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3种植入途径临床对比

来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3种植入途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TIVAP植入术患者320例.根据植入方式不同分为经颈内静脉穿刺组(A组,n=205)、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B组,n=60)、经头静脉切开植入组(C组,n=55).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3组患者均未出现血胸、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A组置管长度(33.8±5.1)cm,为3组中最长(P<0.05);B组患者气胸(6.7%)、损伤动脉(5.0%)、局部血肿(8.3%)发生率均为3组中最高(P<0.05);C组手术时间为(39.8±10.6)min,高于其他两组(P<0.05).A、B、C组置管失败率分别为0、3.3%、3.6%(P0.05).A、B组导管成角折叠或卡压、体位性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3种TIVAP植入方法均安全有效.穿刺植入途径普及率高,简单易学,结合超声导引成功率高;头静脉切开植入途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但置管失败率较穿刺途径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单中心诊断为急性期TBAD并行TEVAR治疗的217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膈肌、腹腔干、左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平面的真腔、假腔直径和总直径,记录假腔血栓化程度.结果 主动脉峡部、肺动脉分叉平面真腔增大、假腔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 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