救孩子”正是他毕生的呐喊。就在先生逝世前23天抱病写的《立此存照(七)》中,又一次提出: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的前途关系是极大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 如何救孩子?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对孩子“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先生在《呐喊·白序》中说得好:“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他正是把顺应天性、张扬个性视为教育之基、立人之本,所以,在那个时代才会高瞻远瞩地提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立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后万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和张精神。”(《文化偏至话》)由此,今天令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教育首在立德树人,不正是先生“首在立人”的儿童观的时代发展吗?
二、童年情趣的图画书情结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一直觉得他有许多对图画书的童年记忆和童心情怀。孩子的天性是喜欢图画书的,尽管读图画书只是人们一生可能拥有的多种阅读方式中的一种,但能获得十分微妙的精神和心智上的沉淀,而成为一生的美好记忆。鲁迅先生曾深情地回忆他最初上学读的第一本书是艰涩难懂的《鉴略》,实在难有兴趣,而最令他钟情的是图画书:“家里原有两三箱破烂书,于是翻来翻去,大目的是找图画看……”(《随便翻翻》)。在塾师周玉田家里,他最喜欢读的是《花镜》,因为上面有很多图。他便对着书上的图,在周玉田家院子里,一一对照种着花卉,塾师也经常指着图给他讲解。当时,他很想自己有一本《花镜》,便拿出了所有积蓄的零用钱,花了二百文才买到。当他听周玉田说曾经有过一本绘图的《山海经》时,便十分向往那本书里的图画,那些长翅膀的人、人面的兽、三脚的鸟、九头的蛇……以后,他就拿着积蓄起来的压岁钱去买《山海经》,但一直没有买到。一次,长妈妈探家回来,高兴地把一叠用粗纸包的四本书递给鲁迅,说:“我把你想要的‘三哼经’买来了。”这使得鲁迅喜出望外,马上翻开来看,竟越看越爱看。因这事,还改变了鲁迅“并不怎么喜欢她”的看法。直至数十年后,鲁迅还怀着深情写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阿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